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南方相对稳定,江南经济发展,呈现出四大特点;北方经济恢复。采用均田制。政治:封建国家分裂,政权交替频繁。民族:民族交往频繁,民族融合加强。文化:科技领先,思想出现新格局(道教官方化和佛教广泛传播),文学承上启下,艺术大放异彩。魏晋南北朝时期(220—589年)基本特征:国家大分裂和民族大融合这是一个华丽的、生机丛起的时代政治:1:国家大分裂,社会大动荡2:逐步形成三省体制3:选官——九品中正制度4:形成士族制度三国两晋南北朝朝代更替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317-420北魏东魏西魏宋隋220年589年北齐北周齐梁陈(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政治:国家分裂、社会大动荡266-316北魏——北周:439——581222年,孙权称王,国号吴,定都建业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魏蜀吴西晋(266-316)的短期统一民族迁徙东晋十六国形势图北方十五个政权与西南的成汉统称为十六国淝水,今安徽省寿县的东南方南北朝后期的形势图陈齐周突厥契丹隋东魏北齐北朝:北魏南北朝西魏北周隋朝南朝:宋齐梁陈(一)社会经济特点(二)江南农业的开发(时期、范围、表现、特点、影响与原因)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三)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四)手工业的发展(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一)社会经济特点1、江南迅速开发,中原发展相对缓慢2、士族庄园经济和寺院经济占有重要地位3、商品经济水平较低4、各民族经济交流加强经济:江南经济发展,南北经济趋于平衡.下图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该图反映出()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备选理由】本题利用图文考查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思维含量较高,涉及考查的知识点较多,故备选。D【解析】解答本题时应充分解读图片中的信息,包括文字、地区类型等,结合关键词时间和货币分析理解。A项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与题干时间不符。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缺乏足够信息支持。C项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不符合史实。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二)江南农业的开发1、迅速开发时期:六朝时期,特别是东晋、南朝时期魏蜀吴西晋十六国东晋北魏东魏西魏宋隋北齐北周齐梁陈六朝江东长江流域岭南闽江流域2、开发进程、范围:●大量土地开垦;●耕作技术进步;●农田水利兴修多;●农作物品种多;●单位面积产量高。3、开发的具体表现:●最发达的地区:4、发展不平衡:●重要产粮区:三吴地区洞庭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成都平原⑴有利于统一。5、江南经济开发的影响(对经济格局)⑵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打下了基础。6、江南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⑴、南方政局相对稳定.(2)北方大量人口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南迁,充实了江南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3)、南方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一些统治者推行了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三)、北方农业恢复和发展主要表现⑴、新农具、新技术●曹魏马钧改进翻车,用于农业灌溉。●西北嘉峪关都已采用二牛一人或一牛一人的耕作方式●北方旱地的耕耙耱技术形成。龙骨翻车(灌溉工具)牛耕牛耙图⑴、南方盛产青瓷,造型美观。后青瓷制作技术传到北方。⑵、北朝烧制出成熟的白瓷。(东汉炼出成熟的青瓷,唐朝形成了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白瓷的产生,为我国制瓷业开辟了广阔前景。(四)手工业的发展(3)、南北朝的灌钢法等,使中国钢铁冶炼技术和产量,在16世纪以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东晋青瓷羊形烛台青釉碗南朝莲花尊(1)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给自足的田庄经济、寺院经济盛行,加之战乱频繁;(2)表现:商业活动十分萧条,出现了实物交换的现象。乡村出现“草市”“罢五铢钱,使百姓以谷帛为市。”——曹丕金元宝银元宝曹魏五铢钱(五)、商业发展相对缓慢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木兰辞》《木兰辞》讲的是北朝时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你从这首诗歌里能分析出北朝时期在商业上的特点吗?商品买卖都有固定的场所,很不方便。民族:孝文帝改革改革的原因改革的目的改革的措施改革的影响改革成功的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目的措施影响471年,孝文帝继位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1)阶级矛盾激化:2)民族矛盾激化:3)社会动荡不安:前提基础:必然性:可能性: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目的措施影响471年,孝文帝继位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1)阶级矛盾激化:2)民族矛盾激化:3)社会动荡不安:冯太后孝文帝仰慕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前提基础:必然性:可能性: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目的措施影响471年,孝文帝继位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巩固统治改变鲜卑族落后状态,促进北魏的社会发展。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目的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4)推行租调制。北魏鲜卑人是骑马打天下,武力夺取天下的,一开始它的官员都没有俸禄。官员的收入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打仗掠夺财富而获得奖赏。二是作为地方官吏在征收赋税的基础上,只要上缴一定数量的租税后,就可以任意搜刮百姓占为己有。因此,当时的北魏就容易形成这样的局面:一是鲜卑人特爱打仗,一打仗他就能得到很多赏赐,尤其是当官的。二是对老百姓的剥削的加重,吏治黑暗,贪污成风,民不聊生,怨声载道。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目的措施影响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4)推行租调制。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探究:孝文帝为什么要迁都洛阳?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原因与意义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意义1、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其布局和规划对后世城市建设影响极大。2、保证了孝文帝改革的深入;3、促进了胡汉民族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1)易汉服2)讲汉话3)改汉姓4)通婚姻5)改籍贯6)定门第诏不得“以北俗之语言于朝廷,若有违者免所居”。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说汉语,才能更好学习汉人的经典著作。《孝文帝出行图》。画面中所有的人都是峨冠博带,宽衣大袖,反映了孝文帝汉化改革以后北魏的衣冠制度。《北魏文官俑》掌衡武士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1)尊儒崇孔,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1)尊儒崇孔,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4)推行租调制:原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1)易汉服2)讲汉话3)改汉姓4)通婚姻5)改籍贯6)定门第(03上海)(北魏孝文帝)“初谋南迁,恐众心恋旧,乃示为大举,因以协定群情。外谋南伐,其实迁也。旧人怀土,多所不愿,内惧南征,无敢言者,于是定都洛阳”。上述材料说明的问题,不包括A北魏王朝的保守势力很强B孝文帝对迁都的困难估计不足C孝文帝借南伐之令行迁都之实D南伐与迁都都有阻力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1)尊儒崇孔,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4)推行租调制:原因政治上:旧都保守势力强大,改革阻力大。经济上:旧都经济落后,粮食供给困难。军事上:旧都与强敌柔然相邻,很不安全。地理上:旧都偏于北方,不利于对黄河流域的统治。1)易汉服2)讲汉话3)改汉姓4)通婚姻5)改籍贯6)定门第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1)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复苏和繁荣。耕牛图(魏晋墓葬壁画)扬场图(魏晋墓葬壁画)牧马(魏晋墓壁砖画)牵羊的少数民族(魏晋墓壁砖画)生产方式农耕化如果你的研究性学习小组的课题是孝文帝改革对鲜卑族经济的影响,当你发现这一系列墓葬壁画,你会得出什么结论?汉人胡食画像砖席地而坐(跪)胡床中原汉族人也吸收鲜卑族的文化精华,为我所用。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复苏和繁荣。民族融合是指不同民族之间不同生产方式、风俗习惯、文化心理等方面的相互影响和渗透,是民族之间的自然融合。我国的民族融合既包括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又有汉族对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吸收。这是中国历史上的进步现象。由于中国古代历史上汉族的经济文化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少数民族,因此历次民族融合均以汉族为核心发生。而少数民族的汉化常伴随着封建化。封建化是指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阶段的民族向封建社会的过渡。关于古代民族融合的几点认识1.从经济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经济的过程;2.从习俗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汉化的过程;3.从政治角度讲,民族融合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的过程。性质:北方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经济政治制度和文化的一场封建化的过程.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2)加速了北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3)促进了民族大融合,为结束长期的分裂局面,隋唐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复苏和繁荣。①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根本原因)②内容全面,措施得力;④符合民族融合的趋势和各族人民的愿望;③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的胆略和卓识、以身作则及其坚定的信心.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原因: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471年,孝文帝继位北魏制度建设的不够完善导致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北魏的崛起,439年统一黄河流域并逐渐走向强大。因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赋税制度上“纵富督贫,避强侵弱”,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激化。因北魏统治者未处理好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导致民族矛盾激化。因矛盾激化,各地不断发生人民起义。1)阶级矛盾激化:2)民族矛盾激化:3)社会动荡不安:冯太后临朝听政并培养孝文帝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对汉族文化的先进和鲜卑族的落后有深刻的认识。前提基础:必然性:可能性:北魏孝文帝改革时间:原因措施影响创建新制迁都洛阳遗风易俗采纳汉族的典章制度1)尊儒崇孔,兴办学校2)恢复汉族礼乐制度3)采纳汉族封建统治制度1)制定官吏俸禄制,整顿吏治2)推行均田制3)设立三长制4)推行租调制:原因政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