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三轮复习历史回扣提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2010年高考历史回扣提纲2010年5月根据2010年《考试大纲》和山东省《文科综合考试说明》,综合各地高考信息和近几年各类高考试题折射出的问题,编写了这套回扣提纲,用于考前重温教材知识、再建教材章节知识体系、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和掌握一些重点问题,树立“理解记忆并举是前提,规范解题和强化训练是关键”的意识。编写本回扣提纲的指导思想是:引导学生更好、更快、更准地掌握主干知识和重点知识,夯实基础;引导学生关注重点问题和可能出现的考查方向,做好充足的知识准备;引导学生关注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提高应试技巧。考前必备的知识和能力要求1、反复阅读理解教材的目录、引言、章节标题和子目标题、正文和大事年表,不忽视小字、注释、材料、表格和插图,坚持落实教材基本地位不动摇。方法可采取利用零碎时间看、专项看和通看、粗看和细看相结合。2、全面、准确的理解和掌握高考考核的重点、难点的内容。方法:经常在脑海中回忆再现某一章、单元、专题的这几点内容,做到烂熟于心,举一反三。3、清楚教材的单元结构和专题结构。方法是总结回顾阶段特征,即按横的阶段总结阶段特征,按纵的专题理清其发展过程,做到单元和专题相结合,纵横成网,知识立体化。4、对各类选择题的审题解题方法运用熟练。方法是多练、多总结、多问老师、多纠错。5、阅读材料(包括表格、实物图和地图),在材料和教材之间建立联系,归纳材料的信息,判断材料观点正误,形成有效信息后按设问简练作答。方法是精练深思。6、对简述(过程或原因影响)、分析(原因或影响)、概括(特点或表现)、评价(积极或消极,进步或反动,意义或局限,全面或片面,可评人、事、制度、文献、观点)、比较、论证(破题亮论点,正反摆论据,收题说明论证结论)等的主观题解题方法运用熟练。方法是细审题,多列解题提纲,有选择的精心做典型题的规范训练。7、掌握前论后史、前史后论或史论相间的表达规范。方法是精心练些典型题,多揣摩近几年高考题的标准答案的行文风格。8、书写规范,卷面布局整洁,层次清楚(一定做到层次化、要点化、序号化,关键词写在醒目的地方,语言要简洁准确)。方法是平常考试多纠正。29、心理稳定,不骄不躁不急不馁,见新题不慌,遇旧题不喜,认真细心审题,合理安排答题时间。使用说明回扣的内容主要有两类:一是教材知识,二是以前所做的典型题目。本提纲的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的横向知识整合做简要了解,主要是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第二部分要逐一落实,保证记准记全记牢;第三部分开阔思路,在老师指导下选择应用。建议各校在使用中分如下步骤:第一,学生尝试回忆教材。确定单位时间的复习内容后,在未打开书之前,先回忆教材内容,确认已经记牢、未记牢和已经忘记的,再翻书区别对待,已记牢的跳过,未记牢的再浏览,已忘记的重复记忆,确保熟记教材。第二,以单元为基本单位回忆教材章节子目录,理清基本线索,归纳历史发展主线,写出知识结构,从总体上掌握教材。第三,分析各历史阶段的基本特征,注意模块内各单元之间的联系、各模块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相互间的联系,从可能命题的角度多思考。第四,再现说明中所列出的知识点,适当取舍知识。第五,依据回扣提纲,掌握重点问题,同时回顾以前的典型题目。整个回扣阶段,都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保证考前一定能通读一遍教材,保证回扣效果。第一部分横向知识整合一、中国古代·先秦时期1、政治制度:①宗法制②分封制③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2、经济发展:①井田制②土地私有制的确立③生产技术的进步④商业的发展3、思想文化:①文字的起源②文学艺术的发展③思想争鸣④科学技术4、阶段特征: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的形成时期。主要表现:政治上,王室衰微和大国争霸,新兴地主阶级掀起变法运动,封建制度逐渐确立;经济上,生产力发展,封建制生产关系逐渐确立;文化上,出现百家争鸣,科技成就突出。二、中国古代·秦汉1、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秦朝:①皇帝制②三公九卿制③郡县制④选官制度⑤法律制度。汉朝:①郡国并行②平定地方叛乱③建立中朝、设置刺史、实行推恩令。2、文化:①秦统一文字,焚书坑儒②汉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③科技成就突出(地动仪、《九章算术》、造纸术)④艺术成就(汉隶与秦汉印章)3、阶段特征:封建社会的初步发展时期。(1)政治上: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确立,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②政治制度发展,实行刺史制度、察举制、郡3县制和封国制。(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度量衡、货币统一,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③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3)文化上:①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②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确立儒学独尊地位;③文学、艺术成就突出。三、中国古代·唐宋元时期1、政治文明:①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②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2、经济文明:①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②手工业的发展③商业与城市④货币的发展(出现银行雏形、纸币)3、文化发展:①儒学的发展②科技思想与实践③文学艺术(市民文学、唐诗宋词)4、阶段特征:(1)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政治上,国家统一,政局稳定,开创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加强;经济上,农业、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商业繁荣,城市兴旺,封建经济呈现繁荣景象;文化上,建筑、雕版印刷、天文、医药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文学艺术五彩缤纷,全面辉煌的文化成就,对亚洲乃至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2)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的时期。政治上:①宋朝不断加强中央集权②由分裂割据、若干民族政权并立到逐步走向统一③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封建化。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的发展水平超过前代。民族关系上:①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②民族交往增多,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扩展。科技文化上:科学技术高度繁荣,领先继续世界;反映市民生活的文学艺术形式出现。四、中国古代·明清时期1、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2、农耕经济的发展:①农业②手工业③商业与城市④资本主义萌芽3、思想文化:①思想批判②艺术成就③文学成就4、阶段特征:明清时期处于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前夜”。突出表现在: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到顶峰,君主专制已到穷途末路;经济上,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等新的经济因素;对外关系上,虽进行了一系列反侵略斗争,但中外差距拉大,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逐渐失去了对外交往的主动权,也说明中国开始落伍于世界;思想文化领域,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出现了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出现了文艺繁盛、科技停滞的双重时代特征。五、古代世界·希腊罗马1、政治制度:①雅典民主政治②罗马法42、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3、阶段特征:是世界最古老的文明之一,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和西方文化的源头。政治上,古代民主制度不断创新发展,法律制度完善;文化上,以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为代表的人文精神兴起。六、近代中国·晚清时期1、列强侵华:①发动多次战争②攫取特权2、中国的抗争与探索:①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②民主革命(太平天国、辛亥革命、五四运动)3、思想变革:①新思潮②洋务思潮③维新思潮④民主共和思想⑤新文化运动4、经济结构的变动:①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②洋务运动③民族工业的兴起与曲折发展5、阶段特征:(1)第一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主要史实有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和思想领域的变化等重大事件。基本特征: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向近代社会的转型时期,中国的社会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剧变,由此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强烈反应。政治上:①列强为把中国变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供应地,先后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略战争,中国丧失了大量主权,开始沦为半殖民地。中国的社会性质、主要矛盾革命性质和任务都发生了变化。②太平天国运动具有反封建反侵略的时代特征。经济上:自然经济在工业文明的冲击下进一步解体,中国的经济结构变化,除传统的经济以外,还出现了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工业。列强对中国经济侵略的加强,中国开始沦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思想领域:民族危机使先进的中国人放弃了传统的“天朝上国”观念,开始关注世界,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洪仁玕提出富国强兵、振兴国家、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资政新篇》。(2)第二阶段:从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初,涉及洋务运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瓜分中国的狂潮、八国联军侵华、维新思想和义和团运动等重大事件。在这一过程中,中华民族既有沉沦,也有发展,中国的社会经济、阶级关系和思想领域都出现了重大的变动。基本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完全形成。政治上:清政府对外不断妥协,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央政府完全半殖民地化;民族资产阶级不断进行抗争和探索,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进步。经济上:洋务企业出现,中国资本主义产生并逐渐发展,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中5国的近代化起步;中国社会经济日益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思想上: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再到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中国思想不断深入。(3)第三阶段:包括20世纪最初二十年的历史,发展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基本方向,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这一时期中国人民革命的主流,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当时并存的两大社会思潮。基本特征: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化阶段。政治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由于民族工业的发展、民族危机的加深、改良运动的失败、清王朝成为洋人的朝廷、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推动了革命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派坚持走武装斗争的道路并最终获胜,但在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道路上充满了矛盾和斗争,说明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经济上,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以及“民主共和”和“实业救国”两大思潮的驱使,中国民族工业出短暂的春天,为中国革命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和阶级基础。思想上,民主革命思想不断传播和发展,实业救国思潮兴起,社会生活观念发展重大变化。七、近代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1、反抗外来侵略2、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中国民主革命纲领3、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4、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①马克思主义的传播②毛泽东思想的产生5、近代生活的变迁:①社会变化②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③媒介的发展6、阶段特征:(1)第一阶段:从五四运动到国民大革命。期间,中国社会新的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促成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中共成立后担负起中国革命的领导责任,近代中国革命阵线出现新的组合。以国共合作和各革命阶级统一战线正式建立为起点,国民革命运动逐步兴起。基本特征: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政治上: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的矛盾,革命的中心任务是打倒列强和北洋军阀,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其突出的特点是: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阶级领导和新的思想指导;国共第一次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推动国民大革命的进行。6列强侵华:列强共同支配中国,操纵军阀混战,干涉中国革命,继续侵略中国。思想领域:掀起了一场激烈的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奠定了思想基础。十月革命将新文化运动推向新阶段,给中国革命带来希望的曙光。(2)第二阶段:1927~1937年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主要包括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长征、日本侵华等内容。基本特征:大革命失败后,出现了国共对峙局面。共产党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建立了红色政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随着中日民族矛盾的上升,国共两党从对峙走向合作,中国由国内战争转向民族解放战争,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初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3)第三阶段:1937~1945年抗日战争。基本特征:政治上,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在国共合作的基础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全民族抗战,终于取得了胜利;思想上,毛泽东思想形成。(4)第四阶段:1945年抗战胜利后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主要内容是解放战争。基本特征:解放战争是蒋

1 / 2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