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练习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寡人之于国也一、基础巩固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曳.(yè)兵数罟..(cùɡǔ)洿.(wū)池B.鸡豚.(tún)狗彘.(zhì)庠.(yǎng)序C.孝悌.(dì)饿莩.(piǎo)供.(ɡōnɡ)养D.衣.(yī)帛王.(wànɡ)天下不可胜.(shēnɡ)用解析:B项“庠”应为xiánɡ,C项“悌”应为tì,D项“衣”当动词用,应破读为yì。答案:A2.下列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B.涂有饿莩而不知发C.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D.谨庠序之教解析:A项中“颁”通“斑”;B项中“涂”通“途”,道路;“莩”通“殍”,饿死的人;C项中“无”通“毋”,不要。答案:D3.下列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或:或者B.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庠序:庠、序都是学校C.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只是,不过D.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王道:以仁义治天下解析:或:有的人。答案:A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词义相同的一项是()A.黎民..不饥不寒B.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C.七十者可以..食肉矣D.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B项“养生”,古义指供养活的人;今义指保养身体。C项“可以”,古义“可”是“可以”,“以”是“凭借”;今义是表示同意认可。D项“然而”,古义是“这样,却”;今义是转折连词。答案:A5.下列句子中不含实词活用现象的一组是()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②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③五亩之宅,树之以桑④五十者可以衣帛矣⑤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⑥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⑦斯天下之民至焉⑧移其粟于河内A.⑤⑦⑧B.①③⑤C.③⑥⑧D.②④⑤解析:①项的“鼓”、②项的“王”、③项的“树”、④项的“衣”都属于活用,用排除法,选出A项。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①河东凶亦然.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B.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C.①邻国之.民不加少②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D.①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②寡人之于.国也解析:C项“之”都是助词“的”;A项①这样,②形容词词尾;B项①表转折,②表承接;D项①在,②引出对象的介词。答案:C7.选出对下面每组句子加点字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或百步而.后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河东凶亦然.A.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也相同B.两个“而”相同,两个“然”不同C.两个“而”不同,两个“然”相同D.两个“而”不同,两个“然”也不同解析:前一个“而”表承接,后一个“而”表转折;“然”都是代词,译为“这样”。答案:C8.对下列两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①涂有饿莩而不知发.②野芳发.而幽香③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④斯天下之民至焉.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解析:①中的“发”指打开粮仓,赈济百姓;②中的“发”指开花;③中的“焉”是语气助词;④中的“焉”是兼词,于之(到您这里来,来这里归顺您)。答案:D9.选出下列各句中句式不同的一项是()A.树之以桑B.申之以孝悌之义C.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D.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解析:A、B、C三项均为状语后置句,D项为宾语前置句。答案:D10.下列句子中加线部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A.王好战,请以战喻——请允许我用战争作比喻来说说其中的道理。B.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直着算起来还不到一百步。C.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百姓对于生与死都没有什么遗憾。D.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与我无关,是年成不好的缘故。解析:B项“直”通“只”,应为“只是不到一百步罢了”。答案:B二、能力提升(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1~16题。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11.对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义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之于国也寡人:古代君主对自己的谦称B.邻国之民不加少..加少:更减少3C.王好战..,请以战喻好战:喜欢打仗D.养生丧死..无憾丧死:死亡,安葬解析:丧:名词作动词,为……办丧事。死:动词作名词,死去的人。为死了的人办丧事。答案:D12.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①邻国之.政②填然鼓之.③王道之.始也④树之.以桑⑤未之.有也⑥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⑦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A.①⑦/②/③/④/⑤⑥B.①③/②④/⑤⑥/⑦C.①③/②/④⑥/⑤/⑦D.①③/②④/⑤/⑥/⑦解析:结构助词“的”/音节助词/代词,代事作宾语/代词,代人/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答案:D13.选出完全表达孟子“仁政”观点的一项()①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②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③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④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⑤百亩之田,勿夺其时。⑥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A.①②⑤B.③④⑥C.②⑤⑥D.①③④解析:①指出梁惠王的想法不正确,③④说的是结果。答案:C14.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用比喻的方式指出梁惠王所用的“爱民”临时措施,与邻国之政实际上是五十步与百步之比。B.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的方式不是好方法,从而告诉他要实行仁政。C.“不违农时”的意思是:不耽误种庄稼的季节。语段中“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是说,种庄稼不耽误季节,打的粮食就吃不完。而“五十步笑百步”则比喻缺点或错误性质相同,只是程度轻重不同。二者都出自《孟子·梁惠王上》。D.本语段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运用排偶句式。第一次使用三组排偶句式,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这是“王道之始”;第二次使用四组排偶句式,则强调一手抓物质生产,一手抓教育,这是“王道之成”。这其实就是孟子为梁惠王所开的治国良方。解析:说明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只是形式上数量上不同而已。答案:B15.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解析:(1)注意关键字两个“食”,“检”,“涂”,“发”的翻译。(2)注意关键字“于”“刺”“兵”的翻译,语序的调整。答案:(1)贵族家的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2)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16.为什么孟子认为梁惠王不可以“望民之多于邻国”?用文中一个形象的比喻句回答,并加以解释。解析:根据课文内容理解,围绕“仁政”去思考。答案:“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孟子用这一形象的比喻,说明梁惠王的措施与“邻国之政”没有本质区别,还不是真正的“仁政”。(二)课外阅读阅读下文,完成17~20题。齐人伐燕,取之。诸侯将谋救燕。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4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书》曰:‘汤一征,自葛始。’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①也。归市者②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徯③我后,后来其苏④。’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兄父,系累⑤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⑥,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⑦,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梁惠王下·进也民心,退也民心》)【注】①云霓:霓,虹霓。虹霓在清晨出现于西方是下雨的征兆。②归市者:指做生意的人。③徯:等待。④后来其苏:君王来了就会有起色。苏:恢复,苏醒,复活。⑤系累:束缚,捆绑。⑥重器:指贵重的祭器。⑦旄(mào)倪:旄,通”耄“,八十、九十岁的人叫做耄,这里通指老年人。倪,指小孩子。17.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天下信之,东面..而征东面:面向东B.徯我后,后来其苏后:后面C.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伐:攻打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动词,扩充一倍解析:“后”在文中指“君王、帝王”。答案:B18.孟子反对不义的战争,他主张如果进行战争也应“解民倒悬”。文中能体现这种思想的一组是()①东面而征,西夷怨②南面而征,北狄怨③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④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⑤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⑥是动天下之兵也A.①②③B.②③⑤C.④⑤⑥D.③④⑥解析:①②③④从不同侧面写出正义战争是人民渴望并拥护的;⑤齐宣王伐燕的本意并不是救民于水火,而是想称霸天下;⑥这是孟子对这次战争后果的分析答案:A19.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解析:B文中“民以为”说明老百姓误以为齐王是来拯救自己的,因而表示欢迎,实际并非如此;C孟子认为天下的人本来就害怕齐国的强暴,如今地盘扩大而不施仁政,会激怒天下兴兵问罪;D文中“及时雨”是比喻商汤伐纣,“谋于燕众”是孟子为齐王指出的解决眼前危机的途径之一。答案:A20.翻译画线的句子。(1)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2)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答案:(1)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2)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参考译文】齐国人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一些诸侯国在谋划着要救助燕国。齐宣王说:“不少诸侯在谋划着要来攻打我,该怎么办呢?”孟子回答说:“我听说过,有凭借着方圆七十里的国土就统一天下的,商汤(就是)这样。却没有听说过拥有方圆千里的国土而害怕别国的。《尚书》5说:‘商汤征伐,从葛国开始。’天下人都相信了。所以,当他向东方进军时,西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当他向南方进军时,北边国家的老百姓便抱怨。都说:‘为什么把我们放到后面呢?’老百姓盼望他,就像久旱盼乌云和虹霓一样。这是因为汤的征伐一点也不惊扰百姓。做生意的照常做生意,种地的照常种地。(只是)诛杀那些暴虐的国君来抚慰那些受害的老百姓,就像天上下了及时雨一样,老百姓非常高兴。《尚书》说:‘等待我们的王,他来了,我们也就复活了。’如今,燕国的国君虐待老百姓,大王您的军队去征伐他,燕国的老百姓以为您是要把他们从水深火热中拯救出来,所以用饭筐装着饭,用酒壶盛着酒来欢迎您的军队。可您却杀死他们的父兄,抓走他们的子弟,毁坏他们的宗庙,抢走他们宝

1 / 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