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广西民间文学的影响08对外汉语兰晓曼民间文学的变异性是民间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由于民间文学多是口头文学,在传播的过程中,经过口口相传,便没有固定的版本,作者是人民大众,任何人都不用有起著作权,谁都可以任意改动,故其流传的过程也就是变异的过程,因此,在流传过程中,民间文学作品的形式到内容各个方面,包括语言、情节、人物甚至主题都会发生变化。那么民间文学的变异性对广西的民间文学起到了怎样的影响呢?一、洪水再生神话:侗族的产生洪水再生神话是一个具有广泛世界性的神话,无论是著名的“诺亚方舟”还是在中国的伏羲兄妹等,都有不同的版本,在中国的少数民族中也流传了不同的版本,在广西的侗族也有着类似却独特的版本。“荒古滔天,侗族祖先姜良、姜妹躲在葫芦里幸存下来,两人结婚生孩子后,用肠子做汉人,骨头做苗人,肉团做侗人,所以汉人聪明、苗人刚强勇敢,而肉团做的侗人像肉团那样柔弱唯有温和与善良”虽然因为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会使得类似的传说有着不同的版本,那是什么原因影响了侗族的版本呢?这就要从侗族在历史上的生存状况说起了。在人类的历史中,特别是在最初的阶段,部族之间大多都是充满了征服、奴役、抢劫、屠杀,弱肉强食,暴力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方面侗族显然是不太成功的,甚至可以说是个失败者,没有能力去征服其他的民族,扩张自己,反而还要不断的抵御外地的侵侮,维护生存的权力,因此,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侗人大多都是歉让的、温和的,为了让自己的处境找到某种“合理化的解释”,就自然而然的,慢慢的把这种处境的来源转移在神话故事中,以达到缓解心中的某些平衡。二、神女、歌仙:刘三姐在美丽的壮乡大地上,流传着这么一个传说:从前有一个美女的女子叫做刘三姐,她貌美如花,年幼就聪颖过人,勤劳勇敢,有着天生的一副好嗓子,能指物而歌自唱,歌如泉涌,被称作广西的“歌仙”,如今刘三姐的故事,是无人不晓。如今在广西,刘三姐的传说出现了上百个版本,其形象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见于原创性的民间传说和故事。民间传说中刘三姐是个无处不在,无所不能的仙人、神人,会法术,能召唤飞禽走兽为她做事。第二类的刘三姐以南宋至晚晴的文献史料为主,是通经史,懂音律,有贤淑风范的大家闺秀。第三类的刘三姐源于共产党领导后不久,依照当时的政治意思加工的“聪明善唱、勤劳能干、具有反抗斗争,以歌为武器,敢于向反动统治阶级正面调整的青年劳动女性”。这不同的三个版本反应出了在古代、近代、现代壮族人民从神灵崇拜,到封建社会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再到推翻反动统治,通过对刘三姐这个传说中的人物的传唱,影响到一个民族的心态和体现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的变化,也反映了民间文学的变异性不仅是因为口头性的特征,导致的内容变化,更是因为社会的不断变更造成的更深层次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