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标准与教师专业发展北京教育学院李晶LJJKS@163.COM主要内容:一、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概述二、解读的基本思路与期望的效果三、具体内容分析(一)专业知识1.教育知识(下次结合科研展开)2.学科教学知识(二)专业能力1.教学实施能力2.教学研究能力(下次讲)一、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概述定位:为国家对幼儿园、小学和中学合格教师的专业基本要求,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规范,是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框架:由基本理念、基本内容与实施建议三大部分构成。基本理念:教师要以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基本内容:由维度、领域和基本要求组成,分别对幼儿园、小学、中学教师的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提出60余条具体要求。实施建议:分别对教育行政部门、教师教育机构和幼儿园、中小学及教师提出了相关要求。特点:一是突出师德要求,要求教师要履行职业道德规范,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二是强调学生主体地位,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关爱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三是强调实践能力,要求教师要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不断研究,改善教育教学工作,提升专业能力。四是体现时代特点,要求教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和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优化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文化修养,做终身学习的典范。二、解读的基本思路与期望的效果(一)结合教师实践,建议内容要点或操作要点教师专业发展标准按照什么样的结构设计,是个重要的问题。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按照教师素质的要素进行划分,一般分专业情意、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三方面,这种思路比较系统完整,内部逻辑性强,但静态性明显,结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不紧,容易与教师的教育实践脱节。另一种是按照教师教育实践的逻辑进行设计,一般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等环节,这种思路综合性、实践性强,与教师的实践紧密结合,容易与教师的工作对接,但对教师的素质的规定线索不容易看出来,对教师的自我发展和教师培训的设计有不利的地方。标准的文字一般比较简明概括,其内涵如何理解,包含什么具体内容,如何操作,都需要比较具体的解释和说明。提示教师根据所教学科思考学科知识、学生知识、学科教学知识等方面各自的特色。本讲座就标准的条文进行内容说明和操作要点说明,适当增加案例,以利于使用。(二)层次上,体现分阶段的原则终身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中最突出的特点。教师专业发展标准应该分阶段描述,体现不同阶段的不同要求,然后通过递进式培训、自主学习与实践等,帮助教师从低一级发展阶段提升到高一级发展阶段,这样标准就更具有指导性。本讲座把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分为“适应期”、“发展前期”、“发展后期”和“创造期”;重点建议“适应期向发展前期过渡”和“发展前期向发展后期过渡”两个阶段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阶段•准备期——学生•适应期——有心理准备的教学新手•发展前期——熟练的教师•发展后期——教学与研究能力均衡发展•创造期——教育专家型教师适应期—有充分心理准备的教学新手适应期是教师初步形成教学能力的时期。素质特点是:(1)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初步形成(2)素质发展还处于较低的层次,且发展不平衡。•发展期是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高最快,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大多数教师停留在发展期的时间比较长,过去的经验表明,左右80%的教师终身停留在这个成长阶段。为了研究方便,我们把发展期分为发展前期与后期。发展前期—能够出色完成教育教学任务的教师①教育教学工作熟练化和经验化。②素质全面化。处于这个成长阶段的教师存在着三方面急待提高的问题:①教育改革意识与能力不足。②知识面狭窄,用进废退。③科研能力较差。实践证明,有些教师尽管具有丰厚经验积累,最终只能停留在熟练教师的水平上,在成长过程中度过漫长的“高原区”。只有那些在工作中能够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自己的经验进行科学批判性思考,探求新思路、新方法,创造性开展工作的进取者,才能够真正带领广大教师改革和发展教育,成为真正的骨干教师。发展后期教学能力与教育科研能力协调发展的成熟教师。这个时期教师的素质特点是①知识深广化,②教育工作面向学生③成熟化。创造期—教育专家型教师(1)学识专深化。(2)目光的远大与看问题的前瞻性。三、具体内容分析(一)专业知识1.教育知识小学教师第五项:小学生发展知识(包括6条具体要求)19.了解关于小学生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20.了解不同年龄及有特殊需要的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掌握保护和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策略与方法。21.了解不同年龄小学生学习的特点,掌握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知识。22.了解幼小和小初衔接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掌握帮助小学生顺利过渡的方法。23.了解对小学生进行青春期和性健康教育的知识和方法。24.了解小学生安全防护的知识,掌握针对小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侵犯与伤害行为的预防与应对方法。中学教师第五项教育知识(包括6条具体要求)19.掌握中学教育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方法。20.掌握班集体建设与班级管理的策略与方法。21.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特点。22.了解中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及其教育方法。23.了解中学生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发展的过程与特点。24.了解中学生群体文化特点与行为方式。2.学科教学的知识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教师要求不同:适应期向发展前期过渡熟悉有关任教学科的一般教学过程,能够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器材、教学媒体、教学评价等进行选择和优化。发展前期向发展后期过渡在教学实践中形成“学科教学知识(PCK)”,能够基于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协助每一位学生学会学习。教学设计方面四条标准(一)正确理解教材(二)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三)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四)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一)正确理解教材结果指标:1.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2.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针对教师处理教学内容的不同水平提出•散点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堆栈式知识结构—知识、技能—匠型人才29•层级结构哲学思考跨学科主题学科视角、核心概念与方法统摄性较低的概念基本事实能够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划出概念图和思维导图。首先,让我们分析教材所涉及到的基本事实。按照教材编排的顺序:(1)观察物体的沉浮、同种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渗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影响沉浮的因素)(2)进一步探究物体沉浮与什么因素有关(渗透变量控制的思想,当物体的体积相同时,质量越大的物体越容易下沉,当物体的质量相同时,体积越小的越容易下沉。教师要清楚内容“(1)”和“(2)”是从密度的角度讨论物体的沉与浮,即比水的密度大的物体在水中下沉。)(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改变物体的形状,使物体排开水的体积不同,学生发现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与排开水的体积有关。)(4)做一艘小船(哪个装的货物多、用其他材料造船)让学生想办法改变物体的形状,使排开水的体积越大越好。另外又让学生试着换用其他材料造船,即体积,相同质量不同在水中的沉浮情况不同。教师要清楚内容“(3)”和“(4)”转向从阿基米德定律的角度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5)感受与测量物体所受的浮力,从水中的物体受力平衡的角度讨论浮力。(6)下沉的物体是否受到水的浮力,进一步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在水中下沉程度不同时(排开水的体积不同时)受到水的浮力的变化。教师要清楚内容“(5)”和“(6)”又转向从物体在水中受力平衡的角度解释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7)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在不同的液体中(如水和盐水,实际上是密度不同的液体)同一物体的沉浮情况不同,即在密度大的液体中物体更容易上浮。(8)探索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秘密最后,让学生综合利用上面学习到的关于物体沉浮的知识解决一个有趣味的实际问题。问题解决探究技能:测力计的使用探究技能:变量识别与控制①渗透物体的质量和体积是影响沉浮的因素(密度)②物体在水中的沉与浮,即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水的体积大小有关。(阿基米德定律)③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物体在水中受力平衡)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④物体在其他液体中受到的浮力⑤探索马铃薯在液体中沉浮的秘密能够整体把握学段教材,描述知识的“上、下位”联系。“整体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学科知识一般包括三种性质的内容•学科特有的规定性内容,成为“文法性知识”;•具有上、下位关系的内容•其他内容。不同学科三种性质的内容比例不同。其他的知识上、下位关系性知识“文法性知识”整个知识体系比较事实1兔子事实3猫事实4老虎概念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事实2马牛、羊、狮子、豹事实1兔子事实3猫事实4老虎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事实2马牛、羊、狮子、豹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动物器官的结构与其生活习性相适应……干旱的摩洛哥城区因纽特人的雪屋高纬度地区的加拿大房屋饺子与手抓饭尖顶房与平顶房不同与相同任何一个民族经过漫长的过程所沉积下来的生活习惯都代表着这个民族对待自然的态度、长期积累的生活经验和对生活的认识,都是合理的,世界各民族之间应该以欣赏的眼光看待彼此的生活习惯。种子萌发条件体验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初学不同物质在水中溶解巩固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放手50%杠杆平衡因素放手75%电磁铁磁力大小放手100%当实验结果受到多个因素影响时,使一个因素变化,看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他因素要一致。变化的因素与实验目的一致变量的识别与控制(二)实证地分析学生情况3.分析学生学习新知与原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关系。4.分析学生的认知特点(不同年龄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特点)。皮亚杰(J.Piaget)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与“顺应”。(1)同化同化是指把外部环境中的有关信息吸收进来并结合到儿童已有的认知结构(也称“图式”)中,即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就像消化系统就营养物吸收一样。(2)顺应顺应是指外部环境发生变化,而原有认知结构无法同化新环境提供的信息时所引起的儿童认知结构发生重组与改造的过程,即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同化•教学目标清晰、科学、丰富、完整•教学策略联系顺应•教学目标认知结构变化•教学策略设置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建构主义对学生认识过程的描述(三)清晰地确定与表述课时目标5.教学目标符合课标要求;6.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表述具体,具有可观察或可检测性;过程与方法目标与知识内容有机结合,表述有可操作性;三维目标表现为一个过程的多个方面,有机整合。一般的教学目标表述需要符合以下要求:第一,目标的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第二,目标设计与编写要用可测可察的外显行为来界定,行为动词必须是可测量、可评价、具体而鲜明的。第三,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习类型,不同的学习类型通过不同的能力动词来陈述;如:区分、识别、生成、采用等。第四,目标设计与编写要全面考虑教学效果,除了顾及认知领域目标,还要同时顾及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领域的目标。第五,教学目标要指向全体学生,是所有学生所要达到的一般要求。例如:学生(主体)能够运用地图和资料(条件),准确(标准)说出(行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四)以学生为主体设计教学活动7.活动的设计为教学目标服务,教学流程安排体现了知识逻辑8.活动的设计学生认知规律。9.活动的组织有清晰的指令,问题明确,过程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能有效渗透,不同学生各有收获。10.能够抓住课堂生成的问题进行拓展,对课堂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应对的办法11.有意识对活动的效果观测和调整。我们看两个教学案例。例子1: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1.生活中的杠杆2.撬石头3.自主探究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1.翘翘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