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的发展演变春秋战国西汉宋明明清之际1、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产生并初步发展、百家之一形成新儒学体系---------理学1.孔子:仁、礼、序、忠恕、中庸、为政以德2.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性本善3.荀子:仁义、王道、君舟民水、礼治、性本恶、制天命而用之批判继承确立正统地位董仲舒1.天人感应,君权神授,天人合一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3.三纲五常。1李贽:儒学异端;否定孔子权威;强调正当私欲。2黄宗羲:天下为主,君为客;工商皆本3顾炎武:经世致用;匹夫有责。4王夫之:世界是物质的;认识论;朴素的辩证法。1.二程:理;人伦者,天理者;格物致知。2.朱熹:理气论;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理学集大成。3.陆九渊:心即理也;发明本心。4.王阳明:心外无理(物);致良知;知行合一。时代地位原因发展的影响春秋战国秦朝两汉六朝隋唐宋明明清之际不被重视被打压成为正统受到冲击复兴、重新确立正统批判继承官方哲学、影响深远维护专制、扼杀人性注重气节、塑造性格反映时代、冲击专制启迪后世、未成体系“礼”的主张保守,违背发展潮流。强调仁政,不适应战国武力统一需要;且缺乏实施的安定环境。奠定传统文化的初步基础秦崇尚法家,且儒生非议朝政黄老之学不适应形势发展;董仲舒对儒学的改造,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儒学开始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但不利于思想多元化佛、道发展适应社会动荡的需要,动摇儒学地位;儒学自身理论僵化程朱等融合佛道,促进儒学发展为理学,更好地适应了封建统治需要。自然经济阻碍资萌发展;专制制度衰落;环境相对宽松;文化专制、理学陈腐;闭关阻碍交流、西学东渐2、儒家思想在历史上的兴衰时间地位背景代表人物主张评价19世纪末民国初年文革时期新时期被利用被批判否定与政治化批判继承内忧外患;民资发展;西学深入;改革遇阻;康有为梁启超托古改制借用外衣,传播西学;宣传变法,解放思想列强侵略;尊孔复古;启蒙深入;民资发展陈独秀蔡元培批判孔教扫荡权威,破除偶像;解放思想,文化多元;“文革”爆发“左”倾误导束缚思想;破坏发展;经济发展;思想解放;促进社会和谐、经济文化繁荣“四人帮”批林批孔地主阶级:继续把儒家思想作为统治思想(洋务派“中体西用”)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现代中国社会各阶层对儒家思想的态度?农民阶级:洪秀全利用儒家大同思想,将其与西方基督教义以及农民平均主义思想相结合,创立拜上帝教的宗教理论资产阶级维新派:革命派:激进派:无产阶级(中共):康有为赋予儒家思想新的内容,著《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与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推行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后,儒学继续受冲击,南京临时政府规定取消读四书五经,教科书必须符合共和民国宗旨。新文化运动前期,全盘否定儒家思想,陈独秀等人掀起新文化运动,把斗争矛头直指儒家思想“文革”时期:否定了儒家思想新时期:批判地继承3、各时期儒学的特点:1、先秦:①儒家思想较为完整,但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②没有严密的理论,大多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思想方面的治国原则;③思想开始与政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而遭冷遇。2、西汉:①神秘化②官方化。3、宋明理学:①思辨化。把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终于变成了哲学理论体系。②以伦理道德为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③融合佛、道两家学说。4、明清之际早期民主启蒙思想:①批判君主专制;②主张经世致用;③提倡工商皆本4、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与消极影响:(1)现代价值:①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道德教育;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民主政治建设;④和为贵思想——有利于构建和谐的社会和国际关系;⑤民本思想——有利于“三农”问题和民生问题的解决;⑥义利观——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完善。(2)消极方面:①它是封建文化的主体,它倡导的三纲五常的道德戒律,束缚人们的意志和人格;②保守、封闭的民族性格,不利于民主和科学精神的形成;③它宣扬的封建礼教和束缚妇女的戒律,负面作用明显;④它宣扬的等级制度,愚忠、愚孝等更应抛弃。5、为什么儒家思想历经两千多年而不衰落?(1)儒家自身:不断改造、融合其它学说,适应政治与社会变化;(2)政治因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需要;选官制度的推动;(3)教育因素:自上而下的各级学校都以儒学为主要内容,使儒家人才不断涌现,学术得以不断传承;(4)经济因素:小农经济发展要求社会稳定,强调稳定的儒家思想适应了这种趋势。6、古代民本与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比较思想古代民本思想社会主义民主思想前提本质目的实现手段官民关系封建君主专制社会主义民主以君为本,为民做主人民当家作主维护君主专制统治完善社会主义民主,维护广大人民根本利益轻徭薄赋、清官党的领导、建立健全相关制度、依法治国君臣、主仆公仆(民主官仆)7、新材料、新视角——孔子在中外历史上的十种形象(1)孔子在中国历史上的七种形象①“圣化”:一介布衣的孔子被初步塑造成圣人,身上凝聚了圣人各方面的优点,是古代圣人的“集大成”者。这种观点主要来自其弟子的论述。②“矮化”:主要来自道家学徒的论述。③“正统化”:自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以来,孔子的形象逐渐趋于正统化。在国家政治思想领域已树立合法正统的形象:他的著作《春秋》是治理天下的一面镜子,孔子本人则是王者之师。④“神化”:在汉代《春秋纬·演孔图》、《孝经援神契》等书中,从孔子出生、相貌至行为方式进行一系列精心编造的“神化”,从一定意义上说,“神化”是对“正统化”的加码,是为树立孔子更高大的权威。⑤僵化:经过一千多年的流传,孔子的形象到了宋代就渐渐被理学家所“僵化”。从思想史的发展脉络来看,“僵化”是“正统化”难以避免的逻辑结果。⑥维新化:晚清康有为推行“戊戌变法”,他需要发掘古代思想资源作为变法的理论支撑。⑦丑化:太平天国运动、新文化运动、“文革”期间都发生过批孔运动,这些批判在当时看来不无道理,但情绪化、夸张化的的色彩,使孔子形象被严重丑化。(2)在西方历史上的三种形象①“哲人”:利玛窦来到中国,看到读书人穿的是儒服,念的是四书五经,讨论的是孔孟之道,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皇帝也信奉儒家学说并以之治理天下。这样耳濡目染之下,他向西方传达的结论就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是孔子。”②“智者”:德国黑格尔虽然说过“孔子的哲学就是国家哲学,构成中国人教育、文化和实践活动的基础”,但认为“孔子只是一个实际的世间智者”,不能算是哲学家。③“完人”:18世纪法国一批学者高度赞赏孔子,几乎认定孔子是个完人。伏尔泰认为孔子“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一言基督未曾说过。他尤其赞美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的格言,以为“西方民族,无论如何格言,如何教理,无可与此纯粹道德相比拟者。伏尔泰在自己的礼堂挂了孔子像,朝夕礼拜。”小结:任何一种思想都有其阶级性、时代性,其社会地位取决于这种思想主张是否与时代发展潮流一致,孔子思想在不同时期历史形象的变化正反映了这一观点。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天应客观辩证地认识评价。1.(2009高考广东理科基础)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等人思想的共同点是A.“仁”B.“心外无物”C.“理”D.“格物致知”2.(2009高考江苏单科)某思想家强调孝、悌、慈等伦理道德均源于人之自然本性,这位思想家是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王阳明3.(2009福建文综高考)西方历史哲学家柯林伍德指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在这里,柯林伍德强调的是A.思想史构成全部历史主干B.历史都可置换为思想史C思想史决定整个历史发展D.历史离不开人的主观判断【解析】孔子、孟子、程颐、朱熹、王阳明都是儒学家,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解析】王阳明主张“良知”是心之本体,是人人生而俱来的、先验的、普遍的“知”,这种“知”是不待虑而知,不待学而能的本然,故判断为王阳明。【解析】材料强调人的主观性对历史的影响。√√√4.(2009高考海南单科)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与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恶C.礼法并用D.民水君舟5.(2010山东文综,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本题关键词是“共通”,即荀子和法家思想共同点。A、C、D都是荀子的思想主张,从表面上看,B项“人性本恶”似乎也是荀子的观点,但仔细比较,荀子提出“性恶论”,主张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法家则主张用严刑峻法来约束和规范臣民的行为,实际上也是相信人性本恶的。本题易误选A。儒家“仁”的核心是爱人,要求人与人要相互爱护,融洽相处,但其本质是有阶级差别的爱。墨家“兼爱”思想的核心是消除亲疏、贵贱的分别,同等去爱所有的人,其本质是无阶级差别的爱。据题意判断应选B√√6.(2010天津文综,2)《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7.(2010新课标全国卷,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王安石认为形体是“有生之本”,即能力是从物质产生的,是一种唯物主义思想,与之相对的就是主观唯心主义,故A项符合题意。8.(2010山东基本能力,24)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和谐思想。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身和谐等。下列语句表达人与自身和谐思想的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C.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D.天人边际,合而为一√√A项主张“天地人”三和;D项主张天人合一,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C项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只有B项人与自身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