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本神经生理(revise)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神经系统功能调节体内各器官、系统功能相互配合调节机体与环境变化相适应脑的高级功能第一节神经元及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一)神经元基本结构及功能:⑴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⑵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⑶轴突始段:产生AP的部位⑷N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⑸末梢:递质释放部位特点无突触无动作电位无树、轴突之分(二)神经胶质细胞施万细胞(周围神经系统)卫星细胞(脊神经节)星状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中枢神经)小胶质细胞作用临床意义1.支持作用胶质细胞增生:2.修复和再生作用老年痴呆3.物质代谢,营养作用胶质细胞瘤4.绝缘,屏障作用帕金森病5.维持适当离子浓度胶质细胞功能紊乱:6.摄取,分泌神经递质亨廷顿舞蹈病癫痫(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⑴完整性⑵绝缘性⑶双向性⑷相对不疲劳性(四)神经的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的营养性因子⑴神经的营养性作用:N末梢经常性释放某些营养性因子,持续地调整所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组织的结构和功能。⑵神经的营养性因子:组织细胞释放神经营养性因子,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发育。二.突触生理(一)化学突触传递(二)电突触传递(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一)化学突触传递1、突触概念:神经元相互接触并传递信息的部位2、分类:轴突-胞体轴突-轴突轴突-树突3、突触的结构:①突触前膜:②突触间隙:③突触后膜:4.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膜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Cl-通透性↑Ca2+内流,推动突触小泡前移,融合,破裂IPSP(超极化)EPSP(去极化)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二)电突触传递结构基础:缝隙连接传递过程:电-电(AP以局部电流方式)传递特征:双向性速度快几乎无潜伏期(三)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结构基础:曲张体递质小泡传递过程:经组织液扩散到邻近的效应器上传递特征: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结构;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突触非突触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结构典型突触结构曲张体缝隙连接细胞间距20-40nm可达几十微米2-3nm传递物多种递质单胺类递质带电离子流传递特点单向;延搁;总和;兴奋节律改变;敏感;易疲劳作用广;传递费时长;效果取决效应器受体双向;传递速度快;无潜伏期意义突触后神经元(+)或(-)突触后神经元,效应器(+)或(-)促进不同神经元同步(+)兴奋传递方式比较三、神经递质•概念:在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分类:外周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一)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单突触腱反射辐散式兴奋扩散聚合式兴奋总和环状后放(二)中枢兴奋扩布的特征⑴单向传递⑵中枢延搁⑶总和⑷兴奋节律的改变⑸后放⑹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易疲劳性(三)中枢抑制1、突触后抑制①侧支性抑制:②回返性抑制:(交互抑制)①侧支性抑制意义:作用相反的中枢活动协调一致。②回返性抑制:意义:使N元活动及时终止;同一中枢活动协调2.突触前抑制(去极化抑制)结构基础:轴2-轴1-胞3串联突触机制:通过改变突触前膜(轴1)电位使突触后N元兴奋性降低意义:控制感觉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清晰(感觉滤波)第二节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内外环境的各种变化感受器传入N大脑皮层分析综合产生主观感觉概述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产生过程:一、脊髓感觉传导功能脊髓是重要感觉传导通路二、丘脑及感觉投射系统(一)丘脑━感觉传导的总换元站(嗅觉除外)分类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组成腹后核的内侧部与外侧部,内、外膝状体丘脑枕、丘脑前核、外侧腹核束旁核、中央中核、中央外侧核接受纤维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投射纤维脑干网状结构的上行纤维发出纤维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构成特异投射系统投射到皮层特定感觉代表区弥散投射到皮层广泛区域构成非特异投射系统功能引起特定感觉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维持和改变皮层兴奋状态。(二)感觉投射系统1.特异性投射系统2.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两种感觉投射系统的比较特异性投射系统非特异性投射系统传导途径专一,突触少不专一,突触多丘脑接替核感觉接替核、联络核髓板内核群丘脑与大脑皮层关系点对点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弥散投射到大脑皮层广泛区域功能①引起特定的感觉②激发皮层发出神经冲动①不引起特定的感觉②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的兴奋状态(上行激醒作用)损伤表现特定的感觉消失昏睡★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通过非特异性投射系统发挥作用如果该系统功能↓(如应用催眠药、麻醉药)皮层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表现为睡眠;如果该系统功能损伤,表现为昏睡。1.体表感觉区:位置:中央后回投射特点:左右交叉倒置分布投射区大小与感觉精细程度正比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的最高级中枢2.本体感觉区:与运动区重叠在一起。3.内脏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区、运动辅助区、边缘系统4.视觉区:位置:枕叶距状裂的上下缘(17区)。投射特点:①视网膜鼻侧传入纤维交叉投射到对侧枕叶;颞侧传入纤维不交叉投射到同侧枕叶。②视网膜的上(下)半部传入纤维投射到距状裂的上(下)缘;黄斑区传入纤维(周边区)投射到距状裂的后(前)部。5.听觉代表区:⑴位置:颞横回和颞上回⑵投射特点:双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区下侧。7.味觉代表区: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投射6.嗅觉代表区:边缘叶的前底部。三、痛觉概念:机体受到伤害性刺激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感觉,并常伴有不良情绪和躯体防卫反应以及自主神经活动变化意义:具有报警作用,利于机体躲避伤害刺激快痛1、皮肤痛慢痛H+、组胺、5-HT、ACh等。快痛慢痛传导途径有髓鞘、较粗、传导速度快的Aδ纤维无髓鞘、较细、传导速度慢的C纤维特点感觉清楚定位准确定位不清,持续时间长伴生命体征及情绪变化皮肤痛内脏痛疼痛特点①产生和消失迅速②定位明确、分辫能力强感受器①产生缓慢、持续久②定位不清、分辨能力差③有牵涉痛敏感刺激牵拉、痉挛、炎症、缺血等切割、烧灼等游离N末梢致痛物质2、皮肤痛与内脏痛的比较化学物质(如K+、H+、组胺、5-HT、PG等)③无牵涉痛患病器官心胃、胰肝、胆肾结石阑尾体表痛部位心前区、左臂尺侧左上腹、肩胛间区右上腹、右肩胛区腹股沟区脐周区、转移至右下腹3.牵涉痛内脏疾病常引起体表某些特定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的现象牵涉痛发生的原因发生牵涉痛的部位与真正患病内脏部位有一定的解剖关系它们的传入纤维在同一脊髓后根进入脊髓它们的脊髓中枢在同一区域第三节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躯体运动反射躯体运动随意运动一、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节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脊髓前角α运动N元骨骼肌纤维一个α运动N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称为运动单位1、屈反射(一)脊髓的躯体运动反射概念:当肢体皮肤受到伤害刺激时,引起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的反射活动意义:使肢体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保护性意义。2、交叉伸肌反射概念:如果受到伤害性刺激较强时,则受刺激一侧肢体屈曲的同时,对侧肢体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意义:对侧肢体的伸直,防止歪倒,以维持身体姿势的平衡。一、3、牵张反射: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到外力牵拉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肌肉收缩。分类腱反射肌紧张刺激快速牵拉肌肉缓慢持续牵拉肌肉表现肌肉快速缩短肌肉持续轻度收缩,无明显缩短特点单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意义了解神经系统功能维持身体姿势名称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反应膝跳反射股神经腰髓2-4节股神经股四头肌膝关节伸直跟腱反射胫神经骶髓1-2节胫神经腓肠肌足跖屈肱二头肌反射肌皮神经颈髓5-6节肌皮神经肱二头肌肘关节屈肱三头肌反射桡神经颈髓7-8节桡神经肱三头肌肘关节伸临床常用的腱反射检查膝跳反射牵张反射机制牵张反射反射弧:感受器:肌梭传入神经:Ⅰ,Ⅱ中枢:脊髓传出神经:α运动神经元轴突效应器:梭外肌特点:感受器和效应器在同一块肌肉肌紧张机制:梭外肌收缩α运动N元兴奋肌梭的敏感性↑兴奋性↑持续轻微牵拉伸肌梭内肌收缩γ运动N元兴奋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重力作用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γ环肌梭腱器官位置梭外肌纤维之间肌腱胶原纤维之间与梭外肌的位置关系并联串联感受的刺激肌肉的长度变化肌肉的张力变化对α运动神经元的作用兴奋抑制参与的反射牵张反射反牵张反射意义调节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过度收缩造成损伤(二)脊休克概念: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机制:离断面以下脊髓突然失去高位中枢调控作用,出现无反应状态。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①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围较小);②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范围较大)。说明脑干对肌紧张既有易化又有抑制但易化占优势机制前庭核大脑皮层运动区小脑前叶两侧部纹状体小脑前叶蚓部脑干易化区抑制区(+)(-)γ运动神经元肌紧张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临床:中脑受压(血肿、肿瘤)、病毒性脑炎,也可出现类似去大脑僵直现象。部位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功能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张力易化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参与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损伤症状站立不稳步态不稳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精巧运动受损三、小脑对躯体运动的调节纹状体丘脑底核黑质红核基底神经节苍白球壳核尾核新纹状体旧纹状体四、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一)结构(二)基底神经节功能障碍震颤麻痹舞蹈症症状肌紧张增强,随意运动减少,并常有静止性震颤肌张力降低,有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病因黑质病变新纹状体病变机理治疗黑质DA递质系统功能受损,纹状体Ach递质系统功能亢进左旋多巴M受体阻断剂纹状体中Ach与GABA神经元功能的降低而黑质DA能神经元功能相对亢进利血平①左右交叉(面部上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②上下倒置(头面部正立)③代表区域大小与运动精细程度正比四、大脑皮层对运动的调节躯体运动最高级中枢(一)主要运动区部位:中央前回功能:发动随意运动支配特点▲▲皮层脊髓束皮层脑干束●●●脊髓延髓锥体内囊(二)下行传导通路大脑皮层▲(运动皮层)皮层下中枢锥体外系锥体系锥体系锥体外系起源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皮层起源广泛主要功能发动随意运动完成精细动作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上、下运动神经元损伤的区别类型上运动神经元损伤下运动神经元损伤损害部位皮层运动区或锥体束脊髓前角运动N元或运动神经麻痹特点硬瘫软瘫麻痹范围较广泛常较局限肌紧张张力过强、痉挛张力减退、松弛腱反射增强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巴彬斯基征阳性巴彬斯基征阴性肌萎缩不明显明显病例分析1.感觉障碍运动障碍内脏活动改变脊髓半横断脊髓横断内囊出血外周神经损伤昏迷2.脊髓灰质炎,小脑病变,帕金森病,舞蹈病的临床表现第六节自主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第六节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别(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N纤维长度节前纤维短节后纤维长节前纤维长节后纤维短支配的效应器较广泛(几乎所有脏器)较局限中枢部位T1~L3灰质侧角脑干脊髓骶段侧角特征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释放递质节前纤维为ACh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少部分节后纤维为ACh大部分节后纤维为NE一、自主神经支配特点:1、对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个别例外:如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平滑肌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2、作用相互拮抗个别例外: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副交感神经使其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3、紧张性作用剧烈活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二、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代谢促进糖元分解,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器官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循环心跳加强加快大部血管缩心跳减弱减慢部分血管舒(腹腔内脏、皮肤、外生殖器等)(软脑膜、外生殖器血管等)肌肉血管可收缩(NE能)或

1 / 9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