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设计】(安徽专用)201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 第二部分 第1单元 第1节文言实词配套课件 新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文言实词千金求马古之君人①,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②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注】①君人:人君,国君。②涓人:国君的近侍。1.解释下面加点词。①君遣.之三月()②反.以报君()③安事.死马而捐五百金()④于是不能期年..()2.从某一角度,概括这则寓言的思想意义。答案1.①派遣②通“返”,回来③从事,做,引申为“买”④一周年2.①要得到人才,首先是重视人才。②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参考译文】从前有个君主,用千两黄金买千里马,三年没有买到。一个近臣对君主说:“请让我去买千里马。”君主派他出去了三个月,买到了千里马,可马已经死了,他用五百两金子买了那马头,返回向君主报告。君主大怒道:“要你买活马,为什么用五百两金子买死马?”近臣回答说:“死马都用五百两金子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然知道君主您会买马的,千里马很快就会来的。”于是不过一年,有多匹千里马来了。(2012·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松江府通判许君传[清]刘大櫆许君讳曾裕,字高,一字南湖,桐城人也。君少卓荦有大志,年甫六龄,值母病笃.,即知长跪祖庙之前,祷求至十余日不倦。稍长,从塾师受学,聪颖出其辈类,与书无所不读。然其尊府以直谅为族人所怨怒,兴起狱讼,十余年而屈不可伸,遂发愤以.卒。君抱病于中,复控于有司,又十余年,而理始得直。然君之精力壮志已消亡其过半矣。不获已,乃入赀补官,得通判松江水利船政。松江地滨海,旧设巡海之船,其名曰乌船。向.者,通判监修,上下多侵渔。其船遇风辄坏。君独亲自验试,而其弊始除。先是,远人负贩至松江,松江奸民取其货,而负其价直不还。君至,惩其尤狡黠者数人,而负贩皆戴德感泣。松江河道细狭,易至填淤。填淤则.舟楫不通,而民田亦无以灌溉。故冬日水涸,用挑浚之工,其费皆出自民间,积至巨万。有司粗为兴筑,而浮消其费大半。君独以私一己之稇载①有限,而取万民之膏血甚多,于心不忍。乃亲量度深广,使其工不得尺寸有差。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滨海失业之民多通海洋以逐利,禁之不止。君奉委.巡察,而海船之私货浮于口粮之外者至百余艘。君念穷民非有大奸宄,徒以无知嗜利而自致干纪之诛。必加详报,则己虽有获贼之誉,而死者不可复生。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恳其宽贳。辰公察君爱民出中心之诚,深为激赏。将议迁除,而君以是年得疾,于六月十八日卒于松江之官舍,年五十有八。始君少时,怀奇负异,欲有所建立于天下。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而遭家多故,不得遂其所欲为。及其筮仕,秩居闲散,徙奔趋抑郁于群众之中。既为.方伯所知,庶几有以展其足也,而遂死。岂其信有命邪?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呜呼,可悲也已!(选自《续修四库全书·海峰文集》,有删节)【注】①稇(kǔn)载:满载,这里指牟利多。解析D项度:揣度,推测。根据具体语境“士大夫与君相知者,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来看,应是人们“推测”许曾裕将来能被朝廷任用,而不是“打算”。答案D★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值母病笃.笃:严重。B.向.者,通判监修向:先前。C.君奉委.巡察委:委派。D.咸度.君当为朝廷显用度:打算。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遂发愤以.卒木欣欣以.向荣B.填淤则.舟楫不通于其身也,则.耻师焉C.因潜请于.布政辰公月出于.东山之上D.既为.方伯所知秦王为.赵王击缶解析本题考查“以”“则”“于”“为”四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A项两句中的“以”,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B项第一个“则”是连词,表顺承关系,相当于“就”;第二个“则”是连词,表转折关系,相当于“却”。C项第一个“于”,介词,相当于“向”;第二个“于”,介词,相当于“从”。D项第一个“为”,介词,表被动;第二个“为”,介词,替、给。答案A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许曾裕从小聪颖异常,酷爱读书,志向远大;但年轻时由于家庭变故消耗了过多的精力,耽误了仕途。B.许曾裕出任通判之职以后,清正为民,消除了公船私用造成的弊端;执法严明,让外来商人感激涕零。C.许曾裕在一些人因无知贪利而违禁出海时,为使他们得到宽大处理而奔走,表现出爱民如子的仁厚品德。D.许曾裕希望建功立业,但是命运不济,有机会升迁时却病故,未能尽展才华,作者对他充满了同情与惋惜。解析本题从无中生有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项“公船私用”错,应是监修船只牟利的不法行为。答案B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民咸呼舞,以为数十年来所未有,因即河漘立石以纪其事。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虽然,以君之施设与夫世之贵显而力足有为者较焉,岂其有歉于彼邪?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翻译。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及介词结构后置句。第(1)题中“咸”,都;两个“以”意义不同,前者为“认为”,后者为“连词,来”;“因”是连词,于是,就。第(2)题中“虽然”古今异义,译为“即使这样”;“岂其有歉于彼邪”,注意特殊句式——介词结构后置句的翻译。答案(1)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2)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功绩)难道比他们少吗?【参考译文】许曾裕,字高,一字南湖,是桐城人。(他)年少时卓越不凡,胸怀大志,年龄刚到六岁,恰逢母亲病重,就知道在祖庙前长时间跪拜,祈求达到十多天也不倦怠。年龄稍大些,他就到私塾跟从老师学习,聪慧异常超出同龄人,遍览群书。但是他的父亲因为耿直信诚被同族人怨恨,发生了官司,十多年冤屈不能昭雪,许曾裕于是决心把官司打到底。他在病中,再向官府控告,又过去十多年,冤屈才得以昭雪。但是许曾裕的精力壮志已消耗了大半。不得已,于是就缴纳钱财补受官职,任职松江水利船政通判。松江地处海边,过去设置巡海的船只,名叫乌船。先前,通判监修船只,上下官员勾结侵吞钱款牟利。那些船只遇到大风就被毁坏了。唯独许曾裕亲自检验船只修造,那些弊病才被革除。在这之前,远方的商人贩运货物到松江,松江狡诈的百姓取走货物却欠账不还。许曾裕到任后,惩戒了几个特别奸诈狡猾的百姓,那些商贩都对他感激涕零。松江河道细长狭窄,容易被淤泥堵塞。河道堵塞船只就无法通行,老百姓的田地也不能灌溉。因此,冬季河道干涸,官府征用疏通河道的挑夫,所消耗的费用都来自民间,耗资上万。官府粗疏修筑,虚耗大半费用。唯独许曾裕认为满足个人有限的利益而浪费百姓的血汗钱,于心不忍。于是他亲自丈量河道深度宽度,让工程不能有细微尺寸差错。老百姓都称道欢舞,认为这是几十年来没有过的事,于是就在河边立碑来记下这件事。海滨的无业百姓大多通过海上非法运输来谋求利益,官府屡禁不止。许曾裕奉命巡查,发现除去贩运粮食之外的违法贩运的货船到了一百多艘。许曾裕想到穷困的百姓并非有极大犯法作乱的罪行,只不过因无知贪图利益而致使自己遭受法律的惩罚。假如一定要详细地向上司汇报,自己虽然有抓获贼人的声誉,但被诛杀的人不可能再活过来。他于是暗地里向布政使辰公恳求宽大处理这些百姓。辰公体察到许曾裕发自内心爱民的诚意,深深被打动并赏识他。打算提拔重用他,而这一年许曾裕生病,在六月十八日死在松江官署,享年五十八岁。当初许曾裕年少时,胸怀远大的志向,想在天下建立功勋。了解许曾裕的士大夫都揣度他必定为朝廷重用。但是他的家庭遭遇变故,不能够伸展他的志向。等到他出仕做官,官居闲散之职,奔走于生活困苦烦闷的百姓之中。已经被布政使了解,差不多有伸展志向的机会,却死去了。难道相信这是命吗?即使这样,把许曾裕的施政(功绩)与当世那些地位显赫、凭其权力足以有所作为的官员相比,(许曾裕的功绩)难道比他们少吗?唉,太可悲了。限定时间:你应该在20分钟内完成题目。方法指导:做题前,你应关注两个细节:1.阅读文言文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2.遇到不理解的字词或句子,不要停顿,可以跳跃过去继续读后文。【示例】(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与薛寿鱼书①[清]袁枚天生一不朽之人,而其子若②孙必欲推而纳之于必朽之处,此吾所为悁悁而悲也。夫所谓不朽者,非必周、孔而后不朽也。羿之射,秋之弈,俞跗之医,皆可以不朽也。使必待周、孔而后可以不朽,则宇宙间安得有此纷纷之周、孔哉!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③。仆方思辑其梗概以.永其人,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反托于与陈文恭公讲学云云。呜呼!自是而一瓢先生不传矣,朽矣!夫学在躬行,不在讲也。圣学莫如仁,先生能以术仁其民,使无夭札④,是即孔子“老安少怀”之.学也。素位而行,学孰大于是!而何必舍之以他求?文恭,相公也;子之大父,布衣也。相公借布衣以自重,则名高;而布衣挟相公以自尊,则甚陋。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一瓢先生非名医乎?”虽子之仇,无异词也。又问之曰:“一瓢先生其.理学乎?”虽子之戚,有异词也。子不以人所共信者传先人,而以人所共疑者传先人,得毋以“艺成而下。”⑤之说为斤斤乎?不知艺即道之有形者也。精求之,何艺非道?貌袭.之,道艺两失。医之为艺,尤非易言,神农始之,帝昌之,周公使冢宰领之,其道通于神圣。今天下医绝矣,惟讲学一流转未绝者,何也?医之效立见,故名医百无一人;学之讲无稽,故村儒举目皆是。子不尊先人于.百无一人之上,而反贱之于举目皆是之中,过矣!仆昔疾病,性命危笃,尔时虽十周、程、张、朱⑥何益?而先生独能以一刀圭⑦活之,仆所以心折而信以为不朽之人也。虑此外必有异案良方,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辑而传焉,当高出语录陈言万万。而乃讳而不宣,甘舍神奇以就臭腐,在理学中未必增一伪席,而方伎中转失一真人矣。岂不悖哉!岂不惜哉!(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注】①此文是袁枚写给名医薛雪(号一瓢)之孙薛寿鱼的一封信,信中借如何评价薛雪,批评了当时重理学轻技艺的社会风气。②若:和,同。③不禄:死的委婉说法。④夭札:因病而早死。⑤艺成而下:语出《礼记·乐记》“德成而上,艺成而下”。艺,技艺。⑥周、程、张、朱:即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均为理学家。⑦刀圭:用来量取药末的器具,代指药物。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而不意.寄来墓志无一字及医意:猜测。B.今执.途之人而问之曰执:拉住。C.貌袭.之,道艺两失袭:承袭。D.可以拯人,可以寿.世者寿:使……长寿。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意”,在文中是“意料,想到”的意思;B项中的“执”和C项中的“袭”的解释是正确的;D项中的“寿”考查的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使……长寿”。答案A【命题揭秘】文言实词的考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考查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与文言文的特点是一致的,文言文中的词语也是以单音节词为主。2.考查的对象为常见常用词。考纲中所举的120个实词,不是个个都考,考查的都是常见常用的。当然,高考命题时也不局限于这120个实词。这就提醒我们在学习古文时,要注意出现频率较高的实词。3.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都有涉及。实词的考查,一般以考查一词多义为主,同时涉及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的考查。4.考查形式依然以选择题为主,在翻译题目中也会涉及对实词的考查。文言实词含义推断法1.双音词推断法古汉语多单音节词,现代汉语多双音节词,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衍变而来,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推断某个文言实词的含义时可以将其扩充为双音词,再依据语境取舍。如:朝——早晨、朝廷、朝见、朝代,辞——言辞、文辞、推辞、辞让、告辞,等等。而命题者又常常利用这一点设置迷局。【演示题1】自新少读书,敏慧绝出。古

1 / 9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