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穴位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针灸不仅可以在全身穴位遍体针刺,也可以仅在人体的某一部位或局部器官的穴位上进行针刺,来治疗全身相应的病证。它以人身某一相对独立的部位为系统,以该系统特定的点、线、区为具体刺激部位,施用针刺等法加以刺激,治疗全身各个系统的病证。这样的针灸方法,称其为“微刺针法”,头针便是其中的一种。头针是刺激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治疗全身疾病的方法。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头针已成为仅次于耳针的一种微刺疗法。它取穴少,疗效高,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而且不受条件、设备及场所的限制,适用于各级医疗单位,目前是我国针灸界通用的治病方法,而且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普及应用。头针概述刺激部位操作方法临床应用注意事项1头针概述头针又称“头皮针”,是在头部发际区域的特定部位上施以针刺而治疗疾病的方法。头皮部位为人体经络气血汇聚之所,也是各经腧穴分布之所在,针刺这些部位的腧穴能够运行气血,调和阴阳,疏通经络,达到治疗疾病目的。这里的所谓“头皮”,是指头部有发的部分,为气血汇聚的重要部位。历代医家都很重视头部,如有“头者精明之府”,“头为诸阳之会”、“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头”、“诸经皆归于脑”之说。由此可知,头部为全身四肢之统领,与人体各脏腑器官密切关联。根据头部发际区的经络穴位循行分布特点及与全身肢体、脏腑、五官九窍的关系,从而可以确定出头部治疗全身疾病的特定部位。然而事实上是,头针初期是根据现代医学脑回皮质功能及脑回在头颅表面投影的原理设计出来的。它在中国古代传统针刺手法的基础上,结合头部经穴宜浅刺、透刺的原则,创立了头穴透刺的独特针刺操作方法,并对各种不同的病证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治疗措施,从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中国头皮针疗法。因此说,头针是在传统的针灸学及现代的解剖学、生理学基础上,将二者融合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它既不同于传统的针灸疗法,又与脏腑、经络、腧穴理论有密切的联系。中国头皮针的起源,可以追溯到针灸疗法的起源时代。从古典文献《黄帝灵枢经》的记载来看,十二经脉中的六阳之经,奇经八脉中的督脉、阳维脉、阳跷脉,以及许许多多的络脉、经别、皮部,都在头部发际区内有分布。针刺头皮部位能够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达到治病目的。因此,针灸疗法的起源时代,其实也是头皮针的起源时代。但是,头针作为针灸疗法中一门自成体系的新兴学科,其发展远不如其它的针灸方法那样历史悠久,它起始于二十世纪后期至七十年代初期。1965年,山西的焦顺发医师在继承和学习祖国医学理论的基础上,运用头针治疗脑源性瘫痪并获得成功,从此在脑部区域便建立了第一个刺激区,即“运动区”。后来通过广泛的临床实践,反复验证,肯定了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对应头皮部位设刺激区,进行针刺治疗,对脑源性疾病引起的症状和体征,多数都能收到不同程度的效果。自此以后,焦顺发根据针感传导的规律和临床疗效,确定了其它与头部相关的刺激区域。1971年经过系统总结,并成功地将头针麻醉应用于临床。自此之后,陕西、上海、南京、北京的一些针灸工作者,相继对头部某些腧穴和根据大脑解剖功能在皮层投影部位的某些穴位进行探索,发现针刺头皮部的某些特定穴位,对脑源性疾病及一些全身性疾病等有特殊疗效,这是除头皮针以外其它部位的传统经穴所不能比及的,因而逐渐就形成了专门的“头针疗法”。由于头部疗法有强大的生命力,因此在它问世不久即在全国各地广泛普及。同时被介绍到了其它的一些国家。自1973年之后,日本等国的医学杂志上先后刊载了介绍头针疗法的文章,使头刺疗法越来越受到国际医学界的重视。目前,美国、德国、法国、日本等一些国家和地区都设立专门机构来研究头针疗法,使头针犹如盛开的鲜花,遍及五洲四海,深受世界人民的欢迎。由于头皮针是在临床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出来的一门新学科,自然不会有统一模式,于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便形成风格各异的不同流派。其中疗效好、影响大、理论体系较为完整的要数山西焦顺发的头针、陕西方云鹏的头皮针,上海汤颂延的头针,南京张鸣九的头部经穴疗法,以及北京朱明清的头皮针疗法等。这些不同风格流派的形成,又进一步推动了头针的向前发展。山西焦顺发陕西方云鹏上海汤颂延南京张鸣九北京朱明清为了适应国际间头针疗法的学术交流,并进一步促进其发展,中国针灸学会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的建议和要求,按“分区定经,经上选穴,并结合古代透刺法”的原则,制定了《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该方案取穴方便,定位正确,符合经络原理和临床实际情况。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1984年5月在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针灸穴名标准化会议”上,通过了此项方案,并于1989年11月在日内瓦由世界卫生组织主持召开的“国际标准针灸穴名科学组会议”上正式通过,向世界各国针灸界推荐。在施术方式上,由于头部肌肉浅薄,血管丰富,主要采用“沿皮透刺”的针法,并结合其它的针刺方式,如浅刺、深刺、直刺、斜刺、捻转、提插、徐疾、迎随,以及对刺、交叉刺、接力刺、齐刺、扬刺、十字刺,井字刺等多针刺法。除毫针之外,在头针刺激线上用电针、三棱针、梅花针、艾灸、穴位注射和磁疗,也能取得相应的疗效。如果在头针治疗的同时,配合体针、按摩、气功等辅助方法,则可大大提高临床疗效。在治疗适应症上,头针主要脑源性疾病,对中风后遗症、颅脑外伤后遗症、小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全、脑炎后遗症等中枢神经系统病变,都很适合运用头针治疗,尤其对中风偏瘫收效显著。目前,头针疗法的临床适应症正在不断扩大,除脑源性疾病外,已经在内科、妇科、精神病、传染病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并开始应用于针刺麻醉。对于头针治疗原理的研究,尚且不够深入,至今仍在讨论之中。在头针疗法出现之初,多是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原理来解释,后来在此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采用经络及脏腑学说来阐述。因为头针疗法虽然是在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相应的头皮投射区确定刺激部位,但离不开中医经络学说的指导,它和针灸学的理论是分不开的。如“顶中线”能治疗肝阳上亢的高血压,即是从足厥阴肝经及督脉的角度来解释的。在当今头针疗法的原理研究中,比较成熟的是大脑功能定位原理、传统的中医经络学说、现代全息生物原理等,可作为头针疗法的理论基础。近年来,也有在头针针刺前后用肌电图、脑电图描记来分析原理的。但是,无论哪一种理论和方法,均处于幼稚阶段。相信在今后通过头针在临床应用的深入开展,不但可以促进学术交流和疗效的提高,同时对头针治疗原理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也将奠定成功的基础。2刺激部位目前,头针取穴存在着六大体系,包括传统经络腧穴和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的14条刺激线,以及焦顺发、方云鹏、汤颂延、林学俭、朱明清等各家的头针穴名体系,它们相互贯通,取长补短,各具特色,自成体系。这里着重介绍“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它有如下几个特点。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一是博采头皮针诸流派之长,集思广益,其标准线穴名充分体现了祖国医学的经络、穴位、脏腑等传统理论和特点,并对各条治疗线的主病和经脉所属做出了明确的阐述。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二是融合了部分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的方法,体现了经过实践而确实有效的一些治疗穴位,使中医的经络学说和现代的解剖学珠联璧合。头皮针穴名国际标准化方案三是此方案是经过临床实践和科学的疗效观察后的经验总结,因而具有实践性和科学性。并且,其适应症还在临床实践中不断地发展,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头针的刺激区域不是一个穴点,而是一条线段。对头针刺激部位的命名,在过去不尽相同,有的头针体系将其称为“区”或“带”,标准化方案一律将其称为“线”。在临床上,既便运用标准化方案确定头针的治疗刺激线,也只能说是与头颅表面的脑回投影位置基本相应,从CT照片考查,存在着一定数量的个体差异。另外,在划定头针治疗线时,应适当考虑颅骨的形状。为了取穴方便,“头针穴名标准化方案”将头皮分为额区、顶区、颞区、枕区共4个区位,确定了14条标准治疗线。额区(4条治疗线)顶区(5条治疗线)颞区(2条治疗线)枕区(3条治疗线)额区额中线MS—1额旁一线MS—2额旁二线MS—3额旁三线MS—4额中线MS—1神庭在前头部,自督脉神庭穴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神庭:DU—24,前发际正中直上5分处。本线定位在额部正中的发际内,由前发际向上0.5寸,向下0.5寸,共1寸,即神庭穴向下针刺1寸。单线穴区,归属于督脉。醒神宁志宣利窍道癫痫、失眠等神志疾病与头痛、鼻塞、咽痛等头面五官病证。额旁一线MS—2眉冲在前头部,自膀胱经眉冲穴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眉冲:BL—3,攒竹直上入发际5分处。本线定位在“额中线”外侧,直对目内眦角,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眉冲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左右各一线,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宣肺化痰宁心安神咳嗽、气喘、心悸、胸痹等上焦心肺疾病。额旁二线MS—3头临泣在前头部,自胆经头临泣穴起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临泣:GB—15,瞳孔直上入发际5分处。本线定位在“额旁一线”的外侧,直对瞳孔,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头临泣穴起沿经向下刺1寸。左右各一线,归属于足少阳胆经。健脾和胃疏利肝胆胃痛、腹胀、泄泻、胁痛、黄疸等肝胆脾胃疾病。额旁三线MS—4头维在前头部,自足阳明经头维穴内侧0.75寸处向下引一直线,长1寸。头维:ST—8,额角发际上5分处。本线定位于“额旁二线”的外侧,直对目外眦,前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头维穴内侧0.75寸(神庭穴与头维穴之间的外1/4)处沿经向下刺1寸。左右各一线,归属于足少阴胆经和足阳明胃经。益肾调经清利下焦崩漏、带下、遗精、阳痿、癃闭、淋证等泌尿生殖系统疾病。顶区各线位置比较额中线额旁一线额旁二线额旁三线额区各线主治作用比较额中线神志头面额旁一线上焦病证额旁二线中焦病证额旁三线下焦病证顶区顶中线MS—5顶颞前斜线MS—6顶颞后斜线MS—7顶旁一线MS—8顶旁二线MS—9顶中线MS—5百会前顶在头顶部,即从督脉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的线段,长1.5寸。百会:DU—20,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前顶:DU—21,前发际正中直上3.5寸。本线定位在头顶正中线上,自百会穴起向前1.5寸,即百会穴至前顶穴之间的线段。单线穴区,归属督脉。平肝潜阳益气升提高血压、巅顶痛、阴挺、脱肛、遗尿等肝阳上亢或阳虚气陷的病证。疏通经络强健筋骨腰、腿、足部的病证,如瘫痪、麻木、疼痛等。顶颞前斜线MS—6前神聪悬厘在头顶侧部,从奇穴前神聪至颞部胆经悬厘穴之间所引的一条斜线。前神聪:EX—HNI,百会穴前1寸悬厘:GB—6,在头部鬓发上,当头维与曲鬓穴弧形上3/4交点与下1/4交点。本线定位在头面侧部,是从头顶正中线斜向头部侧面的一条斜线,起始于前神聪,终止于悬厘穴。左右各一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疏通经络强健筋骨自上而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和面部的瘫痪,关节疼痛等运动功能障碍的病证。上1/5主治对侧下肢和躯干的瘫痪中2/5主治对侧上肢瘫痪下2/5主治头面部的运动异常如中枢性面瘫、流涎、脑动脉硬化顶颞后斜线MS—7百会曲鬓在头顶侧部,顶颞前斜线后方1寸处,并与其平行。从督脉百会穴至胆经曲鬓穴之间所引的一条斜线。曲鬓:GB—7,在头部,当耳前鬓角发际后缘的垂线与耳尖水平线交点处。本线定位在头面侧部,也是从头顶正中线斜向头部侧面的一条斜线,它与“顶颞前斜线”相平行,在其后1寸处,起始于百会穴,终止于曲鬓。左右各一线,贯穿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调和营卫通络止痛自上而下分别主治下肢、上肢和面部的疼痛、麻木、瘙痒等感觉功能障碍的病证。上1/5主治对侧下肢和躯干疼痛、麻木中2/5主治对侧上肢的疼痛、麻木下2/5主治头面部感觉异常如面部发麻、偏头痛、三叉神经痛、牙痛、颞下颌关节炎顶旁一线MS—8通天在头顶部,前正中线旁开1.5寸,从膀胱经通天穴向后引一直线,长约1.5寸。通天:BL—7,前发际正中直上4寸,旁开1.5寸。本线定位于头顶部“顶中线”的外侧,两线相距1.5寸,亦即从通天穴起,沿经向后刺1.5寸。左右各一线,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疏通经络调和气血下肢病证,如腰腿疼痛、麻木、瘫痪等。顶旁二线MS—9正营承灵在头顶部,前正中线旁开2.25寸,从胆经正营穴向后引一直线,至承灵穴,长1.5寸。正营:B

1 / 35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