晋江JJYZZSL孔子教育思想一、论教育对象:有教无类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述而》)播学于平民:不分贵贱、贫富、等级播学于四夷:不分地域、种族夫子之门,何其杂也?(南郭惠子)君子正身以俟,欲来者不拒,欲去者不止,且夫良医之门多病人,隐括之侧多枉木,是以杂也。(子贡)(《荀子·法行》)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雍也》)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但我们还不能认为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二、论教育作用1、论教育的社会功能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子路》)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颜渊》)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政》)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还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论语·子路》)《论语》又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2、论教育的个体功能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货》)好仁不好学,其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弊也荡;好信不好学,其弊也贼;好直不好学,其弊也绞;好勇不好学,其弊也乱;好刚不好学,其弊也狂。(《阳货》)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季氏》)唯上智与下愚不移。(《阳货》)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从而又使他的思想陷于自相矛盾之中.三、论教育目标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子路》)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尤病诸。”(《宪问》)君子道者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四、论教育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述而》)1、道德教育内容(1)仁与礼樊迟问仁。子曰:爱人。(《颜渊》)伤人乎?不问马。(《乡党》)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雍也》)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卫灵公》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2)孝悌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学而》)孝慈则忠。(《为政》)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3)忠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八佾》)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子路》)民无信不立。(《颜渊》)2、知识教育内容:新六艺-六经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泰伯》)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季氏》)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史记·孔子世家》)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述而》)德上艺下的教育传统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论语·子路》中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五、论道德教育1、德智关系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而》)仁者安仁,知者利仁。(《里仁》)2、论德育过程知:有德者必有言。(《宪问》)情: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里仁》)吾未见好德者如好色者。(《子罕》)君子忧道不忧贫。(《卫灵公》)意: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卫灵公》)行: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宪问》)3、论德育原则和方法(1)立志乐道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孔颜乐处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淄。(《阳货》)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2)自省自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里仁》).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3)改过迁善小人之过也必文。(《子张》)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子张》)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述而》)过则勿惮改。(《学而》)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卫灵公》).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4)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1、立志有恒2、克已内省3、改过迁善4、身体力行六、论教学原则1、启发诱导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述而》)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朱熹:《四书集注》)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八佾》)2、因材施教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朱熹:《四书集注》)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雍也》)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先进》)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诸?”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先进》)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3、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阳货》)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读书而不思考,就容易上当受骗;只思考而不读书,问题仍疑惑不解。这说明学习不能脱离思考,不思考就不能将学来的知识消化吸收,那样学了也无用处。如果只思考而不学马,会流于空想,那也有害的。这是孔子的学思并重的思想。但孔子也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学与思比较,学仍占首位。离开学习而去思考是空无所得,必须脚踏实地去学习才成,说明思考要以学习为基础。4、温故知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5、谦虚诚实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公冶长》)亡而为有,虚而为盈。(《述而》)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阳货》)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孔子认为知识问题来不得虚伪和骄傲,他有一一句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的就承认知道,不知道的就承认不知道,不强不知以为知,这是求学做学问的起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他说,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认为在路上听到传言就到处传播,这是对道德的背弃。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做学问好象追逐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赶上了,还生怕丢掉了。他还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认为整天吃饱了饭,不用一点心思,这种人很难有什么出息的!他说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他杜绝了四种毛病,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即不凭空猜测,不绝对肯定,不拘泥固执,不自以为是。他还反对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的求学态度,本来没有,却装着有,本来空虚,本来空虚,却装着充实,这是不好的。6.勤于学习,广于见闻孔子提倡“学而知之”,主张学无“常师”,“三人行,必有我师”,“子入太庙,每事问”,“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认为学习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他说:“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