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观点: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集中反映。启示:挖掘文化背后的政治和经济,理性把握中国及世界的文化史是非常必要的。高考第一轮复习考情导学考纲展示命题揭秘考向预测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近年来,四个考点尤其是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的进步儒学都多次考查。各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以及变化原因的综合分析是主要命题角度。以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为主。以儒学的核心思想为命题依据,儒家思想的伦理观、民本思想、大一统思想等贴近现实热点问题的思想内核是考查的重点。佛教的禅宗思想对广东影响深远,因此要特别关注宋明理学。线索特征本单元包括从春秋战国至秦朝的思想演变和西汉至明清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确立、巩固与发展历程及其影响。1.从春秋战国至秦朝:经历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到法家思想备受推崇,再到秦朝法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的演变过程。●特征:●线索:①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思想解放,早期儒家思想的形成。②秦朝实行文化专制,法家思想成为主要治国思想。2.从西汉至明清时期:●特征:●线索:汉武帝时期儒学的正统地位确立,魏晋至隋唐三教合一,宋代形成理学而趋于成熟、地位巩固,明清时期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形成有时代特色的儒学体系。儒家思想一直是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儒家核心思想“仁”和伦理道德体系不断完善、发展。1.抓住一条主线即以传统文化主流思想——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为主线,理清儒学思想演变的四个阶段:复习建议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朱熹、李贽、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2.重点掌握六位儒学大师的思想主张及其影响。①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形成与发展、②汉代董仲舒改造儒学、③宋明理学的形成与儒学的成熟、④明末清初对儒学的批判继承与发展。课标要求: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种智谋型文化,那么,儒家智慧是这种文化中最深刻的一页,法家智慧是最刻毒的一页,道家智慧是最聪明的一页,纵横家智慧是最功利的一页,兵家智慧是最冷峻的一页,佛家智慧是最超脱的一页,阴阳家智慧是最神秘的一页。——《读史有智慧》作者冷成金(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二)两汉儒学——儒学经学化(逐渐成为官方哲学)(三)宋明理学——儒学发展为理学(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1、背景:百家争鸣经济上:生产力水平的显著提高和社会大变革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为学术文化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分封制的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社会大变革,促成了思想自由发展的社会环境。私学的兴起,学术下移,造就了一批有知识、身份自由的思想家(人才)。(社会转型:从奴隶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政治上:文化上:根本原因:★出现原因:知识分子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围绕自然、社会和人生的争论、诘难、批驳的思想局面.★含义:材料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走向瓦解;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发生重大变革。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他们代表本阶层或政治派别的利益和要求,提出自己的主张。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有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的束缚和制约,他们畅所欲言。探究: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者尚未有绝对权威。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材料三: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教育和学术领域也发生变化,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破,出现了私人讲学,平民百姓也开始接受教育。这样,在社会上形成一些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这些学者和思想流派,被称为“诸子百家”。(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探究:综合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背景:A、经济上:封建经济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B、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新的统治者尚未有绝对权威。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境。C、阶级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各国诸侯都想富国强兵,因而特别地礼贤下士。D、思想文化上: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点拨提示:学派人物阶级主要思想儒家墨家道家法家兵家孔子孟子荀子墨子老子庄子韩非孙膑奴隶主地主下层奴隶主地主地主仁;礼;为政以德;敬鬼神而远之;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仁政:民贵君轻;性善论;先义后利制天命而用之;礼法并施,君舟民水;性恶论兼爱;非攻;尚力;尚贤;节俭道;辩证法;无为而治齐物;逍遥;天与人不相胜集权;法治;变革懂得战争规律;重视人的作用★诸子百家(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1、背景:百家争鸣★三大家◆儒家思想注重道德学说的建构◆道家思想注重自然哲学的建构(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1、背景:百家争鸣做到“仁”就是要做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做到“仁”就是要遵守道德规范。老子思想中富含深层生态智慧,主张人与万物是连续一体的;法家的主导思想涉及宇宙问题、人性问题、社会转变问题、规律方法问题等等,为以法治国提供了理论根据。◆法家思想注重依法治国思想的建构人类应当尊崇自然、关注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诸子百家中有很多相反的观点,归纳如下:(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观点差异1、背景:百家争鸣●治国上:●人性上:●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仁政”,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制,强调严刑峻法;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本恶”;荀子主张“制天命”,庄子主张“顺自然”;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强调“超脱”。★历史影响A、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推动历史的发展;B、奠定中国文化的基础,形成传统的文化体系;儒家思想: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仁)和道德准则(礼)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无为)法家思想:变革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C、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不断发展,具有很强的兼容性,这是其成为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内在原因;儒家思想的发展与社会发展密切相联,是社会发展在思想领域的反映。(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1、背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当时的“百家争鸣”,中国后来的思想文化就不会五彩缤纷。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系,也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仁”:孔子一切理论的中心,是孔子的价值观的体现。●孔子:“礼”:以“礼”的规范约束人们的一切言行;周朝的等级秩序;A.认为人性本善,是儒家道德准则仁义礼智的基础与开端;●孟子:●荀子:A.从“性恶论”出发,更注重外在的社会规范和刑罚制度对人的制约作用;2、主要内容---儒家三子(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仁”尤其是爱自己的亲人——为“仁”之本应从最亲近的血缘关系入手,首先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推而广之便能恢复礼制,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与人际关系的和谐。在政治上的表现是为政以德。B.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C.将孔子“仁”的观念发展为仁政学说,希望统治者推行仁政,以民为本,结束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的局面。B.政治上主张礼教为主,礼法并施。C、“制天命而用之”代表主要思想孔子A.思想核心:“仁”和“礼”B.人际关系: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C.政治思想:“为政以德”;主张“克己复礼”(行为符合礼的要求)D.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打破贵族垄断教育);因材施教孟子A.政治思想:提出“仁政”(核心)和“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B.伦理思想:主张人性本善说荀子A.政治思想:施政礼法并施;提出“君舟民水”思想。B.伦理思想:主张“性恶论”C.哲学思想:提出“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的唯物思想(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思考1:孔子、孟子和荀子思想观点的比较1、三者思想都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反映了时代特点。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孔子以维护奴隶主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使儒家思想进一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2、三者都以“仁”为思想核心。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孟子将“仁”发展成为更加系统的“仁政”思想;荀子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3、三者都提出民本思想。孔子主张“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孟子提出“君轻民贵”的观点;痛恨暴政和战争。荀子则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巨大,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4、三者都对人性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孔子的“性相近”,孟子的“性本善”和荀子的“性恶论”有明显的分歧。(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民本思想是中国古代主流思想中珍贵的历史遗产。春秋战国时代,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争权夺位和争财夺地此起彼伏,民心向背往往起决定性作用。◆本质的区别:●儒家“民本”思想劝告统治者重视人民,以“民”为本,以维护“君”为中心,是一种维护君主统治的策略。●现代“以人为本”的理念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其内涵是主权在民,其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一)先秦儒家——孔孟之道(儒学的创立和发展)★思考2:儒家思想中的“民本”思想与现代我们提倡“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区别:1.(2010·山东卷·9)“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一主张属于A.儒家“仁爱”思想B.墨家“兼爱”思想C.儒家“礼治”思想D.墨家“非攻”思想【解析】本题引文出自《墨子·兼爱》,意思是:“对待别人的国家,要像对待自己的国家一样;对待别人的家庭,要像对待自己的家庭一样;对待别人的身体,要像对待自己的身体一样。”这是墨家提倡的“兼爱”,要求人们爱人如己。解答本题时一些学生因联想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而错选A项。注意儒家所宣扬的“仁爱”思想是有等级差别的,不可能做到“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规律】本题以《墨子·兼爱》中的话切入,选材简约,易于理解。选项设计搭配合理,结合“仁爱”“礼治”“兼爱”“非攻”等古代中国优秀思想的价值内核切入,既考查考纲规定的主干内容,又隐性契合了当今世界趋同“和谐”“和而不同”“和则两利”“尊重多元,共谋发展”的时代价值,从较深层次上引导学生既要有世界性的眼光,又要坚守本民族的立场。B2.(2010·上海卷)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天下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家是:A.儒家B.法家C.道家D.墨家【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这一家“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根据儒家的“仁”的观点,可排除A项;根据道家“无为而治”“崇尚自然”的主张,可排除C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