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教学目的:理解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思想;弄清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政策及历史经验,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本章体系:社会主义改造理论从新民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初步确立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关于新民主主义社会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理论和政策3.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重大意义本章重点:教学时间:3课时第一节(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是由毛泽东提出,并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逐步加以发展和完善的。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中,正式提出和使用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概念。(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的提出七大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已经形成。七届二中全会标志着新民主主义社会理论已经成熟。毛泽东着重分析了当时中国各种经济成分的状况和党所必须采取的正确政策,完整地提出了中国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方向和理论命题。(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新民主主义文化新民主主义经济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社会(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国营经济(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国、私合作)★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个体经济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下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制度国营经济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掌握国民经济命脉,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拥有重工业的80%左右,轻工业的40%左右;经营全国铁路,控制航运业的60%;掌握银行和绝大部分外贸●国营经济(1952年)●国营工业(1952年)国营合作社公私合营资本主义个体19.1%1.5%0.7%6.9%71.8%1952年各经济成分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整个国民经济中仍占很大的比重,占有明显的优势。国营经济占主导地位,但不占主体地位,这是新民主主义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政治上:实行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民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三种基本阶级力量(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工人阶级领导权和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但民族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占有很大比重。一届政协选举产生的国家政权机构中党外人士中央人民政府委员27/56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3/6政务院副总理2/4政务院政务委员11/21(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文化上: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1949--1952:人民大众同国民党反动派残余势力、封建地主阶级和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首要任务◇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中心任务两个阶段:(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主要矛盾:1953--1956: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结论: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只能用社会主义革命的方法去解决。这时才能考虑向社会主义过渡,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任务。(四)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由落后的社会形态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阶段。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封建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演变的历史进程毛泽东认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属于过渡性质的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因素(决定性)非社会主义因素社会主义社会(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1953年6月,毛泽东正式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其完整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宣传提纲形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完整准确的表述。△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把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下来。(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毛泽东两次修改《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宣传与学习提纲》周恩来在中央第二次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作“关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传达报告(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它是过渡时期社会矛盾运动的产物,是国际国内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中国的国营经济是在没收蒋、宋、孔、陈为首四大家庭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的基础形成的。到1949年底,接收的官僚资本主义企业达2852家,拥有工人75万多人。(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没收的官僚资本占全国工业资本2/3和工交运输业固定资产的80%。特别是,经过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公私经济比重变化迅速,国营、私营工业由倒三七开变为正三七开。建国初期,在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占34.7%,公私合营工业占2%,私营工业占63.3%。国民经济恢复以后,国营工业所占的比重超过60%。(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这就使国家掌握了经济命脉,确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领导地位,为领导整个国民经济的改组和恢复,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1.我国已经有了相对强大和迅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国营经济,奠定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基础;上海军管会没收国民党政府中央银行的命令南京军管会清查没收官僚资本及敌伪战犯财产的布告关于财经基本统一的决定陈云(1905~1995)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七届三中全会上作了《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和《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1950年5月,在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毛泽东等委员起立通过《土地改革法》(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2.党中央在领导恢复国民经济过程中,找到了对私人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改造的一些可行办法;(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3.党和政府在帮助和倡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中积累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土地改革到1953年春基本完成,废除了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土地改革完成后,党和政府及时地领导农民根据自愿互利的原则,开展了劳动互助和生产合作,初步积累了经验。(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3.党和政府在帮助和倡导农民开展互助合作运动中积累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经验;(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是促使我们党决心尽快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首先,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禁运、军事遏制和武力威胁。朝鲜战争爆发后,1950年6月,毛泽东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号召“全国和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打败美帝国主义的任何挑衅”(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是促使我们党决心尽快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首先,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进行封锁禁运、军事遏制和武力威胁。其次,苏联和其他人民民主国家给予新中国积极的支持和援助;1950年2月22日,中苏两国政府在莫斯科签订《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1957年11月,毛泽东在社会主义国家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宣言上签字国家建交时间国家建交时间苏联1949.10.02蒙古1949.10.16保加利亚1949.10.04东德1949.10.27罗马尼亚1949.10.05阿尔巴尼亚1949.11.23捷克斯洛伐克1949.10.06越南1950.01.18朝鲜1949.10.06印度1950.04.01匈牙利1949.10.06印度尼西亚1950.04.13波兰1949.10.07瑞典1950.05.08最早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的国家法国:1964.01.27;美国:1979.01.01(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客观依据4.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国际环境,是促使我们党决心尽快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重要因素。第三,从当时的发展态势看,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尚未摆脱二战后的经济困境,而社会主义国家则充满蓬勃生机和活力。(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工业化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的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一化三改、一体两翼(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一化—主体—奠定改造的物质基础三改—两翼—促使工业化得以腾飞党提出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不是出于抽象的社会主义信念,而是基于实现国家工业化任务的实际需要。工业化是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1954年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报告中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呢?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工业化是实现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现代化大生产的基础之上的。为了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为了巩固国防和进一步改善人民生活,就必须改变中国落后的状况,而改变这种经济落后状况的正确途径,就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实现国家工业化离不开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工业化为社会主义改造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基础;社会主义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前提条件;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共同推进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反映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辨证统一关系。(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和实质◆特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即把建设与改造并举。既不同于“先建设、后改造”的设想,又有别于“先改造、后建设”的选择,而是建设与改造同时并举的最佳选择。(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特征和实质◆实质:解决所有制问题。毛泽东多次指出:“总路线也可以说就是解决所有制的问题”,“总路线就是逐步改变生产关系。”第二节一、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一)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二)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马列主义关于改造小农经济的理论:通过合作化途径改造个体农业。合作社的发展也就等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列宁“当我们掌握了国家权力的时候,我们决不会考虑用暴力去剥夺小农,不论有无报偿,都是一样……我们对于小农的任务,首先是把他们的私人生产和私人占有变为合作化的生产和占有,但不是采用暴力,而是通过示范和为此提供社会帮助。”——恩格斯马列主义关于改造小农经济的理论:用示范和帮助的方法引导农民组织起来.毛泽东领导我们党创立了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和政策,把数亿农民的个体所有制改造成了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1952年,毛泽东在北京近郊德胜门外访问农民1、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原则和政策原则: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如以工抵工、不足部分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