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教案系(部):课程名称道德法律与人生授课教师课程类型必修考试授课时间第五周授课对象17电子商务一班、17药物制剂一班、17汽车维修一班、17汽车维修二班授课内容第二课第二节学会和谐交往第二节抵制不良侵袭教学活动(1):阅读教材所提供的节前案例,说说对自己的警示。活动提示:本案例为一个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案例,教师可以先指导学生阅读案例,然后分析案例中引发违法犯罪行为的原因,指导学生树立是非观念,增强抵抗能力。并以此案例为切入点,引入“拒绝沉迷网络世界”这一知识点的教学。◆拒绝不良诱惑(1)拒绝沉迷网络世界。这是带有普遍性的现象,也是当前青少年中存在的比较突出的问题。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如何开展可参见“重点难点分析”。本部分内容主要是要让学生理解沉迷网络世界的危害,从而正确认识网络、科学对待网络。同时,要进一步指出“手机成瘾”或“手机依赖”的本质与网络成瘾是一样的。教学中应善于使用各种社会现实生活中的真实事例,如新闻媒体的报道等。“用事实说话”使学生得出以下结论:一是网络和手机虽然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也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困扰,我们应该把网络、手机等看成是生活的工具,而不是生活的本身,要让它们为我们服务,不能本末倒置。二是青少年由于喜欢新鲜事物,并且自制能力还在培养之中,极易成为网络、手机等普及的受害者,我们要科学对待不能沉迷。三是网络游戏、智能手机虽然能够满足人们的娱乐和交流的需要,但是人们娱乐和交往还有很多其他方式,我们要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多参加社会集体活动,这样生活才会丰富多彩。相关资料(1)过分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的危害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学业荒废。网络,特别是电子游戏之所以具有比其他娱乐工具更强的吸引力,就在于它极大地强化了个人的参与性,使操作者与游戏之间形成一种不可分割的联动效应。而同学们正值年少,自制能力差,很容易就被吸引,成为它的“奴隶”。一旦迷恋上网络和电子游戏,整个心都会被它所牵制,从而把学习忘到九霄云外。玩物丧志,荒废学业,这是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最大、最普遍的危害。第二,影响身体健康。电脑和电子游戏机上的大反差强烈光线,对正处在发育中的青少年的眼睛是一种不良的强刺激,直接导致视力减退。在游戏房和网吧中,人员集中,通风不良,空气比较浑浊,长期待在这样的地方,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极其不利,甚至因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而猝死的事例也屡见不鲜。第三,产生不健康的“心理依赖”。网络和电子游戏可以使青少年暂时忘掉烦恼。他们在电子游戏提供的虚幻世界里,通过与“强者”的搏斗,似乎找回了聪明和智慧,从而使他们拥有成就感和满足感,导致他们对游戏产生一种心理上的依赖。而这种依赖又导致他们在现实中越发丧失改变自我的动力和能力。在这种恶性循环中,电子游戏成为一些青少年逃避现实的“心理鸦片”。第四,诱发犯罪。由迷恋网络和电子游戏而走上犯罪道路,这样的事情并不少见。经常玩电子游戏是一笔不小的开销,上瘾的同学把自己的零用钱、早饭钱都垫上,也还不能满足游戏机的“血盆大口”。没有经济来源,又非玩不可,一些同学就是在这个时候向罪恶的深渊迈出了可怕的一步。教学活动(2):按照教材第94页“活动天地”的要求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活动提示:本部分由四张漫画组成,形象生动地反映了沉迷网络的危害。危害主要有浪费时间、荒废学业、影响身心健康、脱离社会等。本活动一开始可以请同学以讲故事的形式结合漫画说明沉迷网络的危害,然后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终全面地认识沉迷网络的巨大危害。在同学们认识到沉迷网络的巨大危害性之后,教师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网瘾指数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当前的网络生活方式是否健康。相关资料(2)网瘾指数测试。试题的答案选项全都一样,分别是完全没有(1分)、很少(2分)、偶尔(3分)、经常(4分)、总是(5分)。1)你多少次发现你在网上逗留的时间比你原来打算的时间要长?2)你有多少次忽视了你的家务而把更多时间花在网上?3)你有多少次因网上交友而忽略了与你的亲人之间的交流?4)你有多少次与网友形成新的朋友关系?5)你生活中的其他人有多少次向你抱怨你在网上所花的时间太长?6)你的学习成绩和学校作业有多少次因为你在网上多花了时间而受到损害?7)在你需要做其他事情之前,你有多少次去检查你的电子邮件?8)由于网络的存在,你的工作表现或生产效率有多少次受到影响?9)当有人问你在网上干些什么时,你有多少次变得好为自己辩护或者变得遮遮掩掩?10)你有多少次用上网来排遣关于你生活的那些烦心事?11)你有多少次发现你自己期待着再一次上网的时间?12)你有多少次担心没有了网络,生活将会变得烦闷、空虚和无趣?13)如果有人在你上网时打扰你,你有多少次厉声说话、叫喊或者表示愤怒?14)你有多少次因为深夜上网而睡眠不足?15)你有多少次在下网时为网络游戏或聊天而出神,或者幻想自己在网上?16)当你在网上时,你有多少次发现你自己在说“就再玩几分钟”?17)你有多少次试图减少你花在网上的时间但却失败了?18)你有多少次试图隐瞒你在网上所花的时间?19)你有多少次选择把更多的时间花在网上而不是和其他人一起外出?20)当下网时,你感到沮丧、忧郁或者神经质,而这些情绪一旦回到网上就会无影无踪?将每个题目答案所对应的分值相加,结果:20~39分:你是一个普通的网络使用者。你有时候可能会在网上花较长的时间“冲浪”,但你能控制你对网络的使用。40~69分:由于网络的存在,你正越来越频繁地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你应当认真考虑它们对你生活的全部影响。70~100分:你的网络使用正在给你的生活造成许多严重的问题。你需要现在就去解决它们。教学活动(3):组织学生以“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开展寻找拒绝迷恋网络世界的对策活动。活动提示:本活动常规情况可采用教师主导下的集体作答方式,即教师把学生提出的对策在黑板上记录下来,并要求学生简要说明理由。还可以采用分组学习下的“卡片作答”法:第一步,事先按分组数准备若干套不同颜色和图形的卡片,其中同一组的颜色保持一致;第二步,让各组以张贴卡片的方式作答;第三步,全部张贴完成后,视情况让各组相互评点并纠正错误和说明理由;第四步,教师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2)正确对待传媒影响。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介绍对自己最有影响的传媒类型,然后启发学生辩证地看待传媒信息,指出其中有正确的,也有不正确的,青少年应该自觉加以分辨。当前,主要应该自觉抵制暴力、色情、颓废、无聊、庸俗等不良信息。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联系当前社会现实和所谓“热门”节目等。还可以播放有关“抵制低俗之风”的报道。媒体低俗之风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大众传播市场化蓬勃兴起过程中出现的变异现象。传媒低俗之风的表现五花八门,主要表现为:一是专注于如何取悦和迎合受众低级趣味,满足人性好奇、求异等“原始兴趣”。有的媒体传播封建迷信或洋迷信;有的媒体对负面东西不是以批判的眼光去报道,而是保持所谓的“价值中立”。二是去思想化和泛娱乐化。将原本应当融入思想和理性的娱乐和思想及理性对立起来,以娱乐淡化、屏蔽、排斥人的思想、理性。三是传播享乐奢靡等人生观、价值观。四是语言文字低俗化。开展“抵制低俗之风”的教育应把握以下重点:让学生充分认识低俗之风的严重危害。青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信息安全意识比较薄弱,缺乏分析判断和选择的能力,一些同学可能完全意识不到低俗信息的危害就在身边,意识到了也可能不以为然,甚至认为抵制行动小题大做,妨碍了他们的“自由”。而另一方面,受低俗之风的影响,为数不少的青少年轻则沉迷网络游戏,彻夜不眠,或旷课逃学、混迹网吧,重则完全荒废学业,抽烟、喝酒,吸毒沉沦、麻木犯罪,血淋淋的惨案也时常见诸媒体报道。教师应该把这些严重的后果充分展示给学生,并启发他们深入了解自己身边、周围的教训,帮助他们认识开展抵制行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紧紧扣住人格教育这个核心,着力加强价值观教育。抵制低俗之风,最根本的方法是塑造健全的人格。一个人格健全完善的人,是不容易对低俗内容产生兴趣的,也是不容易被低俗的东西所影响的。而价值观是指个人对客观事物及对自己行为结果的意义、作用、效果和重要性的总体评价,是对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应该的总看法,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的原则、标准,是个性心理结构的核心因素之一。它是人的动机和行为模式的统帅,是决定一个人行为及态度的基础。可见,价值观也是人格的基础。面对低俗之风,教师应该把价值观教育作为重点,把价值观教育实践融入德育活动和日常课程教学中,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要内容,加强正义、责任、诚实等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光明磊落、诚实正直、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等良好的人格品质。同时,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中有许多优秀的精神,诸如“君子慎独”“温柔敦厚”“思无邪”“谑而不虐”等,都非常有助于学生在面对低俗信息时恬然自守、深思慎取。加强美育,培养学生高雅审美趣味。应该承认低俗之风之所以泛滥,一方面的原因是人们审美趣味的低俗化。美育就是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通过文学艺术及其他美的形态对人施加影响,以唤起美感的教育方式,它能够培养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帮助人们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健康的审美情趣以及一定的审美创造力,以达到怡情冶性、健全人格的目的。在课程教学中,可以开展美育渗透教育,把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有机结合起来,特别要注重社会美在审美教育上的作用。成功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建立起衡量美的尺度和标准,提高鉴赏美的能力,而且能够使他们的心灵得到净化和升华,这自然就会相应提高抵制低俗的自觉性。鼓励和要求学生参加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校园文化活动。学校应该创造条件,开展各种文体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满足学生参与、创造的欲望。合唱、舞蹈、话剧表演、声乐、器乐、书法、绘画、篆刻、摄影、服装表演、礼仪风采展示等内容丰富的文艺活动,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瑜伽、踢毽、跳绳、棋类等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办壁报、编期刊、校园服务等公益性活动,不仅能够把学生从不良诱惑中吸引过来、解放出来,而且能够把他们过盛的精力、强烈的好奇心释放出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学校生活,激发学生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促进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开展抵制低俗之风的专题教育。一方面加强上网教育和引导,深入开展学生安全文明上网培训工作,把网络道德和网络法规融入相关课程中。另一方面,也要树立绿色网络的正面的榜样。学校官方网站、各年级、各班的园地、论坛、贴吧应该率先做到杜绝低俗、健康文明,使学生真正建立起抵制低俗的心灵防线。相关资料(3):日前,一名年仅16岁的女中学生露露听说有个低年级的同学骂她,就叫来几个朋友,把那个女孩暴打一顿;另一名18岁的女生燕子参与5起抢劫,抢钱近5000元。问起她们这么做的原因,她们竟然回答说:“当班长、学习尖子远不如当大姐大威风!”据燕子和露露说,为什么要选择用打架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呢?因为她们看到电影、电视里都是这样,挺牛的,相比于单调乏味的课本上的说教和家长的唠叨,她们当然更喜欢情节生动的电影故事,看得多了,就觉得,认“干哥哥”“干姐姐”比友谊重要,电影里的“老大”都用拳头自己解决问题,找老师、报警都是小角色。在电影中,那些大哥、小弟动不动就挥刀冲上街头,都是让人佩服的“英雄”……正是由于这些电影电视的“蛊惑”,一些家庭幸福、在校表现良好的学生开始“出轨”。(3)理性对待偶像崇拜。偶像崇拜已经是一种社会现象,特别是在这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的时代下,偶像崇拜尽数表现在粉丝身上,是一个群体非个体或少数人的现象。从心理学上来说,偶像崇拜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特指由于“光环效应”而形成夸大的社会印象和盲目的心理倾向,把个人喜好的人物看得完美无缺,从而导致高度认同、崇尚并伴有情感依恋的一种复杂的心理行为。这是一种从众现象,是对多数人的盲从,不随从就会觉得是一种压力,有一种孤独感。大部分人不愿意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同伴孤立、视为“另类”,希望与群体保持一致。这种随大流和不甘落后的心理,使一些人将偶像崇拜看作一种时尚,而去崇拜同伴们公认的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