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持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财政政策研究近些年来,福建省财政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和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紧紧围绕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积极研究制定相关政策,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千方百计增加科技投入,努力培育优势产业和开展关键领域的技术突破,推动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支持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十一五”期间,必须在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正视困难和问题的基础上,采取更大力度、更加有效的财政措施,促进企业自主创新,为构建创新型福建作出更大贡献。一、企业自主创新现状评析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福建企业自主创新获得长足发展,高技术产业增长迅速,全省科技综合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高。5年来,全省共有8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751项成果获得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企业自主创新取得初步成效1、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十五”期间,省级财政调整和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支持力度,企业技术创新工作取得初步成效。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研发能力明显增强,目前全省共认定九批100家企业技术中心,其中7家是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81个,其中国家级示范中心5家,全省科技企业孵化器18个,省级重点科技企业孵化器2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1家,省生产力促进中心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级示范生产力促进中2心,初步形成了遍及70%以上县(区)的生产力促进中心的服务框架。开放型的科技体系不断完善,中国海峡高新技术产权交易网已经建成。加强国内外科技交流与合作,促成了一大批外经贸科技合作项目,加强闽台科技交流与合作,实现两地科技互补。2、高新技术和科技重点项目带动作用明显(1)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占经济总量的份额增加。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15.1%。2005年底,我省已有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4个,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642.8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422.14亿元;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利税210.63亿元,比2000年增加了131.31亿元。(2)科技成果显著。目前,全省新增加省级高新技术与工业科技项目,涉及电子信息、新材料、制造业信息化等领域共92项,其中获得国家科技计划资助项目7项,有2个项目列入国家及重点火炬计划项目,27个列入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权交易所,是我省目前唯一的集科技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与技术产权交易为一体的综合性技术产权交易所,也是中科院技术转移中心在我省的常设机构,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创业投资的重要平台。另外,围绕工农业生产和海洋开发、循环经济、生态省建设等,组织实施一大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的攻关,并取得重大突破。3、科技进步与创新的环境进一步改善(1)科技活动经费投入规模迅速增长。“十五”期间,加快建立有效的科技投入机制,改进政府科技经费投入的方式,将政府科技投入的重点放在创新活动的上游和创新环境条件的建设方面;构建由科技攻关、研究与开发条件建设及科技产业化环境等组成的科技计划体3系;不断健全科技经费投入使用的监督制度;增加财政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各级财政和全社会的科技投入大幅度增长,2005年,我省全社会科技活动经费内部支出额为108.38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65%,比2000年提高了0.48个百分点;R&D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28%,比2000年提高了0.2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增加,2005年,财政科技三项费和科学事业费拨款12.87亿元,“十五”期间累计50.66亿元;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17%。(2)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制度。修订出台了科学技术进步、专利保护、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科学技术奖励、企业技术保密等方面的多项法律法规,加强专利行政执法检查和专项整治,切实推进知识产权开发和保护。重视发挥人才的支撑作用,培养和引进一大批的学术、科技带头人。4、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活力不断增强(1)从事科技人员数量逐年增加,素质有所提高。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2005年为8.62万人,“十五”期间,我省年均增长4.8%,根据经济普查资料,从科技人员素质上看,福建省从事科技活动的科学家、工程师占全部人员的比例为58.5%,位居第二位,仅次于广东省。(2)与自主创新休戚相关的品牌建设成绩显著。注重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优秀人才,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企业。目前全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49件,国家名牌产品76个,国家免检产品141个,总量居全国第五位。此外,省级名牌695个,省级著名商标863件。(二)企业自主创新面临的困难与问题41、区域创新体系有待建设和完善。创新资源要素在区域内尚未形成有机互动的网络,依然被分割到不同部门管理,无法形成合力和实现创新要素在区域内有机互动;政府对科技创新管理的职能定位不够明确,政府与市场的良性互动关系尚未建立;有关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还不够完善,现有政策多数局限在科技部门,涉及系统整合的政策难以出台,区域层次上集聚和整合各类创新要素的社会化网络尚未形成。另外,各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还缺乏强有力的集群创新的组织和机构,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2、主导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电子、机械和石化三大主导产业完成工业产值3529.3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43.4%,比上年增长17.2%,低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3.6个百分点,直接影响全省工业增长速度。其中,电子信息增长19.7%、石油化工增长12.7%,分别比上年回落22.7和6.2个百分点。造成主导产业增长不快的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创新能力不足。如近几年来,信息产业虽然在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所提高,但企业研发投入偏弱,大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配套产品依赖国外和省外、软件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等不利的局面并未根本改变,目前,全省信息产业企业国家级研发中心仅有2家,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为薄弱。本省的科研机构在这些领域研发力量不足,创新能力不高,难以跟上世界产业技术发展的潮流,造成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设备科研机构研发不了,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又满足不了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由于主导产业中的重点企业大多是三资企业或国家部门所属行业企业,研究开发活动有相当一部分在国外或省外,本省的科研力量也难以介入并发挥作用。由此形成了本省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局面。53、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有待加强。受观念、规模、产权关系等多方因素的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水平还不高,自主技术创新的企业偏少。2005年,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开展科技活动的企业数仅为249家,仅占企业总数的18.31%。全省企业科技经费投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仍然不高。2005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经费支出为44.03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为0.56%,不仅低于全国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同时,企业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和一些非核心技术领域,这些产业在国际分工中仍处于较低端的位置,产品附加值低,竞争力弱,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再者,企业进行技术消化吸收的费用仅为引进技术费用的16.4%,在核心技术与关键装备中,过多地依赖国外引进,缺少自主知识产权,导致产业技术空心化。4、科技人才总量相对不足。一方面是由于历史原因,福建处于南方沿海地区,国家对福建的教育科技投入较少,过去高等院校和大院大所办得也少,高等院校只有39所,近年来才发展到78所,在全国前列的只有厦门大学一所,导致了科研基础薄弱,科学研究人员缺乏;另一方面是因为福建企业规模较小,以致于对科技人的承载力、吸引力相对不足。科技人才总量不足尤其缺乏各类高层次专门人才,新兴和前沿学科及领域的学科学术带头人匮乏,已成为福建经济和社会进一步快速发展的瓶颈。5、地区科技发展状况差异较大。福建的科技资源和科技活动主要集中在福州和厦门两市,其余设区市分布都较少。2005年,福州和厦门两市的科技活动人员合计占全省总量的76%,而分布最少的南平和宁德两市合计仅占总量的5.74%;福州和厦门两市的科技活动经费投入占6全省总量的63.3%,南平和宁德合计仅占总量的4.00%;厦门和福州的R&D经费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80%和1.24%,大大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而其余设区市都低于平均水平,其中莆田和宁德分别只有0.13%和0.24%。同时,科技成果的产出水平及科技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存在较大的差异。2005年厦门和福州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分别为1241.22亿元和708.95亿元,合计占全省的78%,其中宁德市和三明市分别仅有19.87亿元和14.17亿元;厦门市的专利申请数排在各设区市首位,为2810项,其次是福州和泉州,分别是2491和2424项,最少的是龙岩,仅为169项。6、对外科技合作仍存在问题突出。(1)在全省层次上进行战略设计不够,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的调控和引导手段较为薄弱,难以形成整体合力。(2)合作的层次与水平有待提高。对国民经济发展起重大推动作用的项目不多;考察交流多,合作研究少;多数外来投资技术含量较低。(3)人才合作滞后,现有条件对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缺乏吸引力。(4)企业参与不足,对开展科技合作的要求不强,主动性不高。(5)闽台科技合作存在诸多制约。台湾当局“高新尖技术根留台湾、严禁溢出”政策限制,使台资企业技术溢出效益不显著。二、财政支持企业自主创新迈出坚实步伐近些年来,福建财政部门为了支持“创新型省份”建设,运用有效的财政政策,不断增加科技投入,调整和优化资金支出结构,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支持力度,积极推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05年,全省财政科技经费拨款达到129966万元,比2004年增长16.85%,“十五”期间年均增长9.67%,财政科技经费拨款占财政支出比重为2.19%,比2004年略有回升。在7全省财政科技经费拨款中,2005年科技三项费用为83179万元,比2004年增长23.44%;科学事业费用为46787万元,比2004年增长6.73%。(一)财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成绩1、支持企业技术进步,促进产业集聚。(1)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集群。对重点龙头企业的重大技术改造、技术创新、信息化建设、节能、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项目,每年预算安排约3亿元的企业挖改资金、科技型中小企业资金、产学研资金、产业集群建设政府引导资金予以了贴息和补助支持,培育了一批核心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的行业龙头企业,优化了产业布局,培育了产业集群。目前,福建省已形成大小产业集群60个。(2)着力支持高新技术新兴产业集群。发挥科技三项费用、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和政府风险投资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推动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壮大,培育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支持开发园区和工业园区的建设,依托福州、厦门两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五个省级高新开发区的建设。加快电子、生物、新材料、医药和先进环保技术的开发和产业化。截止2005年底,经省、厦门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700多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64家。高新技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电子信息、光电一体化、生物工程、新材料、环保、海洋开发等一些领域形成一定的产业群体优势。(3)加大扶持产业集群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在积极支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省级财政把推动产业技术服务平台作为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着力点。近年来,省级财政构建了陶瓷、电机、纺织面料、塑胶管材、农副产品保鲜、模具等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每年从企业挖潜改造资金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扶持基地开展技8术、信息、咨询、检测等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共性技术或关键技术难题。2、支持产学研联合,加快企业科技进步和产品研发。省级财政积极会同有关部门,对产业化较集中、具有一定基础和规模,有传统优势的地方产业集群,积极组织科研部门、高等院校利用其人才优势和技术研发优势,与企业牵线搭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项目推介活动使省内外科研部门、高校的科研成果能尽快地和企业对接,加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