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美学主讲人:李临溪email:lexha@163.com课程目标•掌握电影美学的基本概念•了解电影美学发展的一般历程•学习从美学的角度看待和分析影片成绩评定•平时成绩80%•期末考试20%•[古希腊]柏拉图,《柏拉图文艺对话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德]黑格尔,《美学》,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宗白华,《美学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李泽厚,《美的历程》,天津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参考文献——美学类参考文献——电影美学类•[匈]巴拉兹·贝拉,《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年版;•[法]奥蒙、玛利,《现代电影美学》,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年版;•李幼蒸,《当代西方电影美学思想》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王志敏,《电影美学分析原理》,中国电影出版社,1993年版;•金丹元,《电影美学导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史可扬,《影视美学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什么是“影”、“视”、“美”、“学”?看起来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但其实这个问题的提出已经包括了这门学科的所有概念与范畴。影视美学的核心范畴是“美”,我们先解决“影”、“视”和“学”,然后重点来讨论什么是“美”、什么是“美学”。•很简单,影即是电影、视即是电视。•影—影像;视—视频;进而引申为运动图像,这也是影视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的自身属性。•第一,图像的可视性;第二,运动性。影、视“学”•并不是所有的学说或研究都能称作“学”,学科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的产物,并不是所有的研究领域最后都能发展成为学科。•科学研究发展成熟而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标志是:必须有独立的研究内容、成熟的研究方法、规范的学科体制。•讲到学科体制或学科制度,其成熟的标志与合理性又体现在二级学科的划分、学术评价指标、得到承认的学术成果,特别是经典性学术著作以及学科的历史(学术史)这样一些规范之上。•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本土化也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由此可以看出,学科以规范化为目标,在时间上它相对于科学发展而言是滞后的,在空间上它相对于科学研究是不连续的,仅仅是若干科学研究领域的集合。美景诗句•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夏: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秋: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冬: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荷兰阿姆斯特丹:郁金香花场纳米比亚:纳米布自然保护区苏格兰:Coupall河突尼斯:撒哈拉大沙漠夏威夷:日落下的卡皮欧尼拉女皇公园意大利:云石山脉的山涧阿拉斯加:德纳利国家公园中国:哈尼梯田美食华语文化宗师梁实秋先生四卷本的“雅舍文集”中的《雅舍谈吃》是华人饮食文化的一次“清雅小聚”,吃货们有时间可以看一下。雅舍在文中提到民国时期北京的鲁菜店以“烟台帮”和“青岛帮”构成的胶东派为主。烟台帮其实就是福山帮,福山是我们鲁菜的发源地,2001年被誉为“山东烟台福山--鲁菜之乡”。“灯火家家市,笙歌处处楼”,是历史上对烟台酒楼之盛的生动写照。读《雅舍谈吃》,愈发觉得梁实秋真是小资。这种小资不是当下年轻人蛋炒饭里加一点朗姆酒就意乱情迷的假小资,他的小资是老派的,甚至还有一点保守、俭省,但最是真材实料,好似一张明代茶案,看似朴素,实则韵味隽永。老派人的小资,往往不需要刻意标榜,是跑遍半个北京城只为买两斤月盛斋酱牛肉的宁缺毋滥,是骨子里的奢侈与贵族气,只可存留于那个湮灭的旧时代中,今人怎可模仿得来?美“人”姑娘:柳叶弯眉杏核眼,樱桃小口一点点;瓜子脸;(中)36、24、36,凸凹有致;(西)小伙子:圆背丰腰、前胸宽、背膀厚,扇子面的身材;(中)用现在的话,倒三角,练出六块腹肌、8块腹肌;林丹、孙杨的身材。(西)中西对美的理解不同•中国——含蓄•雾失楼台,月迷津渡;•雪落板桥,霜锁马道;•驿寄梅花,鱼传尺素;•西方——直接•《掷铁饼者》•《断臂维纳斯》中国——美•以汉语来说,“美”字最早见于殷代的甲骨文。东汉的许慎在《说文》中解释说:“美,甘也。从羊从大,羊在六畜主给膳也。美与善同意。”•徐铉注释说:“羊大则美,故从大。”•可见,古代美的事物起初是和实用相结合。西方:美的≠美•辩证、理性地追问“美是什么”,而不是什么是美的,我们之前所说的一切都是什么是美的。•在古希腊的美学思想中,柏拉图则从哲学的高度,对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他在《大希庇阿斯篇》中,不仅对当时流行的种种美学见解提出了异议,而且辨析了“什么是美”和“什么东西是美的”这两个不同性质的命题。•学习一下《大希庇阿斯篇》——美是难的•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和《修辞学》都涉及到美学问题,提出了许多美学观点。他们对美的本质、艺术的本质、艺术创作、审美活动的特点等一系列美学问题都曾进行了系统的研究,这些问题是美学家们所必须重视的基本美学问题。中国人对美学范围内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有研究,但是没有一本以“美学“命名的著作.连美话、美的随感也没有,这是中国美学具体的存在形态。为什么?西方美学源于三个基础:1、美的本质。它源于古希腊人从现象后面追求本体的精神,只要我们掌握了美的本质,就能理解一切美的现象。2、审美心理。它源于古希腊人对人体心理作几何学式的知、情、意划分。知,研究真,与之相应的是逻辑学;意志与善相关,与之相应的伦理学;情感呢?也应该有一门学科,这就是美学。美学是研究情感或感性认识的完善的学科。3.艺术的统一性质,它源于艺术概念在西方的演变史。在古希腊,艺术和技术是不分的,绘画、建筑是艺术,裁缝和剃头的技术也是艺术。这三个基础中国古代都不存在,美学的各方面研究也就没有形成统一的“学”的研究。•一、本体论基础,对事物的本质追求西方人追求美的本质是因为它们认为客观世界是可以认识的,这种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这套概念系统是明晰清楚具有逻辑一致性的.犹如几何学体系,更主要的是.概念系统是与客观世界完全对应一致的。要认识事物,首先意味着得出它的本质定义,明晰的语言表达。这种语言祟拜和公理崇拜推动着西方追求本质的认识方式。•中国古人从来不去追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中国文化并不认为语言符号与事物是完全对应的,在客体方面是“言不尽物”,在主体方面是“言不尽意”。客观事物不能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没有一种语言表达可以作为公理或定义与一个对象、一类对象、整个世界完全对应。“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道家的“道”,在《老子》中随时被述说,被描绘,但没有一个定义;儒家的“仁”在《论语》中谈到109次,也没有一个定义。•在语言与事物和思想的关系中,事物和思想更丰富、更根本。语言只是认识客观事物和主体心灵的一种媒介,不是事物和思想本身。佛教说,指者所以在月,望月而忘指,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如果说,西方人的认识过程是从感性到理性,最高层的理性就是明晰的语言符号定义。那么,中国人则是从感性到语言符号到体悟.语言不是最高层,因为语言不能与事物完全对应,不能反映事物的最微妙处。对事物的最微妙处的把握,只能是超符号的心的体悟。•因此中国古人讲神会,讲心领。因此中国人对美的把握和体验不表现为对美的本质的追求,不在语言公理、定义的把握和表达上下功夫,从而也没有以美的本质为核心来建立美学。2.主体审美心理分类中国古人对主体心理的划分,不像西人的几何式划分,知、情、意分得清清楚楚。中国的性、心、意、志、情既不相同又互渗相交,而是把心理看作一个整体进行整体功能把握,在主体方面就不可能有一个范围确定的领域来谈论美学。•心与性:程颢《语录十八》:“心即性也,在天为命,在人为性,论其所主为心。”•情与性、意与心:陈淳(南宋理学家,朱熹晚年得意门生)《北溪字义》:“情者性之动,意者心之发”•情与志:《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子言。”情与志互文见义,以至唐初大儒孔颖达认为情、志是一个东西。3.艺术的统一性在中国古代,文学、绘画、书法、音乐、戏曲、建筑都有学,但没有被统一论述过,没有一门统一的艺术学,因为各门艺术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诗文、书画地位较高;建筑和雕塑由于涉及匠人,地位就偏低;音乐趋于两极:一是圣人作乐,用于制度仪式,很神圣,一是市俗化,纯为享乐;后起的小说、戏曲也一直为正统文人所轻视,地位很低。因此各门艺术的统一始终没有形成,从而在艺术方面也没有一个范围确定的领域来讨论美学。中西美学的历史发展中西美学的历史发展,与文化的方式相一致•西方:不断的否定和变换核心•中国:由一个不变的核心不断地丰富和扩大。西方美学发展的四大阶段西方美学的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1.古代西方是西方美学的提出期古希腊美学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形体、心灵、行为、制度、知识……都可为美。艺术研究很有成效,出现了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也涌现了很多重要的范畴,加和谐、悲剧等,但作为美学标志的,是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它以追求本质的方式提出了美的本质这个美学的根本问题.是它使人们知道,应有美学这样一门科学。鲍姆嘉通以Aesthetics使美学正式成为一门学科。但是从柏拉图到鲍姆嘉通,有一个明显的转变。Aesthetics直译是感性学,鲍姆嘉通建造美学的依据不像柏拉图那样基于一切美的事物应有共同的东西,而是基于主体知、情、意的划分。鲍姆嘉通对美的定义是:美是感性认识的完善。它代表了不同于古代以本体论为重心,而以认识论为重心的近代美学倾向。英国经验美学,柏克和休漠等都是结合心对物的感受来谈美与丑、优美与崇高;法国启蒙美学,狄德罗以“关系”来定义美,也重视人与物的对应。这意味着美学中以人的内心构造和心理感受来谈论美的新倾向兴起来了。2.近代西方,西方美学的真正形成体系化时期•鲍姆嘉通认为感性认识的完善主要体现在艺术上。而也正是在18世纪,各门艺术从技术中独立出来成为具有统一意义的美的艺术。这样,自然形成了美学的另一种新倾向:美学即艺术哲学。•这两种倾向还是先问:“美的本质是什么?”但已不像柏拉图所设想的,从美的本质直接推出具体事物的美的性质,而是分别转入两个方向:一是美与心理的关系,一是各门艺术的统一性。康德用《判断力批判》把前一个方向体系化了,黑格尔用《美学》把后一个方向体系化了。•3、现代西方,没有美的本质的美学体系美学的最根本的前提——美的本质——被分析美学认为是一个无意义的假问题加以拒斥,并获得普遍赞同。没有了美的本质的控制,美学的两个倾向立即以自身为中心形成了独立声势。前者的高潮是1900—1915年以移情论、直觉论、距离论等为代表的审美心理诸流派,后者的高潮即19l5—1950年的以英国形式主义、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为代表的艺术潮流。1953年,苏珊·朗格在《情感与形式》中完全不用美的本质建立了一套艺术哲学体系,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不用美的本质,结合主体心理与艺术,建立了现代美学体系。关于分析美学•在各类学科中,美学可说是最混乱与含糊的,边界模糊不清,很多问题美学家们没有一致意见。•混乱与含糊的根源在哪里?在于概念不清楚。我们的思考工具是语言,能否把事情搞清楚靠语言。如果概念能够得到精确的定义,语言就能够被用来发现真相。如几何学中三角形这个概念是精确的,生物学中的基因这个概念也是如此。这些概念所表达的对象,好像是客观的、与人类的意识毫无关系似的。因此,数学与自然科学能够不断取得进步。然而,如果一个概念与主观意识密不可分,那么概念就模糊难以定义。例如,什么是美?什么是艺术?当人们开始使用这些还不清楚的概念来形成判断或者命题的时候,混乱就出现了。•澄清概念,考察检验推理过程中是否有逻辑错误。这种方法就是流行于英美等国家的分析哲学传统中的分析美学的方法。•分析哲学的信念:世界上不存在哲学这东西,也不存在所谓哲学问题。哲学和哲学问题,都是脑袋糊涂,同时也喜欢装神弄鬼的哲学家,尤其是欧洲大陆的哲学家,所使用的概念不清晰,推理有错误而产生的伪问题。•分析哲学的工作就是澄清那些糊涂的哲学概念,纠正那些哲学上的糊涂推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