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符号学与电影叙事学电影符号学——电影研究的科学化•1964年,克里斯蒂安·麦茨《电影:语言还是言语》的发表标志着电影符号学的问世。•历史意义:标志着经典电影美学理论和现代电影美学理论的划分(早期电影理论主要解决的是“电影是不是一门艺术”,“电影是一门怎样的艺术”以及“电影艺术与其他艺术之间的差异与联系”;经典电影理论主要解决的是“电影的本体是什么”以及“电影与现实的关系”等问题;从电影符号学开始的现代电影理论主要研究电影中符号的性质与作用以及更广泛的电影文化研究,电影开始与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结构主义符号学、意识形态等理论结合起来,呈现出交叉、综合的趋势。从此电影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存在。)•电影符号学指把电影作为一种特殊符号系统和表意现象进行研究的一个学科。随着法国结构主义思想运动的勃兴,于六十年代中叶诞生的一门应用符号学理论研究电影艺术的一门符号学新分支。它运用结构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电影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是一种方法论。•电影符号学主要运用结构主义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分析作品的结构形式。即以语言学模式来研究电影艺术,以瑞士结构主义语言学家索绪尔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索绪尔主要内容:提出语言与言语、共时与历时、能指与所指、组合与聚合、外延与内涵等概念的区分。电影第一符号学•以语言学为模式的第一阶段的电影符号学有三大研究范畴:•1.确定电影的符号学特性,即电影是一种语言;•2.划分电影符码的类别,即电影离散单元的确定;•3.分析电影作品——影片文本的叙事结构。电影是一种语言•一、电影不是语言系统•电影缺乏语法规则(系统)、双重分节及离散性单元•二、电影是一种语言•把电影不定义为通信,而是定义作表现和意指作用(按照系统论,这是一个会引起争议的观点),定义为只是部分的系统和欠缺记号的系统。(影像建立在理据性的类似或类比上,而不是建立在对其索绪尔式记号所指物的无理据的或任意性的关系上)电影语言的离散化•八大组合段:麦茨为分析影片的叙事结构,提出了八大组合段(syntagmatique)概念:非时序性组合段、顺时序性组合段、平行组合段、插入组合段、描述组合段、叙事组合段、交替叙事组合段、线性叙事组合段。•十大符码:意大利符号学家温别尔托·艾柯制定了影像的十大符号系统:感知符码、认识符码、传输符码(如新闻图片的斑点和电影图像的线条)、情调符码、形似符码(包括图像、符号与意素)、图式符码、体验与情感符码、修辞符码(包括视觉修辞格、视觉修辞提示、视觉修辞证明)、风格符码和无意识符码。•三分符号体系:彼得·沃伦采用美国符号学家查尔斯·皮尔斯的符号分类体系,把符号分为象形(如照片、地图)、标示(如指纹、印迹)和象征(复杂的隐喻)三大类,把不同的影片归入不同的符号体系。3、分析电影作品(影片本文)的叙事结构。“本文”,指在空间与时间中存在的任何表意系统。“电影本文”,即指具体的影片组织结构,也指各影片共同具有的组织结构。读解本文:在电影中就是分析影片的内在系统,研究其中一切可见的或潜在的含义,在各中符码和能指的交织中寻找其精密的结构。读解本文,就需要对一部影片的段落、镜头组接、影像结构、声音元素等多方面的表意功能进行研读。四、电影符号学的分化70年代后,分为电影叙事学和电影精神分析学。戴锦华借助麦茨的组合段理论对《美国往事》的分析•1.序幕非时序组合段1993年,禁酒令废除之夜,警匪追杀青年努得尔斯。(插入段落:三兄弟暴尸雨夜街头。插入镜头:告密者的电话。)努得尔斯出走他乡。(场景1~14)•2.顺时叙事组合段1968年,老人努得尔斯被神秘的迁墓通知召回,与莫胖子相会。(场景15~18)•3.段落1921年,少年努得尔斯在莫胖子餐馆窥视黛布拉习舞,被后者抢白。(场景19~21)•4.场景努得尔斯带领小兄弟替地霸巴格西烧毁报亭。(场景22)•5.小兄弟们欲抢劫一个醉汉,为刚刚到达的麦克斯捷足先登。(场景23~24)。•6.插曲式段落努得尔斯在厕所中读书,与洗衣女佩姬纠缠。(场景25)•7.段落努得尔斯街头遇麦克斯,结为好友。(场景26)•8.插曲式段落帕特里克与佩姬。(场景27~28)•从这一组合段分析中不难看出,《美国往事》是一部极为典型的时空交错结构的影片。时空交错,却不是所谓的心理或意识流结构。影片中的情节线索可以复原为线性的顺时叙事链。然而正是这一颇为繁复的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以一种往事如烟、劫数难逃的忧伤与创楚的情调点染在昔日岁月的追忆之上,同时强化了现实行为线的叙事张力与悬念。彼得·沃伦的结构作者论•雷诺阿指出的,“一个导演一生只拍一部影片。•结构作者论的基本立论是:法国《电影手册》提倡的作者论具有主观随意性,即过分强调个人的风格而忽视影片内在的传统结构,因此主张引入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分析法,为作者论提供科学依据。结构作者论认为,在作者—导演的作品系列中存在着一个潜在的、对其表面题材和处理手法起支配作用的基本结构,批评的主旨就在于揭示这种从内部起限定作用并使该作者的作品表现出有别于其他作品的特征的结构。叙事学•“叙事学”(Narratology)也称“叙述学”,是20世纪60年代诞生于法国的一种文学理论,由于受结构主义影响而产生的,所以前期又称“结构主义叙事学”。主要探讨作品内部的结构规律和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结构主义批评的特点:•(1)不是评价性的而是分析性的——对作品的文化价值并不关心,从伟大的杰作到平庸的作品,都可以作这种分析。•(2)故意冒犯、拒绝小说的“明显”意义,却试图分析隐含的“深层结构”。普洛普——《故事形态学》•普罗普在仔细研读了阿法纳西耶夫《俄罗斯民间故事》中收录的100篇神奇故事之后发现尽管故事的内容千差万别,但所有故事的内在结构却有诸多相似之处。他在书中列举了下面的例子:•1.沙皇赠给好汉一只鹰。鹰将好汉送到了另一个王国(阿法纳西耶夫,171)。•2.老人赠给苏钦科一匹马。马将苏钦科驮到了另一个王国(同上132)。•3.巫师赠给了伊万一艘小船。小船将伊万载到了另一个王国(同上138)。•4.公主赠给伊万一个指环。从指环中出来的好汉们将伊万送到了另一个王国(156)•诸如此类。•变换的是“沙皇”、“老人”、“巫师”、“公主”等赠与者的名称,是“好汉”、“苏钦科”、“伊万”等受与者的名称以及“鹰”、“马”、“小船”、“指环”等物品;不变的是“赠与”行为以及物品将受与者带到另一个地方的行为。诸多故事的基本形态结构是:A赠给B某物,某物将B带到了某地。由于“故事常常将相同的行动分派给不同的人物”•这三十一个“功能”(详见后附)分布在七个行动范围内,每种范围又有相应的人物角色(七种“角色”):–反面人物(恶魔、巨人、龙、巫婆等)–为主人公(英雄)提供某种东西的人(捐献者、供养人)–帮助者(助手)–公主(或被追求,寻找的人)及其父亲–派遣主人外出历险者(送信人、派遣者)–主人公(英雄、寻找人或受害人)–假主人公(假英雄)在不同童话(故事)中,七种角色可由各种人物担任。有时一个人物担任数个角色,有时几个人物共同担任一个角色,这样,普洛普实际上已在许多童话下面找到一个由“角色”和“功能”构成的基本故事。格雷马斯的“符号矩形”理论•格雷马斯根据语言逻辑出发,提出复杂的叙事作品可以抽象为一组核心的二元对立项和一组与之相关的二元对立项,四项共同构成叙事的逻辑语义方阵。(S1)与(S2)、(非S1)与(非S2)为反义关系,(S1)与(非S2)、(S2)与(非S1)为蕴含关系,(S1)与(非S1)、(S2)与(非S2)为矛盾关系。以“正义”和“邪恶”为例,S1代表正义,S2代表邪恶,非S1代表非正义,非S2代表非邪恶。•在电影《变形金刚3》中,汽车人和萨姆是“正义”的,御天敌、威震天等霸天虎是“邪恶”的,被机械鸟杀害的官员和职员是“非正义”的,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夏洛特•米林是“非邪恶”的。机械鸟杀害的官员和职员参与了霸天虎的计划,为“正义”一方制造了障碍,但他们是被迫的,因此是非正义的;美国国家情报局局长尽管处在正义的阵营中,但为了某方面的利益,刻意隐瞒了许多重要信息,阻挠正义一方的行动,因此是非邪恶的。应当指出,格雷马斯的语义方阵与普罗普、布雷蒙的功能理论一样,比较适用于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好莱坞大片之类二元对立明显的叙事作品,而对于冲突性、对抗性较弱的现代主义电影或以亦正亦邪的边缘人为主人公的电影适用性较弱。•《天下无贼》“符号矩阵”分析•男贼王薄和女贼王丽是一对扒窃搭档,也是一对浪迹天涯的亡命恋人。他们在一列火车上遇到了一个名叫傻根的农民,他刚刚从城市里挣了一笔钱要回老家盖房子娶媳妇。傻根不相信天下有贼,王薄和王丽最初想对他下手,后来却被他的纯朴所打动,决定保护傻根,圆他一个天下无贼的梦想,并由此与另一个扒窃团伙引发了一系列的明争暗斗。该团伙头目黎叔意欲收服王薄遭拒,该团伙其他成员与王薄比试皆败下阵来,交手之中却被潜伏的警察把钱掉包,后警察现身,将双方逮捕,黎叔和王薄、王丽均欲从车厢上逃走,却相遇。王丽先走后,王薄为保护傻根的钱与黎叔交手不敌,临终时意欲惊动警察,并发短信给王丽,安慰她没事,剧终黎叔被捕,画面定格于王丽。故事与话语:热奈特叙事理论•故事(story)——指真实或虚构的事件,即从作品文本中的特定排列中抽取出来并按时间因果顺序重新构造的一系列被叙述的事件(包括参与者)。如《祝福》中可以抽取出一个按自然顺序发展的“祥林嫂的故事”。“故事”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虚构的,在作家写作之前已存在于他头脑之中。•叙事(narrative)——又可称“叙事话语”或“文本”(text),指口头或书面上讲述描写这些事件的话语。这实际上就是作家对“故事”加工后的完成的形态。“其中事件不一定按时间顺序出现,事件参与者个性特征遍布全文,每一叙述内容都经过一个透镜(聚焦)的过滤”。如《祝福》从第一句”(旧历的年底毕竟像年底……)直到最后一句(“……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所构成的文本,是对“祥林嫂的故事”作了各种剪辑,穿插、引申,渗透后所形成的一个特定的话语系列——文本,即呈现于读者面前的话语集合体。•叙述(narration)——又称“叙述行为”。它“并非指实际上的作者叙述,而是指一种虚构的或理论上的交流过程,即一个虚构的叙述人向一个或一些虚构的听述人传达叙述内容。”叙述与叙事必须区分开来:叙述即“叙述活动”,是指讲故事的动作和过程;叙事即“所叙之事”,是指实际讲述的东西。•同样是“哈姆雷特”的故事,却有莎士比亚的悲剧,1948年劳伦斯•奥利维尔、1990年佛朗哥•泽菲雷里、1996年肯尼思•布莱纳、2000年麦克•阿尔默瑞德、2009年格雷戈里•道兰等人导演的电影,中国导演冯小刚的电影《夜宴》,迪斯尼出品的《狮子王》,甚至还有诗歌、京剧、越剧、歌曲等不同版本的“情节”。•叙事学主要研究将复杂的叙事话语还原为故事,“谁在讲故事”、“以一种怎样的方式讲故事”等。11点14分•雪莉怀孕了,因为同时与三个男人交往,她也不知道孩子的父亲是谁,她打算从男友A和B那同时弄到一笔钱,然后和男友C一起远走。男友A拿钱来找她,两人在墓地私会,激情中男友A被墓碑砸死。B为了拿到堕胎的钱而打劫自己工作的商店,并让女同事为他隐瞒。雪莉想把A的死嫁祸给B,去找B拿钱时偷走了他的保龄球和外套。雪莉的父亲以为自己的女儿在与A的争执中误杀了他,为了保护女儿,便把A的尸体拖到了天桥上抛下,以造成车祸的假象。而A的尸体正砸在男友C的汽车上,当时他正一边喝酒,一边与雪莉商讨着如何拿到钱,然后远走。一群少年打算狂欢,先是在B的商店里买酒,意外发生又撞死了要过马路的雪莉。所有的事件都汇集到11点14分这个时间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