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东北亚地区地大物博,人口众多,集中了有着巨大潜能和旺盛活力的国家和地区,是一个很有希望的地方。这里好多地方已经有了发达和比较发达的工业,交通和通信设施,不仅区域内有紧密的互相联系,而且与周边国家也有着日益开展的经济合作关系。这里沿海有众多大、中型港口,同海外的联系密切在经济全球化这一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下,经济区域性合作趋势明显增强。随着欧盟货币一体化的实施和中国加入WTO,新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心正在转向亚洲,亚洲经济发展的主体在东亚,而东亚经济发展的热点在以中日韩为中心的东北亚。因此,加强东北亚经济区域合作应当成为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1.2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东北亚是东亚的重要一角,而且被认为最具有合作潜力的一角。但是目前东北亚区域合作处于低水平状态,各国贸易发展不平衡。本人通过对东北亚各国间贸易特征进行研究,结合分析当前东北亚区域合作中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指出这种现状的原因并探讨出好的解决办法。使其有地缘优势的亚洲各经济体的财富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从而也将其命运编织在了一起,最终达到增强其相互依赖、了解和信任,增强其共同体感和同舟共济感,实现本区域的永久和平、和谐与繁荣之目的。东北亚区域合作对于东北亚六国是一条合作共赢之路,中国作为正在崛起的大国,从中可以获得极大的经济利益、政治利益和安全利益,是一项重大的历史性机遇。为此,本课题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的现状东北亚各国家和地区间的贸易来往发展迅猛。从与我国的贸易关系来看,中国已经成为日本第二大贸易伙伴,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已经成为韩国第三大贸易伙伴,韩国成为中国第六大贸易伙伴;中国成为蒙古的第二大贸易伙伴,仅次于俄罗斯;中俄贸易从1982年恢复边境贸易以来,总体看来已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中朝贸易近年来也不断升温,这不仅仅是一种地缘亲和,也归因于两国由来已久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但总体看来,蒙古以及朝鲜在东北亚的贸易规模在其外贸比例中已经占有了很高的份额,两国大部分外贸往来都来源于该区域,韩国的比例也比较大,但略显不足,中国和日本在该区域的贸易额增加较快,但还有很大的潜力。近年来,东北亚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在世界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尽管如此,与其他经济合作区相比,东北亚区域内的经济合作仍然较少。目前,东北亚各国的GDP之和约占亚洲的80%和世界的20%,对外贸易总额约占亚洲的40%和世界的10%。但与欧盟地区内贸易占其总额的63%和北美自由贸易区的54.1%相比,东北亚区域内贸易占其总贸易额的比重仅为20%左右,由此可以看出,东北亚区域内经济合作空间仍然很大,合作潜力尚待挖掘。1.3.2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中存在的问题1)各国贸易间发展不平衡中日韩贸易迅速扩大,朝、蒙、俄贸易萎缩,并对中日韩三国的贸易依赖不断加深。过去俄(苏)占朝对外贸易的70%,现在下降到一成以下,而日、中、韩占朝外贸的70%。过去俄(苏)占蒙古贸易的80%,现在下降到1/3,日、中、韩占蒙贸易的2/3。2)资金问题东北亚缺乏筹措开发资金的国际性金融机构。东北亚地区的国际开发需要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图们江地区基础设施薄弱,大大制约了该地区的开发进度,因而急需大量的资金投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其资金需求量远远超过该地区的实际资本储蓄能力和资金动员能力。3)合作机制问题东北亚地区的经济合作与东盟、亚太经合组织等区域性合作的一个很大区别,就在于参与合作的主体与载体的不一致性。东北亚区域合作是以地方政府为先导,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地方性合作而非国家间的合作。由于许多牵涉到国家政策层面的合作问题,还需要由中央政府进行决策,地方政府囿于权能,其合作的层次、深度和广度都会受到制约,仅仅依靠地方政府,通过地方国际经济合作来带动本地区乃至整个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难以获得理想效果。第二章中国贸易2.1中国贸易体制及格局的变化改革开放前,新中国冲破帝国主义封锁,发展对外经济。为了冲破帝国主义的包围封锁,新中国在外交上“一边倒”,在经济上,积极发展与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以恢复发展国民经济,这也给当时中国的外贸体制打下了深深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烙印。为活跃国民经济,引进中国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新中国利用香港这个国际自由港,既发展与香港的经贸往来并以香港为中转站,发展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外贸活动。新中国为打破帝国主义的孤立,发展国际反帝统一战线,中国尽己所能,大力援助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相互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加深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这对中国冲破重重阻碍,重返联合国,跻身世界政治大舞台,发挥了积极作用。1978年后,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为引进外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方法和经验,将中国商品打入国际市场,逐渐向世界敞开了中国国门,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线、面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新格局。中国加入APEC、WTO等国际经济组织,积极参与世界经济竞争与协调发展。[1]在积极发展对外贸易中,中国政府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外贸政策,主动开放,积极发展,严格规范所有外贸行为,既尊重外国风俗习惯,遵守他国法律和世界贸易规则,又不允许外商破坏中国法律,干涉中国内政。2.2中国资本品进口的现状从表4-1中我们可以看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资本品的进口比重一直稳定地维持在20%左右,所占比重不高;所占比重最高的是中间投入品的进口,达到75%左右;而消费品进口的比重却很低,一直维持5%以下。虽然资本品的进口比重并不高,但在我国进口中却占有重要地位,它对我国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新兴产业的形成,资源使用效率的提高,总体产业结构的升级,以至经济增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2]表4-11995~2005年中国资本品进口比重单位:%年份资本品中间投入品消费品其它产品199525.5567.614.881.96199819.4074.484.082.03199919.1973.704.342.78200017.5575.833.892.73200120.1173.153.852.90200221.0472.603.642.73200321.5872.1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所得。.3.1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确已发生巨大的变化,并表现不断优化的演进趋势,主要表现:首先工业制成品比重上升,初级产品比重下降。1985年,中国出口商品中级产品占50。6%,工业制成品占49.4%,初级产品出口与工业制成品出口的比例几乎相等。1988年,中国工业这成品出口比重64.4%。此后,中国出口商品结构一直是工业这成品的比重大于初级产品的比重,并且逐渐提高。1990年“七五”计划完成时,出口商品中初级产品仅占工业制成品占三分之一。出口商品结构顺利实现从以初级产品为主向以工业制成品为主转变。经过“八五”计划和“九五”计划,工业制成品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的国民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过高,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受资金和资源制约,致使产业效益低下,第三产业则之后发展。改革开放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农矿为主的第一产业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第二产业增长强劲提高,第三产业的增长逐步发展。90年代以来,吸收外商投资的迅猛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和部分资本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扩大,也反映出中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出口商品的国际竞争力得到进一步增强。其次加工贸易成为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方式。自1987年底国务院提出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和1988年实施“大进大出、以进带出”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以来,中国加工贸易获得高速发展,成为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巨大动力,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工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增强了中国工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工贸易的发展不排除有重复建设的情况,但总的来看,现代加工贸易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具有水平分工的性质,与传统的垂直分工模式相比是巨大的进步,它使中国工业发展纳入了全球化的链条和跨国公司的销售网络,与国内原有工业的发展并不存在太大的矛盾。尽管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加工贸易所占比重上升,目前已占到50%以上,但这并不构成我们值得担心的问题。[3]2.3.2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分析20世纪80年代以来,领硕学术网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相对较小,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比重较为稳定,初级产品进口占20%,工业制成品的进口占80%左右,从2001年的18.8%提高到2005年的22.4%。综观我国进口商品结构,呈现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进口商品中工业制成品进口一直占主要地位。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大部分年份,制成品在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均在80%以上。在制成品进口中,机械及运输设备的进口发展最快,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统计资料显示,改革开放后,机械及运输设备进口在制成品进口总额中的比重均在40~50%之间。第二,进口商品的技术构成不断提高。从表3-9的统计数据来看,上世纪90年代以来,初级产品和资源性产品进口的比重略有上升,而低技术产品和中等技术产品的进口比重却明显下降,分别从1990年的17%和45.9%下降至2005年的7.8%和27%。值得注意的是,高技术产品进口比重从1990年的13.4%提高到2005年的35.7%,成为进口的主导产品。这种变动趋势表明中国一般加工业的国产化能力正逐步提高,从而对国外低、中技术产品的依赖程度逐渐减弱,同时也显示,随着国内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对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套设备的需求日益增加。表3-9中国进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单位:%年份初级产品资源性产品低技术产数据来源:根据联合国贸易数据库相关数据计算而得。第三,在初级产品进口中,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进口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国总体资源虽然丰富,但人均资源不足,为了保持国民经济协调、快速、健康发展,我国每年需要用大量外汇进口非食用原料和矿物燃料。[3]第三章俄罗斯贸易3.1俄罗斯贸易概况3.1.2主要贸易伙伴情况俄罗斯的主要贸易伙伴有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中东欧自由贸易区、独联体、和美洲的各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欧盟15国在俄罗斯出口和进口中分别占到41.4%和35.9%。其中,荷兰、德国和意大利是俄在欧盟的主要贸易伙伴。石油及其制品、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是俄对上述国家出口的主要产品,而汽车及零件、论文投稿通讯设备和药品是俄自上述国家进口的主要商品。中东欧自由贸易区与在独联体与俄罗斯的贸易主要内容是能源。在亚太国家中,中国依然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日本和韩国分别是第二和第三大贸易伙伴,汽车及其配件,各类通讯设备是俄自日、韩进口的大宗商品,其中日本已成为俄罗斯整车进口的最大来源国,而韩国是俄机车零部件和铝制品最大的进口来源国。3.2进出口贸易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