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介绍天津ppt(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南开区蓟县红桥区和平区河西区滨海新区南开区古文化街津门十景之一,景名“故里寻踪”。天津古文化街(津门故里)位于南开区东北隅东门外,海河西岸,北起老铁桥大街(宫北大街),南至水阁大街(宫南大街)。南北街口各有牌坊一座,上书“津门故里”和“沽上艺苑”,长687米,宽5米,系商业步行街。这里在古代是祭祀海神和船工聚会娱乐之场所。现已修复的古文化街包括天后宫及宫南、宫北大街。天后宫俗称“娘娘宫”,是古文化街上的主要参观旅游项目。天津之眼天津之眼,即天津永乐桥摩天轮,是世界上唯一建在桥上的摩天轮。摩天轮直径为110米,轮外装挂64个360度透明座舱,每个座舱可乘坐8个人,可同时供512个人观光。摩天轮旋转一周所需时间为30分钟,到达最高处时,周边景色一览无余,甚至能看到方圆40公里以内的景致,成为名副其实的“天津之眼”。红桥区和平区滨江道商业街是天津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它自海河边的张自忠路起,向西南方向延伸到南京路上,全长2094米。分两段建成,其中张自忠路至大沽路一段,建于1886年;大沽路至南京路一段建于1900年。1946年将两段合并,定名滨江道。20年代末,随着劝业场一带商业的兴起,中外商贾纷纷云集于这条街,许多服装绸缎、金银首饰、钟表眼镜、照相洗染以及旅馆、饭店、影院、剧场、舞厅等商业、服务和娱乐店堂、场馆相继落成开业,这条街逐渐呈现繁华景象和平区——滨江道河西区(意式风情街)意大利风情街简介中国惟一的一个意租界。也是意大利在境外的唯一一处租界。同时也是天津的9个租界之一。意大利对华贸易有限,来华商人不多。但天津意租界注意市政建设,将其发展成一处高级住宅区。沿街建筑不许雷同。意式建筑角亭高低错落,满眼圆拱和廊柱,广场、花园点缀其间。1902年6月7日开辟。面积771亩。位置在天津奥租界与天津俄租界之间,南临海河,北到京山铁路。距离东火车站不远。与市中心天津法租界和天津日租界隔河相望。意大利领事馆位于大马路(建国道52号)首任领事:费洛梯(FILETE)上尉。意租界原是一片露天储盐场地——“盐坨”,以及沼泽和垃圾堆。在进行认真勘测和规划之后,即展开全面的建设。1914年,天津意租界将大马路(建国道)建成天津第一条柏油马路,并最先将所有道路修成高级路面。图片欣赏(滨海新区)滨海新区拥有世界吞吐量第五的天津港,2010年吞吐量达到4亿吨,通达全球400多个港湾,服务华北、西北、东北12个省区市;天津滨海国际机场,连接国内外30多个世界名城;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和信息通讯网络,在第一时间与世界相连。这里聚集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高新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和中国面积最大、开放度最高的保税港区,是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丰富的石油、天然气、海盐和1214平方公里可供开发的土地,滨海新区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坚持改革开放带动、科技创新引领、高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发展环境保障,滨海新区将努力成为继深圳经济特区、上海浦东新区之后服务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成为科学发展的排头兵。津门三绝狗不理包子耳朵眼十八街——桂发祥狗不理包子狗不理始创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距今已有150年的历史。当时直录总督袁世凯吃过狗不理包子连声叫绝,随即进京入宫将包子奉献给慈禧皇太后。太后老佛爷品尝了包子龙颜大悦,夸赞曰:“山中走兽云中雁,腹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誉满全国,名扬中外。狗不理包子倍受欢迎,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选料、配方、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儿,做工上更是有明确的规格标准,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是18个褶。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一直深得大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十八街麻花追本溯源,桂发祥十八街麻花始创于二十世纪初叶。在海河西侧繁华的小白楼南端,当时的南楼村窝棚区一带,有个名叫刘老八的人开了一家麻花铺,为了生计,他经过反复研制,在不带芝麻的白条和带芝麻的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闽姜、核桃仁、瓜条、青红丝等多种小料的酥馅儿,首创出风味独特、香甜酥脆、甜而不腻、久放不绵的什锦夹馅大麻花。1956年公私合营,政府赎买了麻花铺,并投入资金成立了专营麻花的店铺,取字号“桂发祥”。随着经营的扩大,产量的提高,麻花的名声日大,以致于天津城无不知,因其坐落在天津六区十八街公所前,所以人们习惯地叫它十八街麻花,被称为天津的“三绝食品”之一。耳朵眼因炸糕店坐落于“耳朵眼胡同”旁而得名。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清光绪庚子年间(1892年),当时的北门外大街是去往京师的通得街大道,东西两侧的估衣街、针市街、竹杆巷等,有着,全市最大的干鲜果、皮货、染料、药材市场。商号鳞次楷比,顾客车水马龙,吸引了众多经营各种食品的小商贩来此摆摊设点,招揽生意。耳朵眼炸糕店的第一代掌柜刘万春(1874年─1962年)就是由原来推着独轮车在鼓楼,北大关一带走街串巷流动售货,改为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现做现卖的。后来,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下一间八尺见方的门脸,挂起“刘记”炸糕的招牌,办起了炸糕店。起初,每天不过卖二、三十斤左右,由于刘万春的炸糕选料精,制作细,物美价廉,因而在北门外大街卖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使刘万春赢得了“炸糕刘”的绰号,买卖日渐兴隆。以后刘万春的儿子刘玉才、刘玉山、刘玉书等陆续进店,每天炸糕销售量达100多公斤,逢年过节,人们借“糕”字的谐音,取步步登高之意,争先购买,互相馈送,销售量达400多公斤。每逢生孩子,过生日,办喜寿事,人们更是提前预约,大量购买,使得炸糕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开始显露名声,因为炸糕店紧靠一条只有一米多宽的狭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日伪时期,耳朵眼炸糕店被迫加入商会,起名“增盛成”,但并不为群众所接受。久而久之,增盛成的官号逐渐被人们遗忘,而耳朵眼的绰号却不胫而走,广为流传。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