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长篇叙事诗就是——有一个爱情故事缠绵悱恻有一则神话传说哀婉动人有一首叙事长诗回肠荡气长恨歌白居易吊白居易(节选)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这是当白居易去世时,唐宣宗李忱的悼念之作。“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这两句诗运用互文的修辞,童子、胡儿能解吟长恨曲、琵琶篇,同时还能歌唱,说明《琵琶行》《长恨歌》通俗易懂,“童子”“胡儿”都能吟,可见其在当代便已广泛流传。一千多年后的今天,这两首诗歌依然是珠玉璀璨,散发着永恒的魅力,究其因由,主要在于一个“情”字。“一篇《长恨》有风情!”白居易如是说。可见一首《长恨歌》倾注了诗人太多的情感。这部中国版的“人鬼情未了”不仅凝聚着诗人的理念,也层层积淀着历代读者的美好理想。也许,惟其绵绵“长恨”的亘古主题和对真情的向往与追求,才是真永远。1.了解白居易生平及其创作成就2.品味语言,鉴赏诗歌艺术手法3.把握长恨歌的主题学习目标:白居易简介•中文名:白居易(772.2.28-846)•别名:白乐天,香山居士,白傅,白文公,醉吟先生•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中国河南新郑市(今郑州新郑)•主业:致力于仕途•副业: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语言:平易通俗,“老妪能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白居易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醉吟先生,晚年长期居住在洛阳香山,故又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生于郑州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白居易出生时,李白已去世十年,杜甫也去世两年。时代需要大诗人,白居易适逢其时。他出身书香门第的中小官僚家庭,祖父和父亲都是诗人。自幼又绝顶聪明,加之家庭和社会给予他很大的激励和督促,他青少年时代读书特别刻苦。“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不遑寝息矣,以至于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相传白居易三岁时就开始念诗,五岁就写出许多首诗,至九岁时,已经能掌握诗的韵律,且善于对句了。十岁生日那天,亲朋好友都来祝贺。饭后,其舅父叫白居易到堂上对句:“曹子建七步成诗。”白居易稍一思索,便有了腹稿,但他故意默然不语。舅父以为他对不上来,取笑他道:“神童神童,今日如虫。”白居易笑着说:“我早已对上,只未说出而已。”众人大奇,催白居易快说,白居易便说道:“白居易一时无对。”舅父听了颇为高兴。11岁起因战乱颠沛流离五六年,使他对社会各方面都有所了解。这些经历,造就了白居易这位杰出的诗人。白居易16岁时,舅父带他到长安向当时年已花甲的名诗人顾况求教。白居易见到顾况说:“顾大人,我是来向您请教的。我写了一卷诗,请大人指教!”顾况一见是乡下来的,很不耐烦。当他看到诗卷上的名字是“白居易”时,更觉得可笑,说:“长安米贵,‘白居’不‘易’啊!你还是快回乡下去吧!”“我是在乡下居住,很快就要回去。只是听说您是很有学识的人,想请您过过目。要是您重任在身,来不及看,我可先读一首,请您听一听。”说罢,白居易翻出一首诗,读了起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当顾况听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他伸过手去,把诗卷接了过来,并收白居易为弟子。顾况对白居易说:“你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居’天下何难!”以44岁被贬江州司马为界,一生可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二十九岁时中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年),授盩至县尉,元和二年授翰林学士,三年任左拾遗,五年改任京兆府户曹参军,六年白居易母亲因患神经失常病死在长安,白居易按当时的规矩,回乡守孝三年,服孝结束后回到长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赞善大夫。十八年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与元稹、李绅等倡导新乐府运动。在仕途上一帆风顺,主要是“兼济天下”。作品以针砭时弊、反映民生疾苦的“讽喻诗”为主,如《新乐府》《秦中吟》,三十五岁写《长恨歌》。后期:元和十年(815年)六月,白居易44岁时,宰相武元衡和御史中丞裴度遭人暗杀,武元衡当场身死,裴度受了重伤。对如此大事,当时掌权的宦官集团和旧官僚集团居然保持镇静,不急于处理。白居易十分气愤,便上书力主严惩凶手,以肃法纪。可是那些掌权者弹劾他身为东宫官,却越职奏事,于是被贬为江州刺史。不久,王涯又弹劾他,说他母亲是看花的时候掉到井里淹死的,他写赏花的诗和关于井的诗,有伤孝道,这样的人不配治郡,于是他再被贬为江州司马。遭贬给白居易以沉重的打击,他说自己是“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早年的佛道思想滋长。三年后,由于好友崔群的帮助,他升任忠州刺史。元和十五年,唐宪宗暴死在长安,唐穆宗继位,穆宗爱惜他的才华,把他召回长安,先后授予他司门员外郎、主客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等职。但当时朝中很乱,大臣间争权夺利,明争暗斗;穆宗政治荒怠,不听劝谏。于是他极力请求外放,穆宗长庆二年,出任杭州刺史,杭州任满后任苏州刺史。文宗大和元年(827年),拜秘书监,第二年转任刑部侍郎,四年,定居洛阳。后历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世称白傅)等职。会昌二年(842年)七十岁辞官退休。这一时期比起前期来,他消极多了,思想从“兼济天下”转向“独善其身”,在洛阳以诗、酒、禅、琴及山水自娱,闲适、感伤的诗渐多,如《琵琶行》。晚年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但他毕竟是一个曾经为民请命、有所作为的诗人,此时的一些诗,仍然流露了他忧国忧民之心。他仍然勤于政事,做了不少好事。如他曾经疏浚李泌所凿的六井,解决人民的饮水问题;他在西湖上筑了一道长堤,蓄水灌田,这就是有名的“白堤”;会昌四年,出资开凿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舟。75岁病逝,葬于洛阳香山琵琶峰,李商隐为其撰写墓志铭。他去世后,唐宣宗李忱写诗悼念他说:“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作为一个大诗人,一个天才的诗人,白居易的创作才能是多方面的。他的诗歌不但在艺术形式上是多样的,在思想内容和艺术风格上也是多样的。白诗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通俗易懂,明白晓畅,但同时又经过千锤百炼,作了许多艺术加工。他的诗不仅在中国有巨大影响,在日本和朝鲜等国也有广泛影响,诗坛曾流传老妪亦解白诗的佳话。白居易最大的艺术成就是与元稹一起倡导了“新乐府运动”,就是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式的诗。他提出了一种写作准则——“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肯定诗歌的教育意义和政治作用),从文学理论上和创作上掀起了现实主义的高潮。其诗分为三类:1.讽喻诗⑴叙议结合,感情强烈;⑵情节生动,形象鲜明;⑶语言浅显平易,意随笔到,形成一种浅显质朴的语言风格。如《新乐府》《秦中吟》,深刻反映了时政弊端与民生疾苦。2.闲适诗和杂律诗这类诗写景抒情,自然流畅。如《赋得古原草送别》《钱塘湖春行》《西湖留别》《暮江吟》等都能以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生机盎然的境界,历来脍炙人口。但是从题材上,意象上并没有多少创新。3.感伤诗代表作是《琵琶行》《长恨歌》。从艺术上说,这两首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的最高成就,更是千古绝唱。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十月,当时诗人35岁,正在盩(zhōu)至县(今陕西周至)任县尉。白居易曾与好友王质夫、陈鸿在闲暇时日游览当地仙游寺,谈话之中,议论到五十年前发生的安史之乱中的唐明皇李隆基与杨玉环的情事,相互感叹不已。王质夫就举起酒杯对白居易说:“李杨之事历代少有,要不遇着有超世才华的人润色,就难以传世,乐天你诗歌造诣很深,又很重感情,你试以诗歌传写这个故事怎么样?”由于李、杨故事在社会上流传已久,白也深深为之感动,再加上朋友的鼓励,特别是白居易的恋爱生活也并不一帆风顺,对李、杨情事感触更深,白居易便写了这首《长恨歌》。诗成后,陈鸿又写了《长恨歌传》。《长恨歌》歌咏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爱情故事,虽然作者的立意不仅是因为受了李、杨情事的感动,有对后世告诫之意(“欲惩尤物”),但在读者心中却成了一首爱情的颂歌。杨玉环,(公元719-756年),名玉环,字太真,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人。李隆基(685-762),即历史上著名的唐玄宗(庙号为“玄宗”),亦称唐明皇。在位期间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史上的最为鼎盛的时期,史称“开元盛世”。但是唐明皇在位后期(天宝十四年)爆发安史之乱,使得唐朝国势逐渐走向衰落。杨玉环22岁,正值花样年华。李隆基56岁,算是个老男人了吧。天生丽质,性格婉顺,精通音律,擅歌舞,并善弹琵琶。好吧。。他是个皇上。。什么都有。。杨玉环与西施、王昭君、貂蝉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开创了“开元盛世”,也“因安史之乱”使唐朝走上下坡路。总之。。杨玉环配唐玄宗绰绰有余。。vs1.李隆基与杨玉环爱情故事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唐玄宗的宠妃武惠妃死了以后,后宫数千佳丽,没有一个中意。玄宗整天郁郁寡欢,感情的空缺使他感到十分孤独,精神萎靡。心腹宦官高力士洞察其心思,到处寻找后终于物色到玄宗第十八个儿子寿王李瑁的妻子杨玉环(蜀州司户杨玄瑛的女儿,随叔父杨玄琰入长安,及笄)通晓音律,能歌善舞,美貌超群,且貌似武惠妃。唐玄宗惊艳于她的美貌,但碍于她是自己的儿媳而不便明目张胆纳入宫中,于是想出个让杨玉环出家,脱离寿王,再以“杨太真”道号身份入宫的方法,留居宫中时刻相会,是时740年。到745年正式册封为贵妃,地位仅次于皇后,从此杨玉环“三千宠爱在一身”。杨氏家族也飞黄腾达,杨銛官鸿胪卿,杨镕官侍御史,大姐封韩国夫人,三姐封虢国夫人,八姐封秦国夫人,堂兄杨国忠位居宰相,身兼四十余职,总揽朝政,无恶不作。大唐天下成了杨家的乐园,造成了唐朝政治腐败的局面。玄宗为了两情欢爱,可以把国事先放在一边(“君王从此不早朝”),对杨贵妃的宠爱可谓无所不用其极。为了讨好杨贵妃,玄宗专为贵妃制造锦绣的工匠,竟达七百人,还在骊山的华清池专为她开辟了温泉浴场。贵妃生于四川,爱吃荔枝,为取悦贵妃,每年夏天玄宗不惜兴师动众派人从千里之外的四川涪州以驿马昼夜不停地传递,运到长安时色味不变。玄宗对贵妃之所以如此痴迷,贵妃姿色倾国固然是一个原因,但更主要的,恐怕还有志趣上的情投意合。玄宗是迷恋音乐的才子,他精通音律,造诣极高。而贵妃不但能歌善舞,而且对音乐的理解也有特殊的天赋,这显然是她成为唐玄宗晚年知音的重要因素。玄宗在温泉宫初次召见杨玉环时,曾奏起他的得意作品《霓裳羽衣曲》,杨玉环似乎有先天的感受,当即起舞,如仙女飘逸,极尽其美,唐玄宗大为高兴,自己还亲手操鼓,在一旁伴奏。李隆基早先励精图治,晚年逐渐松弛。但由于沉迷女色,不理朝政,纵容外戚专权,唐朝政治腐败,天宝后期,朝廷内部本已矛盾重重,李隆基对杨家的偏幸,更促进了矛盾的激化,终于酿成一场灭顶之灾——安史之乱。天宝十四载(755年),手握重兵的范阳节度使安禄山和部将史思明率领15万人马,打着讨伐杨氏、以清君侧的幌子,发动了叛乱——安史之乱。天宝十五载(756年)六月禄山攻入潼关,七月十二日唐玄宗惊恐万分,决定放弃长安,遂与杨国忠带着贵妃姐妹及一部分皇子皇孙和近侍、大臣悄悄打开北宫门,往西直奔蜀郡(今四川)而去。路上无人接洽,十分辛苦。第三天驻入马嵬驿(今陕西兴平)。保护皇帝的禁卫军无粮,陈玄礼对将士进行煽动:“今天下崩离,万乘震荡,岂不为杨国忠割剥甿庶、朝野怨尤,以至此耶?若不诛之以谢天下,何以塞四海之怨愤!”扈从禁军怨恨都发泄到杨国忠身上,请杀杨氏兄妹。因此发生兵变,杨国忠逃进西门内,士兵蜂拥而入,将其乱刀砍死。杨国忠死后士兵将馆驿围住,要求唐玄宗杀杨国忠的妹妹2.马嵬坡之变(“马嵬驿兵变”)杨贵妃,以防止日后报复。唐玄宗迫于情势危急,不得不赐给贵妃三尺白绫,让高力士将杨贵妃缢死于佛堂前的梨树之下,方才稳住军心。其时,贵妃年仅38岁。对于贵妃的死,唐玄宗伤心至极。此后,唐玄宗无论在逃跑途中,还是在成都一年多的时间里,终日郁郁寡欢,情意绵绵地思念着杨贵妃。长安光复后,玄宗回到京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