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信息化发展指数测算与评价研究2信息化发展指数测算与评价比较研究一、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背景和意义二、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三、中国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四、中国信息化发展水平在世界中的地位分析五、中国信息化发展的对策建议3一、信息化发展指数研究背景和意义(一)研究背景(二)研究意义4信息社会作为信息革命的结果,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又一个新的阶段,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电子化、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的信息化在全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深入和迅猛地发展,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着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改变着全球社会经济运行的本质,推动人类向信息社会前进。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决定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衡量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研究背景5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际社会要求对信息化进行监测和定位的呼吁在不断加强。2003年,世界各国领导人参加的全球信息社会高峰会议提出,国际社会需要确定一套共同的核心信息通信技术(ICT)指标,提供更多的具有国际可比性的信息化统计数据,对于全球在信息化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跟踪比较,以便为世界及各国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供数据支持。(一)研究背景6为此,国际电信联盟(ITU)、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银行和世界经济论坛等多个国际组织深入开展了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研究,通过信息化综合指数的统计监测和国际比较,各国在了解本国与其他国家信息化发展和比较情况的基础上,研究和分析信息化发展中的相对实力和弱势,制定信息化发展战略,从而进一步提高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目前国际社会对信息化统计评价和监测这样一种指数工具有着强烈的需求,信息化统计综合指数研究工作已经引起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和重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统计监测研究结果为各国政府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进行决策提供了重要的量化参考依据。(一)研究背景7(二)研究意义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工作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指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大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要求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提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方向。8(二)研究意义为深入了解和综合反映中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研究和分析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科学地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提出了编制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任务。从1996年开始,中国国家统计局开展了研究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的工作,先后推出了信息化水平总指数(II)、信息化水平评价指数(IIE)等信息化综合统计评价指数,测评了中国各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和进程,进行了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国内外比较分析研究,在信息化综合统计评价指数研究方面具有较为丰富的知识和资料积累。9(二)研究意义2004-2005年国家发改委研究制定国家“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国务院信息办研究制定2010年和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两单位分别委托国家统计局进行了信息化统计调查和中国各省信息化水平测算评价的研究工作。国家统计局为此制定了信息化发展指数(IDI),对全国和各省信息化发展情况进行了综合评价和比较研究。10(二)研究意义国家发改委在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总体目标中,首次引入了国家统计局研究制定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指标体系和数据。信息化发展指数的研究支持了国家制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需求。11(二)研究意义2010年,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为滚动监测和评估中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的进程,研究和分析信息化发展中的问题,科学地制定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委托我们研究制定国家“十二五”规划信息化综合评价指数,即在国家“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综合性指标-信息化发展指数基础上,优化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统计监测方法,从而为“十二五”期间准确把握我国及各省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提供科学的、量化的依据。12(二)研究意义该研究的目标是:•建立起一套科学的、综合性较强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衡量中国信息化水平在世界主要国家中的地位;衡量中国各省市区信息化发展水平,以便对中国信息化发展进程进行监测评估与分析;•为中国政府制定“十一五”和“十二五”国家信息化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提供科学的、量化的参考依据。13二、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及计算方法(一)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定义(二)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三)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四)信息化发展指数方法14(一)信息化发展指数的定义信息化发展指数(IDI)是一个评价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可以用来衡量社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来创建、获取、使用和分享信息及知识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信息化发展指数可以综合性和概括性地评价与比较国家及地区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和发展进程。对信息化发展指数横向的比较,可以较全面、准确地反映各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及其地位;通过纵向比较,能够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信息化的发展进程和变化特征。15(二)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1.科学性的原则。从以信息通讯技术、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化的基本定义出发,选取反映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系列指标,并使指数的计算方法更科学合理,以准确反映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发展状况。2.综合性的原则。精选出来的系列指标具有概括性和综合性,能够用尽可能少的指标来反映信息化发展水平。3.可操作性的原则。在考虑具有科学性的基础上,不仅要使选取的指标能客观地反映发展进程,而且还要求所设指标能够获取较为准确的数据,使量化的评价与监测可以进行。16(二)指标体系设计的基本原则4.可比性的原则。指标体系既要符合中国国情,能反映中国信息化水平的实际,也要考虑能够进行国家间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比较。最终结果在横向上(世界主要国家间或中国各省间)和纵向上(各个时期)能够进行评价比较与分析。5.导向性的原则。任何一种指标体系的设置,在实施中都将起到引导和导向作用。信息化发展指数在国家信息化“十二五”规划实施中的应用,将引导各个地区不仅重视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重视信息化的应用和效果,从而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加速融合。17(三)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17信息通信技术的迅速普及和渗透对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和人民生活等所有方面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因此,在建立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时,一方面要评价信息化发展以基础设施支撑、产业技术支撑、知识支撑为基础,另一方面要评价信息化发展效果,并以信息应用和消费为体现。18(三)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18信息化发展指数(Ⅱ)指标体系优化结构发展效果应用消费基础设施产业技术支持知识支撑19(三)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1920(三)信息化发展指数指标体系2021(四)信息化发展指数方法信息化发展指数的计算采用了简单线性加权的方法,即对每个具体指标的标准化数据进行计算,分别得出各个分类指数,然后通过各个分类指数加权平均计算得出总指数。计算公式为:其中,IDI为国家或地区信息化发展指数的数值,n为信息化发展指数分类的个数,m表示信息化应用水平第i类指数的指标个数,Wi为第i类指数在总指数中的权重,Pij为第i类的第j项指标标准化后的值,Wi为第j个指标在第i类指数中的权重。nimjijijPWIDI11i)(W22(一)中国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水平比较(二)中国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比较(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四)中国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比较三、中国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水平比较与分析2006-2009年,我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分别为0.612、0.630、0.645和0.682,按照“十一五”时期前四年的年均增长速度推算,预计2010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将达到0.707。(一)中国信息化的总体发展水平比较2005年“十一五”时期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总指数0.5910.6120.630.6450.6820.707基础设施指数0.3610.3980.4230.4290.4670.496产业技术指数0.5050.5390.5730.6040.6190.648应用消费指数0.720.7620.8360.8880.9360.962知识支撑指数0.7570.7760.7820.7970.7950.802发展效果指数0.4810.5040.5320.5550.5760.611232010年中国信息化五个分类指数:•基础设施指数——0.496•产业技术指数——0.648•应用消费指数——0.962•知识支撑指数——0.802•发展效果指数——0.611(二)中国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比较24我国在信息化的五个方面发展很不平衡:•应用消费指数和知识支撑指数水平较高•产业技术指数和发展效果指数保持稳定增长•基础设施指数增长较慢(二)中国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比较25(二)中国信息化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比较262000-2010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及分类指数比较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年均增长速度预计达10.86%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期间,我国信息化发展保持平稳快速增长态势,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年平均增长速度预计达到10.86%。互联网普及程度和人均电信收入等发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应用消费指数和产业技术指数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0.28%和16.62%;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增长速度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27“十一五”期间,各分类指数年均发展速度如下:•基础设施指数——7.89%•产业技术指数——16.62%•应用消费指数——20.28%•知识支撑指数——1.37%•发展效果指数——8.15%(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28(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29指数2001-2005年平均2006-2010年平均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总指数23.8410.8618.3111.4214.0411.369.038.47基础设施指数20.127.8916.8010.509.165.259.405.16产业技术指数28.8416.6229.4220.3618.9418.0310.0115.75应用消费指数27.1220.2822.9116.3333.0523.9019.128.98知识支撑指数29.301.3727.292.550.672.080.441.11发展效果指数20.368.1514.407.348.357.556.1711.34(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301996-2010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I及分类指数增长速度比较(三)中国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比较312001-2010年中国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及分类指数增长速度比较(四)中国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比较32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可划分为以下四个类型地区:第一类地区(信息化发展高水平地区):包括北京和上海。此类地区2009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达到1.009,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48倍,在世界主要国家的比较中属于中高水平行列。第二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高水平地区):包括天津、浙江、广东、江苏、辽宁、福建、陕西、山东、重庆、湖北、山西、吉林和黑龙江,共13个省(直辖市)。这些省(直辖市)2009年信息化发展指数Ⅱ平均水平为0.704,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1.03倍和第一类地区的70%。(四)中国各省(区、市)信息化发展水平的比较33第三类地区(信息化发展中低水平地区):包括海南、四川、湖南、内蒙古、河北、宁夏、新疆、安徽和江西,共9个省(自治区)。这些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