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辽宁大连)君子知“怕”①朋友是个小心谨慎的人。生活中,家里没人他从不让家用电器工作,怕引发火灾;晚上睡觉他一定会关掉煤气,怕发生泄漏;上街绝对遵守交通规则,怕出现意外。工作中,他遵章守纪、秉公办事,怕一不留神成为阶下囚。②我非常赞赏朋友的做法,因为他知“怕”。其实,小到个人,大到国家,不都应该心存畏惧吗?③个人应该懂得畏惧。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天命就是老天爷赐予的命运;大人是指有地位、有号召力的人;圣人之言,是指古往今来那些道德高尚的人所发表的言论。孔子所说的“君子三畏”是否适用于今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姑且不去讨论,但对于他“人要知畏惧”的主张,我双手赞成。在现代社会,我觉得人应该“怕”的至少有两种:一是应该“怕”法律,就是要遵守基本的法律与规章制度,用古人的话说,叫“畏法度”;二是应该“怕”道德,也就是那些虽不违法,但明显违背社会道德、会被人戳脊梁骨的事绝对不做。那些因为图一己之欲、逞一时之快而无视法律和道德的人,当他们为自己的“无所畏惧”痛悔不已的时候,不也正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吗?④不仅个人要学会知道“怕”,一个国家也是如此。许多国家都经历过苦难和挫折,人民曾经深受其害,国家的文明进程也大大受挫。有的国家不知“怕”,对过去的苦难和挫折毫不上心,总是好了疮疤忘了疼;有的国家却总是“怕”着,生怕类似的悲剧重演,因而他们总是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1845年,一种卵菌登陆爱尔兰岛,使得全岛土豆减少三分之一,灾荒一直持续到1852年。这场大饥荒使爱尔兰人口锐减20%至25%。爱尔兰人没有忘记这场苦难,他们在首都街头竖起了大型的纪念雕塑,其中一组饥民的群像栩栩如生,那哭天喊地的表情时刻提醒人们不能忘记历史。在罗斯康芒郡的一座庄园里设立有大饥荒博物馆,里面有关于这场饥荒的最完整的收藏。爱尔兰的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更没有忘记这场大饥荒,关于这场饥荒的著作、论文、文艺作品如潮喷涌。生活是公正的,像爱尔兰这样知“怕”的国家,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往往有备无患,因而幸运地躲避了后来一些灾难性的意外事件。⑤中国人一向讳言“怕”,在一些人看来,说自己“怕”,就等于承认自己怯懦,其实这完全是误解。一个人知道必要..的“怕”,他才可能去做好人、善人,去做君子;一个国家知道必要的“怕”,它才会将各种社会规则和保障体系设计得很完备,使之成为全体公民温暖、快乐的命运共同体。(文/游宇明,有改动)1.请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4分)本段先是提出“个人应该懂得畏惧”的观点,然后引出孔子“三畏”作道理论据,直接证明本段的论点,接着讲述了人在社会中应该畏惧的两个方面,一是法律,二是道德。最后列举现实中的反例,论证本段论点。【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思路的能力。分析论证思路关键要找出论点和论据,分析作者如何用论据证明论点。第③段先是提出分论点,然后引用孔子的“三畏”作道理论据,并解释了“三畏”,论证本段的论点,接着讲述了人在社会中应该畏惧的两个方面,最后从反面举例,用反问的语句论证了本段论点。2.第⑤段中加点的词语是如何体现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3分)“必要”修饰限制“怕”的内容,说明是一部分,去掉“必要”,则显得过于绝对,与事实不符。【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议论文语言严密性的能力。联系上下文语境看,这句话是对一些人错误观点的解释。“必要”修饰限制“怕”的内容,强调了在一些事情上的怕不等于承认自己怯懦。议论文的结构和语言主要考查:①分清文章结构,如分文章层次;②了解文章段落间的关系,理清文章思路;③理解词句的含义,品味词语的作用。一、分析论证结构:1.议论文的基本结构(1)引论——开头部分,提出问题。“引论”又叫“绪论”,是提出问题的部分。(2)本论——主体部分,分析问题。“本论”又称“正论”,是分析问题,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部分,是文章的主体。(3)结论——结尾部分,解决问题。“结论”是解决问题的部分,通常被放在文章的最后,与引论相呼应。2.检索题型(1)运用了什么论证结构?并列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总分式结构。(2)论证思路怎样?(作者如何证明论点的?论证过程怎样?)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然后分析:①论点是怎样提出的?②论点是怎样被证明的(用了哪些道理和事实,是否有正反两面的分析说理)?③联系全文的结构,是否有总结?回答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答题格式:作者为了证明________观点,先通过________引出论点或分论点,再使用________论据,然后对论据________进行了怎样的分析,从而证明了________观点(或得出________的结论)。关键要说清楚证明过程的层次性,中间本论部分还应考虑从几个方面论述和先后次序问题。3.从结构角度分析文段作用(1)开头段往往起着引出中心论点(论题)的作用,那么,我们可以参考下面具体答题格式的例子使用或变通使用:①开头通过写________的事例,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或引出________的论题)。②开头通过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或引出________的论题)。③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________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________(或引出________的论题),也起到吸引读者往下读的作用,增强了论述的趣味性。(2)中间文段结构作用:承上启下。(3)结尾段的作用:①深化中心论点,提出________的结论;②重复或强化________的中心论点;③发出________的号召或劝勉人们________;④补充论证了________。二、品味议论文的语言:1.理解关键词句含义。①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句:联系文章的中心论点来理解。②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句:结合文章主旨理解。③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句:联系上下文内容理解。2.品味议论文语言特点的方法:①从词语的选择和运用上品味。注意被选择词语之间的细微区别,确保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②从限制词语的使用上品味。答题模式:这个词语表示……意思,体现了论证语言的严密性。③从语言的逻辑上品味。答题模式:这个句子有……的逻辑关系,体现了论证思路的严密性。④从修辞的角度品味。答题模式:这个句子用……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论述了……强调了……观点。一、(2015·辽宁阜新)美哉,我中国少年!①少年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毛泽东说:“你们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中写道:“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所以,我们要做一个勇敢的、有担当的少年,使国家变得更好。②我们这个民族自古以来从不缺少勇敢的、有担当的少年。③春秋时期的孙叔敖,有一次上山砍柴,遇见一条长着两个头的蛇。他本来很害怕,但由于当时的人们相信,人见双头蛇就会死掉,他想到为了避免别人再见到双头蛇而死,就勇敢地跟蛇搏斗,砍死了双头蛇。长大后的孙叔敖做了楚国的令尹,成为杰出的政治家。④中国的发展与过去少年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1872年,年仅12岁的詹天佑考取了清政府筹办的“幼童出洋预习班”,留学美国。在目睹了北美西欧科学技术的巨大成就后,詹天佑怀着为祖国富强而发奋学习的信念,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攻铁路工程。回国后,他成功地主持修筑了北京到张家口的铁路,被誉为“中国铁路第一人”。⑤到了现代,一样有敢担当、有责任感的少年。长沙11岁的刘一凡,骑车时不小心撞上一辆私家车,划出一条25厘米长的刮痕。在等了两个小时都没有等到车主后,他留了一张道歉纸条,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表示愿意用自己的零花钱赔偿。这一真诚、负责的行为打动了车主,车主免除了他的赔偿。这件小事折射出了当代少年的美好品质。⑥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我们应学会去承担责任,担当起祖国的未来。梁启超说得好:“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⑦梁启超还满怀激情地说:“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让我们怀着满满的热情,以为国读书为己任,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少年!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我们要做一个勇敢的、有担当的少年,使国家变得更好。(或“我们要做一个敢担当、有责任感的少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确定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确定论点首先必须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根据文章所议论的问题(也就是论题),确定中心论点。论点的位置一般在题目、开头或结尾。如果题目是论点,必须是陈述句或判断句,且不能运用比喻等修辞。如果论点在开头,一般提出论点的方法有:开门见山;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提出;引用名言提出;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摆出错误的论点批驳之;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引出。如果论点在结尾,能够总结全文,表达作者观点和主张的陈述句或判断句就是论点。如果题目和文中找不到论点,就需要根据论题和作者的议论自己概括了。本文第一段引用毛泽东和梁启超的名言引出了中心论点。2.选文第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举例论证。作用:通过长沙少年刘一凡撞车后留字条赔偿车主事例,有力地论证至现代,一样有敢担当、有责任感的少年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做此类题目应先思考主要的论证方法有哪些,然后根据每种论证方法的特点来确定本段运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再思考该论证方法的作用,然后再用规范的语言将自己的理解表述出来。本文第⑤段举了长沙少年敢于担当的例子,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例论证,因为本段有分论点,所以准确的表述应是:运用了举例论证,通过列举……的例子,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分论点,进而论证了全文的中心论点。3.请你分析选文③④两段不能互换位置的原因。(★)第③段举古代孙叔敖的例子,第④段举近代詹天佑的例子,这两段内容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论证了我们这个民族从来不缺少勇敢、有担当的少年,同时这两段内容与第②段中“自古以来”一词相照应,所以不能互换位置。【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文段间逻辑关系的分析能力。做此类题目先看两个文段与前面文段有没有照应关系,如果没有,再分析两个文段间是否存在时间或者逻辑上的关系。基本答题的格式是:表明态度“不能互换”,然后交代不能互换的原因。本题中的③④段既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也与第二段有照应关系,所以不可互换。4.下列选项中最适合充当选文论据的一项是()A.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B.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C.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D.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为选文选择恰当论据的能力。论据是用来证明中心论点的依据,所以论据要依照中心论点来选择。A项诗句讲的是毅力;B项诗句讲的是母爱;C项诗句讲的是理想与奋斗;D项诗句讲的是担当。显然D项更适合作本文论据。D二、(2015,葫芦岛)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树①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快了就难免浮躁。比如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那些平步青云的传奇,还有那些赤裸裸的炫富,都会让正准备扎根的你,内心突然失去平静。也许你会感叹,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没有多少时间能深植自己,更别说安静扎根了。但我认为,做人行事切忌浮躁,而要沉稳务实,脚踏实地。这好比一棵大树,只有扎根大地,才能抗击暴风骤雨,才能枝繁叶茂。正所谓________。②扎根大地,踏实行事,才能将基础打牢,将能力累积。辉煌的成绩背后,是训练场上姚明站在同一地方,千百次反复地练习投篮,是刘翔认真地做着枯燥的肌肉锻炼。姚明灌篮的飒爽英姿、飞人刘翔的“云端”神话都凝聚着苦练的汗水,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迅速敏捷的身手,其实都只是平日基础动作训练的连贯整合。③“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繁花绿叶下面一定有根的努力,磅礴大海的前面一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