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关于科学精神的思考科学对于人类事物的影响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物质的,一种是精神的。相比而言,人们更容易看到的是它物质的一面,比如科学所具有的改善人类物质条件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科学通过以它为基础的技术,不断提高社会生产力,不断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也就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科学所起的作用,是一种物质力量。然而,科学在精神方面的力量则是更为强大的,它作用于人的心灵,这种精神的力量能够发掘人类理性的潜质,带来认识论、方法论和世界观的变革,从而引领人类文明走向新的境界。那么,什么是科学精神呢?狭义的科学精神是就科学共同体而言的,是指科学工作者应有的对科学的信念、意志等共同体的主体特征;广义的科学精神是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理想追求和行为规范,是人类对科学这一社会现象在观念上的反映。第一,科学精神首先是怀疑的精神。它要求人们凡事都问个“为什么”,追问它“究竟有什么根据”,打破沙锅问到底,而不轻信盲从。牛顿见苹果落地这件很平常的事却引起他的疑问,苹果为什么会落地呢?经过长期的的艰苦探索,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认识,去实践,去观察。科学的怀疑精神,决不是否定一切,怀疑的目的在于:一定要从熟悉的现象进入未知领域;二是要去伪存真,把原来不正确的东西纠正过来,如原子的模型从汤姆逊枣糕式模型到卢瑟福原子核式模型,再到玻耳半经典半量子模型,最后到电子云模型。一部科学史就是科学通过怀疑精神不断前进的发展史。第二,科学精神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实质是求善,解决精神世界的认识问题,回答的问题是“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科学的人文精神表现为科学的献身精神,研究中的团结、民主、合作精神。居里夫人长期从事核物理研究,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奉献给科学事业,并三次荣获诺贝尔奖,最后因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而死于白血病。当今科学已成为人类文明的主流,它广泛地渗透到政治、经济、法律、文化领域。因为科学归根结底是和人类的切身利益和长远利益息息相关的。一切蛊惑人心的歪理邪说,打着科学的旗号,实际上却干着反人类、反社会、反科学的肮脏勾当,企图把人们引入歧途,脱离活生生的现实生活,是同科学的人文精神根本对立的,是反科学的。2第三,科学精神是求真精神。在求真的问题上,首先必须承认两个前提:认识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以及认识对象是可知的。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相信世界在本质上是有秩序的和可知的这一信念,是一切科学工作的基础。哲学上叫可知论。在科学与迷信的长期斗争中,同求真精神相对立的有神论的一种手法是虚构根本不存在的认识对象,如神、鬼等,让人们去顶礼膜拜。这种违背科学求真精神的做法必然是弄虚作假。另一种手法是借用科学的名词,用纯粹思维的方法去杜撰所谓的“理论”,诱导人们脱离现实去闭门幽居,冥思苦练,殊不知,科学的理论只有通过科学方法(由一般到特殊和由特殊到一般)才能产生。如果不是从客观实际(特殊)上升到理论(一般),最后又从理论回到客观实际中去检验,那就不能称之为科学。第四,科学精神是创新精神。科学的本质就是创新,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创新和继承是分不开的。没有创新,科学将停滞不前,科学便成为万古不变的教条,成为让人逐字逐句背诵的经典。同样,如果没有刻苦认真地学习继承前人的工作,就不能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历史上的科学发现和技术突破,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21世纪相对论、量子论、基因论、信息论的形成,都是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创新思维的结果。正是基于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的突破进展,人类创造了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的科学成就和物质财富。刘延东在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十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深入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促进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可见,重视人文精神的科学教育将全面实现传递文化的功能,即不仅传递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且传递科学精神。这样,科学精神将作为一个实在的要素、目标进入科学课程的教材和课堂,为学生所接纳。科学教育也不仅仅是面向“物”的教育,而首先是指向人的教育。在科学教育中落实素质所要解决的最根本问题,就是完成从注重“物”向首先注重人的转变,科学精神将在这一转变中被赋予新的涵义,在新世界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