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最新考纲]1.哲学的物质概念: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2.哲学的运动概念: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3.物质运动的规律:规律的概念;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考点1:世界的物质性主要考查对世界本原问题的理解、分析人类应该尊重世界客观性等各种问题。对哲学的物质概念,近几年高考考查较少。多以反映世界客观性的素材、引言等为背景材料,以体现类选择题的形式加以考查,难度一般。复习时要准确把握对世界物质性的理论论证,切实理解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内涵。一、基础落实(识记、理解)结合教材、基础知识一、考向一链接拓展完成。•1.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方法论要求?•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看?从本质看?从发展看?)•3.世界的物质性?物质的概念?(一)基础回顾1.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地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要学会尊重、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产生:人类社会是②_________长期发展的产物。(2)存在(本质):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③_____________要素。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发展:人类社会的发展有其客观规律。物质世界客观的物质的3.世界的物质性(1)物质概念:物质是④________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⑤______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⑥___________。(2)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提醒关于世界的物质性,有以下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不依赖于所反映客观实在性•1.人们顺应自然规律,实现对自然的征服。一、基础落实结合教材、基础知识一、考向一链接拓展完成。(二)易错辨析2.哲学上的物质与具体事物是客观与客体、整体与部分的关系。3.因为物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物质是不可认识的。4.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5.社会历史是由人们的动机、目的等决定的。6.生产力是客观的,生产关系是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因而是主观的。7.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二、考点精讲做好笔记。1.如何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几种说法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统一于物质;世界是物质的。原理内容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原因自然界的物质性自然界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过程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基本构成要素上看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意识依赖于物质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图示为: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世界--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内容:方法论意义:要求我们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全面理解物质概念(1)物质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物质物质具体形态区别联系除了共性(客观实在性)之外,还具有自己的个别特性。共性: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对物质的具体形态概括和抽象物质的具体形态是物质的具体表现。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可以被改造,有生有灭。两者是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抽象和具体的关系,但不是多数和少数、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客观实在客观存在≠“客观实在”与“客观存在”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客观存在”包含“客观实在”和精神、意识现象。“客观实在”是一种“客观存在”,“客观存在”不一定是“客观实在”。2.(2010·海南高考)在哲学讨论课上,一位同学说“物质是永恒的”,另一位同学说“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这两种说法并不矛盾,是因为他们所说的“物质”和“事物”是()①抽象与具体的关系②普遍与特殊的关系③客观与客体的关系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三、精选例题解析:“物质是永恒的”说的是抽象的物质概念,是哲学上的物质普遍概念,“一切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说的是具体事物,是哲学上物质概念的具体化,①②正确。③④不符合题意,故选A项。答案:A本题是对教材中“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概括了宇宙间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共同本质,而不是指某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的考查。[追根教材]3.(2012·浙江高考)我国地质地貌复杂,气候类型多样,自然灾害频发。因此,科学防灾减灾对经济社会发展极为重要。这里包含的道理有()①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②地质气候变化虽然复杂但一定有内在规律③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可以防灾减灾④顺从自然是防灾减灾的根本出路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解析: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的客观环境,地质灾害会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因而重视防灾减灾体现了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防灾减灾要“科学”,说明防灾减灾要遵循和利用地质气候变化的规律性,①②正确。③夸大了意识的能动作用,错误。防灾减灾不仅要尊重自然,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④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答案:A本题是对教材中“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的要素”“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的考查。[追根教材]试模拟——考点通关1.(2018·东营质检)恩格斯说:“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列宁说:“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对这两句话的正确理解是()A.前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外延,后者揭示了物质概念的内涵B.前者认为物质是实物,后者认为物质是实在C.前者认为物质是抽象的,后者认为物质是生动具体的D.两者都揭示了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解析:恩格斯的观点说明了物质与物质形态的关系,物质是从千千万万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中抽象概括而来的,具体物质形态都是物质的表现,从而揭示了物质的外延;列宁的观点指出了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与可知性,从内涵上揭示了物质的特点,A项符合题意;B、C两项割裂了物质与具体的物质形态之间的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材料未涉及运动,D项不当选。答案:A2.(2018·济宁模拟)目前,人们已经制造出“基因鱼”“基因猪”等新型物种,将来还会有意识地制造出更多的物种。可是,如果没有现已存在的物种,没有遗传物质染色体上的基因,没有基因变化的规律,新的物种是不可能制造出来的。这一事实充分说明()①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越来越弱②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③“人为”的事物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④新型物种是主观的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③解析:人们是在承认自然界物质性的基础上按照事物发展规律制造出新的物种的,说明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人为”的事物仍是客观存在的物质,②③符合题意,④错误;“人为”事物的存在并不否认物质决定意识,①中“越来越弱”说法错误。答案:D3.(2018·武汉模拟)进入2017年5月份,全球多地连续出现极端恶劣天气,再次引发人们对生存环境的担忧。5月30日,俄罗斯当地的狂风暴雨天气导致11人死亡,另外还有146人被送医院治疗,其中108人仍在医院接受观察。材料告诉我们()①人与自然不可能和谐相处②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③人在极端天气面前是无能为力的④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解析:只要人们尊重自然规律,就可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①错误;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应对极端天气,③错误;俄罗斯当地的狂风暴雨天气导致的灾害,体现了自然界的客观性和规律的客观性,②④正确,故选D项。答案: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