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堡太极拳与傅山太极、子午太极、绵山太极之来源赵堡太极拳与傅山太极、子午太极、绵山太极之来源王宗岳,字林桢。明嘉靖四年(1525)出生于山西绛州府(今新绛县西北五里思贤里)王庄村,卒年是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明嘉靖年间张三丰之徒刘古泉传王宗岳太极拳。王宗岳的父亲王祖通一生经商,长兄王宗行,堂兄王之屏(约1520~?1541年岁贡),堂弟王之翰(约1548~?1573年举人,曾皇上平反,赐尚宝司少卿,封妻荫子);王宗岳抚养孤侄王臣直(1570~1635),并过继为儿,王宗岳女儿王薇(即韩王氏约1555~1630)嫁给大家世族韩武绳,韩云(1587~1661)、韩霖(1596~1649)和韩霞,都是王宗岳的外孙,前两个外孙在拳艺上既得到了母亲的传授,又受到了外爷王宗岳的亲自指导,特别是韩霖,武功高超,出神入化,远近闻名。后来韩霖将此“道士太极拳”,还传给了友人傅山,使傅山太极拳法至今还在流传(见《傅山拳法---傅拳图》),众所周知的绵山太极拳(也称子午太极拳),即与此有很大的关系。河南温县赵堡镇蒋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拜王宗岳(字林桢)为师,承王宗岳所传太极拳。蒋发为(武当)赵堡太极拳創始人。明代山西王宗岳家谱被发现证实(武当)赵堡太极拳为古代明朝道传太极拳(1),蒋发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蒋发随王宗岳师父到山西学太极拳七年,王宗岳有女无子,蒋发学拳时常由师姐王宗岳女儿王薇辅导,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蒋发回赵堡镇武当赵堡太极拳承三丰传太极拳真实正宗。(2),蒋发回乡二年后传赵堡邢喜怀(1605年)(此时陈沟村陈王廷才有5岁),邢喜怀之后太极拳在赵堡镇代代相传承,各代传人有著作拳理传世形成了赵堡太极拳体糸,至今400多年历史。(赵堡镇太极宗庙纪念馆内供奉有赵堡拳1-10代传人塑像。)(武当)赵堡太极拳創始人蒋发传太极拳给陈王庭(3)明末清军入关1645年以后蒋发(己72岁)传太极拳给陈王庭(46岁1600.1680)(有陈王庭与蒋发合画像为证)。陈王庭传所乐(十世孙),所乐传光印(十一世孙),光印传甲弟(十二世孙),甲弟虽有三子但本门太极拳后无传人…断了。(4),武当赵堡太极拳第四代:陈敬柏(1653..1738)乾隆年间,在赵堡镇开设武馆传授太极拳,陈氏十二世孙陈继夏学得太极拳,继夏无后,将拳传世侄秉旺(陈氏十三世孙),秉旺传于长子陈长兴(1771..1853陈氏十四代),清嘉庆年间陈长兴定太极拳为一路、(炮锤为二路)拳传于四儿子耕耘与永年县的杨露禅。耕耘传长子延年、传次子延熙,延年传子登科,延熙传子发科(1887..1957寿命70岁)。登科传次子照丕(1893..1972,照丕代表陈式老架小架,寿命79岁),1928年41岁发科定居北京,传太极拳给子陈照奎(1928..1981,照奎代表陈式大架、新架寿命53岁)。照奎1962年到郑卅教拳收陈小旺、陈正雷、王西安、朱天才等人传陈式大架(俗称北京架)。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小架源自赵堡)与武当赵堡太极套路行拳基本是一样的,区别之处陈式拳在赵堡太极拳架基上有添改动作、带有炮锤发力,外方内园锤手顿足(中老年练者若发力越猛寿命越短)。行拳架之中的大、小园圏叫‘缠丝劲’。而赵堡太极拳行拳舒缓柔和轻玲园活,行拳架之中的大圏之中套小圏,保持着武当太极拳仙风道骨飘然之度。唯赵堡太极拳密传‘背丝扣’,拳架可大、可小、可高、可低、可快、可慢,拳架分有大架、小架、领落、怱雷、腾挪、代理、尺寸、地趟架、并有密传‘背丝扣’拳架和阴阳乾坤架,具有实战、养生独特风格;赵堡太极拳有长寿拳之美称,历代传人平均寿命(80~90岁以上),远高于练陈式者。杨露禅(1799..1872代表杨式太极拳,杨露禅在赵堡得拳理)传吴全佑(代表吴式),吴式又传李…;赵堡拳又传武式,武式又传孙式等…。完成了中国的太极拳传承史。【相关资料】《傅山拳法——子午太极拳》一书中记载,山西省体委于八十年代的调查与考证:傅青主(傅山)系道家龙门第六代“真”字辈,而王宗岳曾受教于龙门第九代孟太真,此说为有关王宗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线索。傅山拳架传人李思元前辈(已故)...在傅山诞辰400周年之际,中华傅山园在傅山家乡太原市草坪区上兰镇西村落成。真是老天开眼,山西人民在挖煤、炼铁之余终于想起了文化这个宝贵资源。是该有个像样的地方纪念傅青主了,多年以来我在山西的很多地方发现了他老人家留下的足迹,但是从没有一处地方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这也许就是傅山先生“迁徒无常家,山水足所寄”的缘故吧。中华傅山园的落成无疑有利于宣传傅山先生的光辉一生,同时为先生的追随者提供了一个凭吊的地方,更是为传播三晋文化开辟了一个空间。傅山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书画家、医学家、思想家和武术家。曾有网友撰文称傅山:“唯东坡可与之媲美,然东坡疏于医荒于剑”。就文学方面的成就虽然此言言过其实,但论傅山一生的整体成就却一点不为过。小的时候我就听外公讲过傅山的故事,多是救死扶伤、孝敬老人之类的(太原一著名小吃“头脑”就是傅山为年老体弱的母亲调理身体而发明的)。只有在05年我做硕士论文时听说傅山精通武术,才对傅山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里我先介绍一下我所熟悉的傅山。傅山(1607—1684),男,字青主,山西太原人阳曲西村人,别号桥黄,朱衣道人等。傅山出生在文武兼备的官宦之家,自幼受先辈熏陶,喜读兵书,酷爱书画,研究百家,繁于为人治病,闲时写诗作墨,成为一代儒家名流。同时羡慕刺客游侠,练就一身武艺。明亡后,他出家为道,拜山西寿阳县五峰山龙池道观还阳真人郭静中为师,排为龙门派第六代弟子,道号“真山”,别号“朱衣道人”。傅山作为明末清初的启蒙思想家,有着十分超前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其在哲学领域内达到的思想水平在同时代是很多人都难以企及的。傅山认为事物的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变的。人应该顺应规律,遵循规律。同时又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客观规律来改造自然。人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很必要的条件,人与自然是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霜红龛集》卷三十八:“凡事天胜,天不可欺,人纯天矣。不习于人,而自欺以天,天悬空造不得也。人者,天之便也,勤而引之,天不深也。”“若不教之以人为之事,但性著所为,暴殄无惜,一味歌天之所为,则非也。何也?天爱人,不能使人坐而得衣食也。即如诸器物,皆不徒如是,因我得以除之,执之而为之,自暴情窳之人,自以为我何不任天,而必欲以人事自若者,不是也。”这些话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和当时许多进步的思想家相比,傅山具有更加坚定和强烈的民族气节和民族立场。甲申年(1644年)八月,清兵入关后不久便挥师入晋。傅山即立起反清复明大旗组织了秘密会社。明亡后,傅山为反清复明,一方面“高吟诸葛书”,学习兵法战阵。另一方面“迁徒无常家,山水足所寄”,遍游山川河流,勘察道路关隘,了解军事要地,方位四至;以道装、行医为掩护,广泛收罗人才,建立秘密反清社团。太原有“南社”、洪洞有“必社”、离石有“朱楼社”、晋东南有“谁白社”。同时和外省的“善友会”、“白莲教”、“禅教”等取得联系。当时傅山亲赴各社指导,踏遍了山西大部分地区,尤其在晋中一带,几乎到处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使武术在社中交流和发展,为武术的传播做出了贡献。1649年,以大同起义为序幕,掀起了山西反清大起义。傅山先生积极鼓动,出谋献策,然而起义最终失败。尽管如此,傅山反清意志不减,隐居朝阳洞(在晋祠圣母殿北,悬瓮山半山间),创编成“朝阳拳”,终日演练功夫,强壮筋骨积蓄力量进行反清活动。现祁县乔家大院第四院的东房内有一匾额,上书“丹枫阁”三字。这“丹枫阁”正是反清秘密据点之一,原在祁县城内,是明末清初的历史名人戴廷拭的寓所,反清志士和学者傅山、阎若璩、顾炎武、阎尔梅等常在此聚会。匾是傅山先生亲笔所书,同时,戴廷拭写了《丹枫阁记》,傅山又在后面加了跋。细分析,戴廷拭的《丹枫阁记》的大意是:公元1660年9月,他做了一梦,梦见和几个穿古代服饰的人在城外同行。忽然发生了一场大的变动,回头看时,已无平坦之路可行,前面是悬崖峭壁,崖上长满枫树和青松,中间还有一小阁,匾上写得“丹枫”二字……。他醒后就按梦中的式样建筑了“丹枫阁”。其实戴廷拭梦见穿古装的人出行,是对故国的怀念。发生了一场大变动,是指政局变化。《丹枫阁记》的真正含义是:国家灭亡,国难当头,建“丹枫阁”,以寄托亡明之痛。傅山在《丹枫阁记》后写的《跋》中所言:“丹”是指读书的中心,“枫”是戴廷拭的字,“阁”是戴廷拭读书的地方。故把“阁”命为“枫”,把“丹”字写在前面以示醒目。“丹”表示红色,又表示忠心;“枫”既表示气节,又表示红色,都充盈着对明朝朱家的怀念思想。在山西众多的反清秘密社团中,傅山的影响是比较大的。傅山精于武功,其内功术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武功臻绝,骑射尤精,是一代气功大师,也是武林一代名流。他在《读史》一书中就明显的表达了他演文习武的志向:“天地有肤疾,奴物生其中。神医需武圣,扫荡奏奇功。”民间有“傅山飞笔点太原”之说:相传当时太原城门上,原有“太原城”三字,因年久脱落,“太”字少了一点成了“大”字,有人准备搭架修补,傅山知道后,把弓箭头裹上棉花,蘸了黑墨,弯弓射去,不偏不倚,恰倒好处,在“大”字之下补了一点,成了“太”字,足见傅山箭法之神。虽此事的真实性已很难考证,但由这个传说不难看出傅山的武艺高深。曾传留傅拳即子午太极拳于后世。上世纪80年代初,在全国性武术挖整工作中,一册光绪六年(1880年)的《傅拳图》手抄本惊现世人。经专家多方论证,《傅拳图》乃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傅山所传,但遗憾的是此拳已濒临失传,习练者甚少。尽管如此,《傅拳图》的出现无疑丰富了山西武术的内容,尤其是丰富了太极拳的内容。傅拳原名朝阳拳,后将拳术与气功导引相结合,遂演变为“子午太极拳”。傅山拳法分为定势和活势两种,套路结构严谨,动作启承转折,自然顺畅,轻灵柔活,沉着稳健。演练时要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提肛敛臀,进退稳健,虚实分明。它的特点是以意领气,以气运身,行吐呐导引之术,自然通行,不偏不倚,求柔得中,意守丹田。就拳谱名称和动作姿势看傅拳极似太极拳,而傅山生活的年代要早于陈王廷近半个世纪。那么,傅拳与陈氏太极拳究竟是何关系呢?如果洪洞通背拳与陈氏太极拳有联系的话,那么,傅拳有与洪洞通背拳又有何渊源呢?目前我们不得而知,但是为我们研究太极拳的源流提出了新的课题。傅山先生最主要的成就是书画和医学,遗憾的是本人对此毫无研究,不敢妄加评论。正如司马光所云:“太行横拥巨川回,三晋由来产异才”。在山西历史上从来不乏名家、大家,而缺少的是后人的宣传和敬仰。孔子学院已遍布世界,而关羽却只能供在庙里,如此的文化资源被闲置,实乃犯罪(浪费是最大的犯罪)。山西的崛起不应光靠煤和铁,文化才是山西取之不尽,用之不懈的资源【相关资料】傅山拳谱傅青杰,名山,字青主,别号侨黄。生于一六0七年,卒于一六八四年。山西阳人。他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诗人、学者、画家和爱国志士,同时他还精于武功。据《石膏山志》载: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春,他借子傅眉到天空寺与寺内主持道成法师演示打坐和五禽戏,并传授给当地名士吴成光,接着又传授给寺内和尚。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父子隐居期间,被何世基请至义塾讲学传武,遗留“傅拳”。其拳式动作名称与太极拳相似,又别于太极拳。1985年在武术挖掘整理中,由蔡承烈献出《傅拳谱》手抄本。1988年出版了《傅山拳法》一书,丰富了我国武术宝库。傅山留下的拳法,已经成为一个流派。而他的武功更是和他的绘画结合在一起。据传:他作画时总在酒酣之后,独处一室,舞练一番,这才乘兴作画。傅青主在醉中舞拳,进入一种物我两忘、神与物游的境地,然后又将这种人体文化的感悟,形诸笔墨,因而他的画具有一种山雨欲来的肃杀之气和灵动飞扬的韵味,而他的拳法又具有了一种醉态。酒、画和武术,在他身上融为一体,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傅青主在醉中造拳,以醉态入武术,在现代和古代武术中,都有先例可循,“醉八仙”和“醉拳”、“醉剑”就是极重要的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