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沈阳中考语文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15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A.推敲.(qiāo)饶.舌(rào)决.窍(jué)无可言喻.(yù)B.清澈.(chè)训诫.(jiè)控诉.(shù)井然有绪.(xù)C.严谨.(jǐn)元勋.(xūn)捷径.(jìng)孤陋.寡闻(lóu)D.蜕.变(duì)绚.丽(xuàn)肆虐.(nüè)不可思异.(yì)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花开是常有的事,花开有香气更是。在这个只有我一个人的世界里,我就觉得很不。有花香慰我寂寥,我甚至有点儿因花香而了。A.司空见惯但是寻常沉醉B.唾手可得因为寻常沉迷C.司空见惯因为平凡沉迷D.唾手可得但是平凡沉醉3.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1为爱挖一口井,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2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3爱是这个世界上最神奇..的力量,没有人能够阻挡。○4一旦心中有爱,那么无论多么尘世繁杂,心灵上都会开出美丽的花朵。A.“源泉”是名词,“神奇”是形容词,“一口井”、“成就梦想”都是偏正短语。B.“你就找到了使自己幸福的源泉。”这个句子中“幸福”作状语。C.“与其说梦想成就爱,不如说爱成就梦想。”这是表示选择关系的复句。D.第○4句有语病,修改方法是将“繁杂”改为“繁多”。4.下列各项中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A.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语文教育家,我们曾学过他的作品《背影》。B.《琐记》中鲁迅回忆了在正月初一清晨,长妈妈让他吃福橘的往事。C.《骆驼祥子》中刘四爷问祥子虎妞埋在什么地方,祥子没有告诉他。D.《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保尔在战斗间隙为战友们读《牛虻》,大家深受感动。5.诗文填空(请规范书写)(5分)(1).烽火连三月,。(2).,丰年留客足鸡豚。(3).,谁家新燕啄春泥。(4).造化钟神秀,。(5).芳草鲜美,。二.阅读理解(55分)(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6题(3分)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别夔州官吏○1刘禹锡三年楚国巴城守,一去扬州扬子津。青帐○2联延喧驿步○3,白头俯伛○4到江滨。巫山暮色常含雨,峡水秋来不恐人。惟有《九歌》○5词数首,里中留与赛蛮神○6。【注释】○1此诗是诗人调任之际所作。○2青帐:指饯别宴席所设的青色帐幕。○3步:码头。○4白头俯伛:指当地年老的百姓俯身曲背。○5《九歌》:这里指诗人在夔州所作的九首《竹枝词》。○6蛮神:夔州在西南边地,故称当地供奉的是蛮神。6.对两首诗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诗人托明月以达情,表达了他对被贬谪好友的关切和同情,写的深切动人。B.《别夔州官吏》写于诗人调任之际,三、四两句通过写人们送行的场面,表现他们对诗人的惜别之情。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和《别夔州官吏》中“峡水秋来不恐人”都是写景兼写时令。D.《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别夔州官吏》则流露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二)阅读选文,完成7-10题(14分)【甲】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游于泰山之阴,卒逢暴雨,止于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初为霖雨之操,更适崩山之音,曲每奏,钟子期辄穷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叹曰:“善哉,善哉,子之听夫志,想象犹吾心也。吾于何逃声哉?”【乙】凡音○1,生于人心者也。乐○2者,通伦理者也。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知声○3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4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5之礼,非致○6味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知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选自《礼记》,有删改)【注释】○1音:歌曲。○2乐:这里是音乐和舞蹈(有时还包括诗歌)相结合的总称。○3声:这里指声音。○4审:仔细考察。○5食飨(xiǎnɡ)之礼:指食礼和飨礼,用于宗庙祭祀或招待宾客。○6致:极。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知音而.不知乐者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B.唯君子能.知乐虽有千里之能.(《马说》)C.而治道备.矣右备.容臭(《送东阳马生序》)D.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客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8.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5分)(1)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2)礼乐皆得,谓之有德。9.请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10.【甲】文中伯牙和子期共同的兴趣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乙】文告诉我们制定礼乐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请用【乙】文中的原句回答。(4分)(三)阅读选文,回答11-12题(5分)【材料一】叶雕作品:水墨船家叶雕,顾名思义,就是在叶子上雕刻。它是一种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到了明清时期,叶雕技艺不断发展,出现了剥离叶肉的叶雕。出生于河南省太康县叶雕艺人之家的刘政,童年时就喜欢看爷爷做叶雕。大学毕业后他四处走访,搜集叶雕资料,学习传统的叶雕技法。他一次次设计、一次次试验,开辟了一个“叶雕世界”。刘政还大胆创新,用现代形式呈现古老艺术。他尝试为叶子染色,原本淡黄色的叶子,经过染洗,变成墨绿叶、大红叶。虽然古老的叶雕技法没变,但创作出的叶雕艺术品颜色更加丰富,也更具有无穷趣味。——《人民日报》【材料二】贝聿铭,美籍华人建筑师,他对建筑艺术有着不变的唯美追求。1984年,贝聿铭设计了先锋之作——70层楼、高三百多米的香港中银大厦,他成为“中国大雄心”的象征。2006年,贝聿铭的封刀之作苏州博物馆以“不高不大不突出”为原则,独显传统之美,如中国文人般内敛、含蓄。贝氏建筑形式多样,风格迥异,这表明贝聿铭作为一个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既善于吸收西方文化精华,又不放弃自身丰富的文化传统。——《阅读》【材料三】2015年1月,M.Y.Lab木艺实验室在杭州正式创办。在这个新式木工坊里,虽然它的创作方式改变了,但它背后的工序和时光,隐藏着“木友”们不变的制作初心。在这个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他们体会到了乐趣也收获了许多正能量。除了传统意义的木艺作品,喜欢音乐的木匠们还制作尤克里里和吉他。传统的木作手工艺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变与不变的中国人》1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2分)A.叶雕是古老的艺术表现形式,最早可追溯到周代,这时期的叶雕就是在剥离叶肉的叶子上雕刻。B.香港中银大厦和苏州博物馆以建筑艺术的不同风格,表明贝聿铭是东西方文化缝隙中的优雅摆渡者。C.木艺实验室是新式木工坊,“木友”们在精雕细琢的世界里,体会到乐趣,收获许多正能量。D.从刘政的“叶雕世界”到贝氏建筑,再到木艺作品,我们看到了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的可贵。12.请结合选文内容,补全下面一段话(3分)叶雕艺术,变的是叶片颜色,不变的是__○1___;贝氏建筑,变的是建筑风格,不变的是___○2___;木艺作品,变的是创作方式,不变的是____○3____。○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阅读选文,完成13-18题(20分)满孙君飞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②父亲就像一个“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④有一次,他还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⑤可有时候,父亲回家也会两手空空,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灰头灰脸,嘴唇也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缺了不少东西。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的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我心里有些难过。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了,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家;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好的开水,放到他面前。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萝卜炖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疑惑不解:母亲这样招待他,怎么像犒劳凯旋的将军?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并把被单摊开。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可以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我们的家园。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又以笑声和甜美的泪光收场。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我们沐浴在父亲的目光中,有了满足,有了激动。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就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11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可是屋子里,这里还是缺一个柜子,那里还是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12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13但是我又懂得,在那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13.请阅读选文○4-○10段,补全下面的表格(4分)段落○4○5-○6○7-○8○9-○10主要情节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B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我的心理A有些难过CD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选文第○3段为什么不能删去?(4分)15.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2分)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16.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6段画线的句子(3分)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的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17.选文第○8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4分)18.选文第○11段中父母说:“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13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这两句话是否矛盾?为什么?(3分)(五)阅读选文,完成19-2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