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学基础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药物学基础第一节概述liuq1217@163.com•一、药物•药物到底是什么?•古语云:是药三分毒,在我国中医里,为什么可以将水银、蜈蚣、蝎子、蓝矾、氧化汞这些剧毒物质或生物作为药物使用?•毒物和药物究竟有什么关系?liuq1217@163.com•药物:是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畜禽疾病,并提高畜禽生产的物质。•毒物:药物超过一定剂量或使用不当,对机体也能产生毒害作用,这种能致机体毒害或死亡的物质。•药物和毒物之间仅存在剂量的差别liuq1217@163.com•可卡因、鸦片、吗啡、咖啡因•链霉素、氯霉素、四环素•克伦特罗、多巴胺liuq1217@163.com•(二)药物的来源•1.天然药物•2.人工合成药物liuq1217@163.com•(三)植物药的有效成分•有效成分:指植物药中能发挥药效的成分或者是生物活性物质。liuq1217@163.com•1.生物碱•是生物界中一种含氮的碱性有机物。它有一复杂的环状结构,氮源子多在环内,大多数生物碱几乎不溶或难溶于水,但溶于有机溶剂,氯仿、乙醚、乙醇。而生物碱盐却易溶于水,难溶于有机溶剂。通常利用这种性质提取分离生物碱。liuq1217@163.com•2.苷类•又称配糖体,是一类可被稀酸或酶水解产生非糖部分的化合物,在植物中分布广泛。•种类多:强心苷、黄酮苷、皂苷、菁苷、酚苷。liuq1217@163.com•3.鞣质或鞣酸•为一类分子较大,不含氮的可与蛋白质结合生成不溶于水、沉淀的多元酚类衍生物。•具有涩味及收敛性,内服可作止泻药。•因它与生物碱、盐、重金属盐水溶液结合生成沉淀,内服作生物碱及重金属的解毒药;外用作止血、烧伤用药。liuq1217@163.com•4、有机酸•如苹果酸、琥珀酸、草酸、枸橼酸。•5、挥发酸•易挥发酸,但具特殊芬芳•临床上:具有驱风、祛痰、利尿、强心作用。•消炎镇痛、健胃作用。如:薄荷冰liuq1217@163.com•6、氨基酸•含氮化合物,分子中含有氨基、羟基。•使君子中的使君子氨酸:驱蛔虫药。•南瓜子中的南瓜子氨酸:驱绦虫药。liuq1217@163.com•(四)药典和兽医药品规范•药典:是一个国家药品规格校准的法典。由国家编纂,并由政府颁布实施。具有法律的约束力。•药典收载功效确切,副作用小,质量稳定的常用药物和制剂,并规定了质量标准,制备要求和检验方法等。•作为药品生产、供应、检验和使用的依据。•中国药典新版的内容分为:中草药1152种化学药品773种•《兽医药品规范》是我国制定和颁布关于兽医药品标准的法典(68年颁发,78年修订《兽医规范》)liuq1217@163.com•二、药物的作用•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合性反应,也指药物接触或进入机体后,促进体表与内部环境的生理生化功能改变,或抑制入侵的病原体,协助机体提高抗病能力,达到防治疾病的效果,称为药物的作用。liuq1217@163.com•(一)药物作用的基本形式•药物对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基本上表现为机能的增强或减弱,即兴奋或抑制反应。•兴奋作用:使机体活动增强,如中枢兴奋药。•抑制作用:使机体活动减弱或降低,如全身麻醉药。liuq1217@163.com•(二)药物作用的类型•1、局部作用和吸收作用•局部作用:应用于局部的药物,在未吸收之前,在用药部位所产生的作用。如普鲁卡因的局部麻醉作用。•吸收作用:从任何途径给药,吸收如血管后产生的作用。如青霉素,即药物的全身性反应。•药物的局部作用往往通过N反射与体液传递产生全身性影响。liuq1217@163.com•直接作用与间接作用•直接作用:药物进入机体后首先发生的原发性作用。•间接作用:通过直接作用的结果,发生的继发性作用。liuq1217@163.com•3、药物的选择作用与普通细胞作用•药物的选择作用:在其适当剂量时,只对某一组织或器官产生主要的或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组织或器官影响很小,或几乎无作用。•普通细胞作用:某些药物能影响细胞原生质中的最基本的生化过程,对各种组织作用相似而无区别。如重金属、消毒剂。liuq1217@163.com•(三)药物的治疗作用与不良反应•治疗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针对畜禽发挥有利于机体抗病的作用。•不良反应:药物在治疗作用的同时,能产生与治疗无关甚至对机体有害的作用。liuq1217@163.com•1.副作用:药物在治疗剂量时,随同治疗作用产生的与治疗无关的不需的作用,可以预料。•如阿托品在解平滑肌痉挛腹痛同时,它也抑制腺体的分泌——引起口干等。liuq1217@163.com•2.毒性反应:剂量过大、过长或对个别敏感机体产生的损害作用。•3.过敏反应:某些过敏质的病畜,在常规剂量下产生的一般机体很少发生的特异性不良反应。•变态反应:在过敏反应中,有免疫机制参加的,即经首次接触药物致敏后,再次给药时出现liuq1217@163.com•(四)药物作用的机理:即药物是怎样作用于组织细胞和病原体的,目前的研究已从细胞水平进入分子水平。•即现在一直普遍认为是:受体学说。liuq1217@163.com•受体:能与药物结合并发生生理效应的细胞特殊部位。可能是细胞膜上的一些蛋白质或酶,能选择与一定药物相结合。•受体学说:大多数药物是通过药物本身的小分子与存在于机体上大分子结合,进而激活机体内的一些酶的活性,引起机体生理生化机能的变化,表现出药效。liuq1217@163.com•药物与受体之间必须具有亲和力,才能形成药物与受体的复合物。后者必须具有干涉组织代谢的生物生理及生物化学过程的特性,才能产生药效。•这种具有能与某些受体的组织或细胞结合的药物,成为特异性结构的药物,又高度的选择性。liuq1217@163.com•非特异性结构的药物:它们的药物作用与化学结构无关,主要通过在细胞和组织的分布浓度、离解系数等起作用liuq1217@163.com•四.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的过程是药物在体内运转。•药物在体内发生的化学变化,成为药物的转化或代谢。liuq1217@163.com•(一)生物膜的转运•药物必须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才能到达作用点并发生作用,这种转运首先是药物与膜接触,并由膜的外侧通过被动或主动转运方式移向内侧。•被动转运:指脂溶性物质和一些可溶性物质通过物理的扩散和过滤方式进入膜内。•主动转运;通过与载体结合的一种特殊运输方式,如非脂溶性的大分子或大离子物质。liuq1217@163.com•(二)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吸收即药物从给药部位通过各种途径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liuq1217@163.com•1.肌肉组织及皮下的吸收•肌肉注射、皮下注射——毛细血管•2.胃肠道的吸收•多数药物如酒精等脂溶性及非解离物质内服后,则以被动转运方式,透过胃肠道细胞膜进入血液。•而离解的物质在体液内使水合的,水合不但使离子体积增大,并使之更易溶于水,难溶于脂,难以通过胃肠道细胞膜。•酸碱药物通过细胞膜是依赖他们的解离度,解离了的部分不易通过细胞膜,如强酸强碱,胃肠道内的酸碱度对药物的解离有很大影响。liuq1217@163.com•3.药物在血中的浓度•药物吸收进入血液,血液是药物在体内转运的枢纽,药物在血中的浓度常可反映药理作用的强度。如化疗药与麻醉药的血中浓度与他们的疗效及毒性密切相关。liuq1217@163.com•药物在血中的浓度通常是指在血浆中的浓度。血中药物:•①一部分与血浆蛋白质结合,主要是白蛋白暂时、可逆性的结合,如洋地黄、磺胺类药物,结合后失去药理活性,待离解部分转化或排泄后,在释放出来。•②游离药物:接合部分不通过毛细血管进入组织,但可与红细胞结合,而作为药物贮藏处所。游离部分容易进入组织,如长效磺胺能维持较长的血中有效浓度。liuq1217@163.com•(三)药物的分布•吸收进入血液的药物,还要通过不同的屏障才能到达作用部位。•屏障是指机体对包括药物在内的各种外界因素所起的防御作用,如肝、肾、脑及胎盘都是体内的屏障,这些屏障的存在对药物的分布有重大的影响。liuq1217@163.com•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毛细血管是被神经胶质细胞所包围而成的血脑屏障,它阻止水溶性化合物。•胎盘的转运机理包括:扩散、载体及钠钾离子转运酶(ATP酶)的转运。•有的药物在体内分布均匀,如咖啡因、氨基比林,大部分药物对器官组织有明显的选择性,如洋地黄。liuq1217@163.com•(四)药物的转化•药物的转化是指药物在机体内发生的结构变化。•转化方式:氧化、还原、水解、结合。•转化部位:主要——肝,也可在肾、肺、肠上皮、神经组织。liuq1217@163.com•A.有的药物在体内不发生分子结构的改变,以原型排出。•B.有的药物在排泄之前已经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结构变化,而表现出作用下降,毒性减少。•C.也有转化为作用或毒性增强的中间产物的药物。•这些是对药物的作用的机理和新药设计及改进的基础。liuq1217@163.com•(五)药物的排泄•药物的排泄是指药物通过贮存、转化,最后从机体消除的方式。•它和正常代谢废物的排出,主要是通过肾从尿中排出。•肾排泄的机制:肾小球的滤过和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分泌。•其次通过粪便、乳汁、汗液及肺的呼气作用排出。liuq1217@163.com•药物的半衰期(t1/2):药物在血浆中的浓度,从最高值下降到一半的时间,如半衰期为2h,机体内药物浓度2h减去一半,余下一半又于2h内减去一半,即剩余1/4,这1/4又于2h减去一半,即为剩余1/8。liuq1217@163.com•残效期:指药物的大部分经过转化并排出体外,但仍有少量在体内转化不完全或排泄不充分,它在体内贮存的时间成为残效期。•重金属及金属类药物:铅、汞、磷、砷可贮存于骨骼、肌肉、肝、肾等组织达数月或数年至久。在临床上并不表现症状。liuq1217@163.com•蓄积作用:即药物不能及时消除,并在继续给药的情况下,在体内蓄积而产生蓄积作用。常见于反复使用而消除缓慢的药物。•应用:A.利用它有计划的使用药物在体内达到有效水平,并维持用药剂量,达到治疗目的。•B.若机体的解毒功能减弱或药物的转化,排泄障碍,则易引起药物在体内积蓄太多,产生积蓄性中毒。liuq1217@163.com•(六)药物代谢动力学的概念•药效学:研究药物对机体各系统生理功能的影响。•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药物进入机体后的吸收、分布、转化与消除等体内过程的动态规律。liuq1217@163.com•五.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可来自药物方面和动物方面两种:•1.药物的化学结构•药物的化学结构对某一组织器官的选择作用与药物的化学结构及组织生化过程的特性有关。只有具备与之相适应的化学结构特性,才能参与特定的组织生化过程并改变其机能活动。•受体学说认为,只有那些化学结构相适应的药物才能与细胞的受体发生化学性结合。liuq1217@163.com•2.药物的剂量•一般来说剂量越大作用越强,但有一定限度。•最小有效量:药物达到开始出现药效时的剂量。•常用量:临床上用于治疗和预防,具有一个有效作用范围的剂量。•极量:是《兽医规范》中对毒、副规定的限量。•最小中毒量:已超过极量,机体开始出现中毒的剂量。•最小致死量:刚引起死亡的剂量。liuq1217@163.com•3.给药途径•给药途径不同药物的吸收速度、利用程度、作用强度不同。liuq1217@163.com•(1)内服•内服后在胃,特别是小肠的吸收,适用于多种剂型。•特点:吸收慢,药效出现迟,药物吸收不规则,主要受食糜的充盈度,胃肠的酸碱情况,胃肠道疾患,高热的影响。•为发挥药物在胃肠道局部作用的目的,常采用吸收很差或不吸收的药物,以维持胃肠道中药物的的浓度和作用,如肠道抗菌药、驱虫药、制酵药、泻药等。liuq1217@163.com•(2)直肠给药(包括阴道及乳导管内注入)•主要在用药部位发挥药物作用,如软化并排出直肠积粪(温肥皂水洗肠),可避免肝的作用:预防或清除阴道、乳房炎、子宫炎等。liuq1217@163.com•(3)注射给药•特点:

1 / 5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