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区位论(Locationtheory)第一节区位论的产生和初期发展第二节近现代区位论第三节经济活动区位•区位一词源于德语的“standort”,英文译为“location”,日文译成“立地”。•区位指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位置。具体可标识为一定的空间坐标。•区位论就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空间组织优化的学科。•宏观区位论是关于一国或一地区经济活动综合布局的优化选择理论;微观区位论是论述具体生产部门或经济设施分布地点优化选择的理论。一、古典区位论•1、早在18世纪。欧洲古典经济学家如康提隆、斯密、毕什等探讨并论述过运费、距离、运输等对工业分布的影响。•2、特点:从单一的企业或中心出发,研究成本和运费的最低化。二、杜能的农业区位论•1、杜能,V.Thünen•区位理论的鼻祖。•1826,《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Optimalagriculturallandusesbasedontransportcoststomarket2、形成背景•(1)19世纪初,德国的农业面临由庄园式向自由式转变,提出了耕作业和畜牧业的土地利用以及同市场的关系问题。•(2)杜能从区位地租出发,得出农产品种类围绕市场呈环带状分布理论化模式。•(3)假定:“孤立国”。与外界完全隔绝的社会经济单位。3.方法•假定条件1.肥沃的平原中央只有一个城市2.马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3.土质条件一样,任何地点都可以工作4.距城市50英里之外是荒野,与其他地区隔绝5.人工产品供应仅来源于中央城市,城市食物供给仅来源周围平原6.矿山和食盐坑都在城市附近4.形成机制经济指标:(1)市场上的农产品销售价格决定于经营产品的种类和经营方式,以及城市对农产品的需求。(2)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和运输费用之和。•地租收入公式R=(P-C-Kt)QP农产品市场价格;C生产费;Q产量;K距城市(市场)的距离;t运费率检验假说(十多年的农场经营数据)•区位地租:•在单一自然条件下,他探讨了距离城市远近的地租差异,即所谓的区位和经济地租。同一集约程度单一产品的区位地租R=(p-c-Kt)Q,R代表单位面积上的区位地租5、杜能圈•杜能圈:为求地租收入极大化,农场经营随着与城市距离远近成同心圆式的空间配置6、杜能圈农业布局6层次•(1)自由农作圈,蔬菜和牛奶等鲜活农产品。•(2)林业圈,木材,用于能源。•(3)轮作农作圈,粮食。•(4)谷草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粮食为主。•(5)三圃农作圈,粮畜产品,以畜产品为主。•(6)畜牧圈。(距城市51-80公里处)•再向外是毫无任何经济价值的荒野。这种圈状分布,常被称为杜能圈。三圃农作圈谷草农作圈轮作农业林业自由农作圈城市7.杜能圈理论的含义•(1)农地利用类型和农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天然特性,更重要的是其经济状况,特别是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2)在什么地方种植何种作物最为有利,完全取决于利润,利润=产品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即:P=p-(c+t)杜能认为,运费t是农业区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离中心城市越近,集约化程度越高;反之,离中心城市越远,经营越粗放。8.杜能区位论的意义•一是理论思维方法,及抽象演绎的孤立法;•二是首次将区位和运输距离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影响加以理论化和体系化。三、龙哈德区位三角形理论•1、1880年,德国经济学者W·Launhaldt。•由原料产地、燃料产地和销售市场构成的“区位三角形”。•2、背景。19世纪中叶以后,西欧的机器大生产空前发展,基础性工业,特别是钢铁工业的区位问题提到日程上来。•要使生产成本最低,则需要总运费最小即•f(m1r1+m2r2+mkrk)——min四、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理论背景•1900S初,韦伯A·Weber,•《工业区位论——区位的纯理论》和《工业区位论——区位的一般理论及资本主义理论》。•根据19世纪60年代后德国和西欧的工业发展资料,建立了推理和应用的区位论体系。2、理论假设•(1)所分析的对象是孤立的区域,对工业区位的分析仅限于经济因子,并假定此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是相同的。•(2)工业原料、消费地、燃料产地、劳动力均为已知且数量不变。•(3)生产和交换均为同一产品。•(4)运费与重量和距离成正比。他认为运输费用决定着工业区位的基本方向,理想中的工业区位是生产和分配过程中所需要运输的里程和货物为最低的地方,此外,韦伯还指出应将劳动费用和聚集效应考虑在内,也就是说,影响区位选择的三个因素是:运输费用、劳动费用和集聚力作用。•最小费用点的三个指向,即决定工厂最佳位置的因子主要有:•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集聚3.基本概念区位因子:区位单位进行空间配置的制约因素。是经济活动在某特定地点所进行时得到的利益——费用的节约;针对工业区位论的角度则指在特定区位进行特定产品生产可比别的场所用较少的费用。分为特殊因子与一般因子•一般区位因素:劳动力费用、运输费用、地租等。(与所有工业有关)•特殊区位因素:气候、地形、地貌、水质、地质等。(只与特定工业有关)4、工业寻求最优区位3阶段•(1)第一阶段,暂定劳动费与聚集效益因子都不起作用,孤立地研究在只有运费因子单独起作用的情况下,工业最合理的布局模式;•理想工业区是运距和运量最低的地点。•(2)第二阶段,研究在加进了劳动费因子的作用时,上述工业布局模式将发生何种变形;•企业新节省的劳动费必须大于增加的费用。•(3)第三阶段,研究当加进聚集效益因子的作用时,这一工业布局模式又会相应地发生何种变形。•聚集经济(聚集利益)(聚集效应):是指由于某工业部门向某特定地域集中新产生的生产成本降低的效果。因为分工协作,扩大生产规模,节约使用基础设施等会降低生产成本。•如果劳动力成本节约和聚集而产生的生产成本节约之和小于运输成本之增加,则原有的区位不变;如果前者大于后者,则应当把工厂迁至工资较低的地方或聚集区域。(一)运费指向性如何确定运费最小点的工业区位,他把原料、燃料和消费地的分布,作为决定工厂区位的基本图形,分以下几种情况:1、原料一种,同消费地(即市场)一起,区位图形为一点。2、原料一种,同消费地不在一起,区位图形为一线。(分三种情况)3、原料两种,同消费地不在一起,区位图形为三角形。4、原材料多种,同消费地不在一起,区位图形为多边形。二维坐标中的区位三角形和区位多边形(二)劳动费用指向性•对劳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重量•劳动费指数越大,则通过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换句话说,劳动费指数越大,企业也就会更加向少数劳动力廉价地集中。(三)集聚指向性1、集聚分为纯粹集聚和偶然集聚2、纯粹集聚:是集聚因子的必然归属的结果,即由技术性和经济性的集聚利益产生的集聚,也称为技术性集聚。3、偶然集聚:是纯粹集聚之外的集聚,如运费指向和劳动费指向的结果带来的工业集中。•韦伯进一步研究了集聚利益对运费指向性或劳动指向性区位的影响。他认为,集聚节约额比运费(或劳动费)指向带来的生产费用节约额大时,便产生集聚。5.韦伯区位论的应用•1)运费指向的应用•原料可分为:“纯原料”、“失重原料”•纯原料是指经过加工后,全部重量都完全转移于产品之中的原料。•失重原料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损失部分重量或全部重量的原料。•原料指数:需要运输的“地方原料”和产品重量之比。•(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水泥、造纸业等;接近原料地。•(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如啤酒、饮料制造等。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冶炼、机械器材组装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等。生产区位是自由型。•2)劳动力指向的应用•纺织业和精密机械零部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力指向性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都市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会,再向发展中国家转移。•3)集聚指向的应用•日本的“三湾一海”重化工业带。•韦伯以后的区位论学者认为,生产成本最低并不是厂商最优区位的选择点,因为生产成本的低下不一定意味着利润最大。•最小运输成本和最大利润从本质趋势上是一致的。•现代经济活动中市场对生产活动起越来越大的作用,而提出了以市场为中心的、以取得最大限度利润为目的的区位理论。(廖什的市场区位理论)第二节近现代区位论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二、廖什景观三、现代区位论的进一步发展一、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1、理论背景•亦称城市区位理论。•德国,Walter·Christaller,把区位论由古典学派转换为近代学派。1930,《德国南部的中心地》。•在区位经济理论研究上,既要运用经济学原理,又要通过地理调查树立样板。•从研究地图上的聚落分布开始,通过调查研究,确立了中心地原理。小知识克氏在探究其理论时,曾说过“我们探索这个原因,为什么城市有大有小?我们相信,城市一定有什么安排它的原则在支配着,仅仅是我们仍然不知道而已。”•20世纪初,西欧各国工业化与城市化迅速发展。随着德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演进,以商业贸易为主的服务业日益发达,市场对企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另外,随着工业的技术进步,原料、燃料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所减弱,市场指向不断加强。2.理论假设•地域上是一个均质的平原;•地域上的经贸活动,可以沿任意方向移动;•居民及其购买力是连续分布的;•消费者的活动具有空间上的合理性,它依据的是最短距离原则。3.基本概念•(1)中心地:是指为自己及以外的地区提供商品和服务等中心职能的地点和地区。•(2)需求门槛和服务范围•需求门槛是指中心地要维持供应某种商品和服务所需的最低需求水平,或者说,保证供应此种商品和服务的厂商能赚取正常利润所需的最低销售额或服务量。•服务范围是指中心地提供商品和服务的最大销售距离,也是消费者为购买某种服务所能付出的最大成本距离。•超过此范围因为距离太长,顾客负担的运费、时间都不允许,或者不购买或者到其他近距离中心去购买。•(3)职能等级和中心地等级•中心地等级越高,它提供的服务越多,人口也越多,反之中心地的等级越低,提供的中心职能越少,人口越少。•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物质和服务,如小百货、副食品、加油站、教堂等属于低级范畴。此类中心地数量多、分布广、服务范围小,提供的物资和服务种类少。•而毛皮、珠宝、家用电器,医院、大商场等,属于高级范畴。此类中心地数量少,服务范围大,提供的物资和服务种类多。4、建立的步骤•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的概念建立分3个步骤:•(1)据已有区位理论,确定个别经贸活动的市场半径。•(2)引进空间上组合概念,形成多中心商业网络。•(3)将各种经贸活动(工业区位、城市、交通线等)的集聚纳入一套多中心网络的等级序列中去。•在探讨市场中心和服务范围关系结构时,形成六边形市场区模型。•中心地是均匀地分布在平原上,同类中心地之间的距离也相等,服务范围是同一半径的圆形区。任何一个中心地都有6个同级中心地与之相邻。•Christaller及后人对中心地结构作了唯象说明,他们认为在均质平原上,均匀分布有相同中心地的情况下,每个中心地能控制的市场,当运费给定时是一个圆形面域,但圆形会造成市场的重叠;六边形为中心控制的市场域面积最大。二、廖什景观(市场区位论)•廖什(A·Losch):德国经济学家,1940年出版了《经济的空间秩序》,1943年又修改增补了第二版。•是商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之一。1.理论假定•(1)工业中心周围是农业区域,其居民是工业品的购买者;这些居民偏好相同,他们有相同个人需求曲线。•(2)工厂规定价格,运费则由消费者负担。只要这些居民的需求是有价格弹性的,那么有两种情况并存:距离中心点越远的居民需求越少;以工业所在地为中心的半径越大,到中心点购买工业品的消费者就越多。•(3)假定没有新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地区,那么工业区位主要由对它的产品的需求量来决定。•(4)工业如果设在它能够吸引足够数量的消费者的地点,它就能获得利润,否则,它就不能获利,而不能获利

1 / 16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