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绪论第一节概述一、认知心理学概述(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认识、认知认识(episteme)侧重从哲学的角度看问题。科学概念中的认识指“分辨和识别”、“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有时是指动态的“认识过程”,有时是指静态的认识结果。认识是知觉、表象和思维的总称,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认识是一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的辩证过程。)(《简明社会科学词典》,1982年:167)认知(recognition):个体认识和理解事物的过程,涉及知识的获取、使用和操作等过程。(2004年版《心理学大辞典》林崇德等主编);认知侧重从心理学角度看问题,指“获得和应用知识”、“知识或信息的获得和使用过程”;人们对认知是从三种不同的角度来理解的。(1)认知活动是人脑对信息的加工过程。U.Neisser(1967):认知是感觉输入的变换、减少、解释、贮存、恢复和使用的全过程;S.K.Reed(1982):认知通常被简单定义为对知识的获得,它包括许多心理技能,如模式识别、注意、记忆、视觉表象、言语、问题解决和决策等。(2)认知活动是人脑对符号的处理过程。符号代表着不同于它本身的任何东西,比平常意义上的“符号”范围要大。如语言符号、计算机程序、数理化中的公式、音乐中的五线谱、交通标示牌,还有事物的表象。在信息加工系统中,符号的功能是代表、标志或指明外部世界的事物和个体对外部事物的内部表征,它还可以标志信息加工的操作。A.Newell&H.A.Simon认为,信息加工系统就是符号加工系统。(3)认知活动是问题解决的过程。这一观点认为认知活动是个体选择、转换、操作和使用从环境中得来的信息,以及利用人脑中的知识与经验来认识和解决当前所面临的特定问题的过程。综合: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A.L.Glass(1985)认为,认知是我们的所有能力,如知觉记忆、推理等,组成的复杂系统的综合功能。2、认知心理学理解认知心理学,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从思想层面,即认知心理学是指一切研究人类认识过程的心理学学派和思潮。这是广义上的理解,主要探讨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灵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是冯特学派(即莱比锡学派)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学派的理论,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组可分解而且有组织的系统;心灵主义是和行为主义学派研究外显行为相对立的,坚持人类心理事件的不公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为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有人也把认知心理学和心灵主义划等号);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探讨人类认知活动的内部心理机制。另一个层面是学科层面。也称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即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计算机模拟法来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学科。这是狭义的理解。“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的学科,即研究人接受、编码、操作提取和利用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知觉、语言、智能、表象、思维、推理、问题解决、概念形成和创造性。”(美国百科全书,1980年)。知识点: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分支学科,它们对人的认知过程研究采取的是一种“隐喻式描述”(如设想短时记忆是一个工作台)。2002年6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美国商务部共同提出“聚合四大技术,提高人类素质”(ConvergentTechnologyforImprovingHumanPerformance)计划,主张将21世纪四大前沿技术(即纳米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认知科学)融合发展,并描绘出这样的科学前景:聚合技术以认知科学为先导,因为一旦我们能够在如何(how)、为何(why)、何处(where)、何时(when)这4个层次上理解思维,我们就可以用纳米技术来制造它,用生物技术和生物医学来实现它,最后用信息技术来操纵和控制它,发挥其作用。2005年初,我国科技部同时组建了两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是脑与认知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二是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有力地加强了我国在认知研究领域的统一规划和部署。认知研究厚积薄发,不仅在心理科学中长盛不衰,而且已成为生命科学基础研究的前沿,生物技术与相关产业的重要源泉,数理科学、信息科学等学科高度渗透的热点领域。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脑与认知功能的衰退和障碍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认知功能障碍是神经退行性疾病的行为表现之一,其最严重的病理状态是老年性痴呆症。而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竞争加剧,心理健康问题也日益突显,情绪应激和心境障碍等疾患明显增多,抑郁症等精神疾患将可能成为21世纪人类的主要杀手。对脑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将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对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3、信息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这两种取向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式或纲要,或可理解为进行研究所依赖的基本观点。(1)信息加工取向也称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基本观点: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操纵符号的过程,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的。系列是认知过程按一次一个事件或过程的方式进行,如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事件或过程基本上是有界限的。信息加工取向以特殊的语言符号(不等同于平常所说的语言)来标示其认知事件的。人类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操作系统。人们通常用的简单信息加工系统参见P3图。一般此系统由感受器、效应器、记忆结构和加工器等部分组成。信息加工范式说到底是把心理过程和计算机处理信息进行类比。信息加工取向的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像计算机”。了解——信息加工取向的特点:信息的可描述性(对环境及所包含的信息的量和种类的加工);信息的可循环分解性(即对认知过程的特级分解,复杂的分解为简单的);流程的连续性(即输入的信息按时间向前流动);流程的自动性(即认知事件是自动发生的);物质的具体性(认知过程是在物2质系统内运行的)。1969年S.Papert&M.Minsky的专著《感知机》的出版标志着信息加工取向或符号操作系统范式的诞生。(2)联结主义取向,又称联结主义范式。此研究取向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只是在80年代才再度兴起。如果说信息加工取向是一种抽象分析,那么联结主义取向是一种数学运算。它强调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和数学基础,即认为认知事件是在神经层次以神经网络形式联结的,它以数学的形式来形成理论模型。它的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像大脑”。(本人的理解:把神经活动以计算机模拟方法进行研究,提出可以进行数学运算的模型,因此研究的并非是神经系统,而是神经网络的功能模拟)。认知可看作是神经网络的动态活动系统;是网络的整体状态的变化;(1)和信息加工取向强调认知系列加工相反,联结主义取向强调的是认知的平行加工,即认知系统通常一次做许多事情;(2)信息加工取向强调以等级方式加工心理事件,而联结主义取向认为每一种认知行为中认知系统是作为整体而不是划分为等级发挥作用的。“神经元”之间不存在典型的等级关系。符号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均立足于实验室研究,采用假设、类比和模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知,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3)认知的生态学理论。它保留了符号加工的理论成果,但反对符号加工理论分离和孤立地考察认知加工系统的观点,主张应把符号加工系统放到现实世界中去,并认为这对于说明心理状态是关键性的。知识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前人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描述。示意图1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例1(前苏联学者对信息加工的认识)(K.K.普拉托诺夫.苏联对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的方法学的探讨.外国心理学,1982,(4),19)示意图2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例2永久性记忆环境感觉系统控制加工器注意短期目标工作记忆反应:心理的口述的身体的概念陈述性记忆语义知识情节知识世界知识语言学知识程序性记忆技能推理与问题解决模式识别环境信息加工消息性信息指令性信息人动物植物个性的生化的神经的物理的对客观进行加工者加工水平无生物3示意图3人类信息加工系统例3(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不论采取何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都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或知识怎样为人们所用——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参见P5。2、学科性质。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潮,从狭义上说是一门学科。它从性质上属于理论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说,人本主义是一种哲学思潮,而认知心理学是认知领域的新思潮。一位美国认知心理学家说,这一科学方向的发展,将影响我们的哲学,这种影响至少像达尔文主义的影响那样重要,大多数英美心理学家赞同这种折衷主义。二、认知心理学的历史(一)认知心理学的形成(内部因素)1、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对认知机制的探讨总是渗透在哲学课题的论辩之中。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早就有认知思想。古希腊神庙的“认识你自己”的警言早就为西方人所熟知。从哲学角度来看,早就形成了经验论和先验论两大派别。先验论认为人的知识、才能是先于客观事物,是天赋的、头脑里固有的。经验论认为人的经验是后天的,只有人的经验才是可以信赖的。2、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1879年及以后,莱比锡学派或结构主义认为心理具有某种结构,提倡用实验内省法,以此来发现心理内部操作。(内省——视线向里看)以屈尔佩为代表的符茨堡学派则研究意识——无意象思维imagelessthought,艾宾浩斯则于1885年开始研究记忆。针对行为主义不重视“黑箱子”里的事实,格式塔学派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着部分。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格式塔心理学所研究的就是心理的组织结构问题。它认为,这种心理的组织结构是动态的,甚至在没有外部的刺激的情况下,也存在着一种自发的形成完形的倾向。正因为如此,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认知心理的研究开始于格式塔心理学。(但从根本上来说,格式塔心理学家强调先天的影响,而认知心理学则更加强调后天的因素。这是本人的观点。)在继承以往心理学派思想及方法的基础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认知心理学逐渐形成(其中1956年是关键的一年,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一次会议上,N.Chomsky的关于语言理论的论文、G.A.Miller关于短时记忆容量的论文、A.Newell&H.Simon的“通用问题解决模型”的提出等都对认知心理学的产生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心理学家的信息加工观点的提出意味着认知心理学的雏形业已形成)。到1967年,UlricNeisser发表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该书主要论及知觉、注意、记忆、语言等内容,较少涉及思维、问题解决和推理的内容。)在我国,认知心理学是由H.A.Simon于1983年介绍到中国来的。先后出版了几部认知心理学著作:陈永明和罗永东的《现代认知心理学——人的信息加工》(团结出版社,1989)、彭聃龄的《认知心理学》(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0)、王甦和汪安圣的《认知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郑昭明的《认知心理学:理论与实践》(桂冠图书公司,1993)及彭聃龄和张必隐的《认知心理学》(东华书局,1999)。(二)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外部因素——即影响最大的四大领域本部分先由学生阅读再小结影响因素。1、“人的因素”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机交互作用,特别是人的技能和绩效的提高,这一领域形成于二战时期,随后发展成工程心理学。D.E.Broadbent对飞行员和机械工人的研究发现,对于人类个体操作者而言,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分配注意来指引心理伺服结构(原指控制机器的中枢)的信息加工。(附:Broadbent1954年写出“人类注意和即时记忆的机械模型”;1958年写出“知觉和交流”)2、计算机科学领域:在计算机科学发展史上,信息科学的贡献当大书特书。信息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它们可以说为计算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下面简要作一介绍。(这是“旧三论”,“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1)维纳(一译韦纳)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