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学・课件分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训诂学何亮绪论2“汉学”、“中学”所指仅仅代表中国学术,是一种知识形态。“国学”,就是指本国的传统学术。它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形态,同时还是一种价值形态,它是中国文化精神的一个载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宋)张载~2~关于“汉学”、“国学”3十九二十世纪之交的知识分子群体,强烈的民族救亡意识。夫国学者,国家所以成立之源泉也。吾闻处竞争之世,徒恃国学固不足以立国矣。而吾未闻国学不兴而能自立者也。吾闻有国亡而国学不亡者矣,而吾未闻国学先亡而国仍立者。——章太炎“全盘西化”论者关注的是民族政权的存亡,“国学立本”论者更看重的是民族文化传统的存亡。~3~4国学的基本分类5小学:开启中国文化之门的管钥;经学:中国人的道德精神与理想追求;史学:中国人的价值判断与道德坚持;诸子:中国人的思想与生存智慧;文学:中国人的人生情怀与咏叹。小学6小学属于“语言文字学”。因为是古代小学生的东西,所以叫“小学”。《汉书·艺文志》: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之下,至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7小学是一条通向古典的路径,是打开中国古代文化之门的管钥。小学主要包括文字、音韵、训诂三块。文字之学有三,其一体制,谓点画有衡纵曲直之殊(《说文》之类);其二训诂,谓称谓有古今雅俗之异(《尔雅》《方言》之类);其三音韵,谓呼吸有清浊高下之不同(沈约《四声谱》及西域反切之学)。——王应麟《玉海》8主要参考书目:齐佩瑢1940《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1984/2004年版陆宗达1980《训诂简论》,重排本,北京出版社2000年洪诚1984《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张永言1985《训诂学简论》,华中工学院出版社郭在贻1986《训诂学》,中华书局2005年版郭芹纳1994《训诂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周大璞主编1987《训诂学初稿》增订版,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许威汉1987《训诂学导论》,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王宁1996《训诂学原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9第一节训诂什么是训诂?“训诂”的释义存在分歧。“训”与“诂”是并列关系还是述宾关系?《说文》言部:“训,说教也。从言,川声。”段玉裁注:“说教者,说释而教之,必顺其理。引申之凡顺皆曰训。”《说文》言部:“诂,训故言也。从言,古声。”段玉裁注:“故言者,旧言也。十口所识前言也。训者,说教也。训故言者,说释故言以教人,是之谓诂。训故者,顺释故言也。”按:“古”并非“十口所识”,段氏此说不确。按照《说文》的解释,“训诂”是并列关系。根据段玉裁的注,“训诂”是述宾关系。训就是解释疏通,诂(故)就是古代的语言。训诂就是解释疏通古代的语言。“训”、“诂”连用,最早见于《毛诗诂训传》唐·孔颖达说:“诂者,古也。古今异言,通之使人知也。训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他认为:(一)“诂”是解释“异言”的。所谓“异言”,就是同一事物因时代不同或地域不同而有不同的称呼。因时代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古语。古语用当时的今语去解释;因地域不同而产生的异言,也就是方言。方言,用当时的标准语(雅言)去解释,这就是“诂”。10(二)《说文·言部》:“训,说教也。”说释而教之“训”是道形貌的。所谓道形貌,就是对文献语言的具体的含义,进行形象的描绘、说明。黄侃说,“诂”就是“故”,“本来”的意思,“训”就是“顺”,“引申”的意思。综上,训诂的本义是“解释古语”(动词)或“古语的解释”(名词)11训诂是一门专门性的工作,它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代文献语言。训诂工作是用今语解释古语,也解释方言中之古语。如《尔稚·释诂》“乔、嵩、崇,高也。”《方言》第一:“‘党、晓、哲,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12“训”、“诂”析言有别,而散言无别。“训”、“诂”可以互相代替,可以单言,也可以连言“训诂”或“诂(故)训”。汉代以后,“训诂”逐渐合为一个复音词,纯然为“解释”的意思。从训诂学史的角度,训诂活动主要是解释解读古书;或曰对古书的解释。1314第二节训诂学一、训诂学的学科性质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文字、音韵、训诂)三个部门之一。训诂学就是以语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训诂学研究的重点是古代汉语的语义,但不仅于此,它还包括句意、章旨、名物、制度、史实及语言的表达功能等内容。15(一)古代在历史上,中国传统的语言文字学(“小学”)是作为经学的附庸而存在的。训诂是为了解经,只研究先秦两汉的所谓经传。一般偏重研究古代的词义,特别是以研究汉魏以前古书中的词义为主。也综合分析古书中的语法、修辞等语文现象。16(二)现代新训诂学则把语言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看作有同等的价值,既研究古义也研究新起意义。王力“等到训诂脱离了经学而归入史的领域之后,新训诂学才算成立。”1文献语言学历来的训诂学都是以古文献的语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2汉语历史词汇学、汉语历史语义学1718训诂学的作用或意义正确解释词义训诂学以解释古代的语义作为核心任务。19一、指导古文阅读与教学在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有些人常以“不求甚解”的办法略过,这必然影响对文章的深入、准确的理解。为了有根据地解释这些疑难问题,我们很有必要懂得一些训诂常识。比如:1、苛政猛于虎也。(柳宗元《捕蛇者说》)中学语文课本注:“苛酷的统治比老虎还要凶啊!”《文言散文的普通话翻译》译作:“孔子说过:‘残酷的统治比老虎还厉害。’”其实此句中的“政”并不是指“统治”,而是“征”的假假字,指赋税。王引之《经义述闻》;“政读曰征,谓赋税及徭役也。诛求无已则曰苛政。”《荀子·富国篇》杨倞注云:“苛,暴也;征亦税也。”张涤华《读新版〈辞海〉偶识》“古字政与征同”,也指出了“征”指“烦重的赋税和徭役”。又如: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国语·越语上》)20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左传·庄公十年》)中学语文课本注:“情,实情。”《阅读与欣赏》(古典文学部分·一)云:“‘情’字当‘真实’的‘实’字讲。意思是说,一切大大小小的案件,我虽然不能每一件都了解得很仔细,但是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尽量评判得公正合理,不使人受到冤屈。”可是,对案情既不能明察,又何从谈起“根据实际情况”处理呢?这样的训释,不禁给人留下了疑点。其实,“情”是“诚”的通假字,因音近(迭韵)关系(同后庚韵)而通假,是“至诚”(诚心诚意),即“不徇私情”的意思,与下文“忠之属也”相照应。3、《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1)兔走足缩之貌;(2)跳跃貌(余冠英);(3)扑腾,乱动的样子;貌蓬松的样子(朱东润)。根据《尔雅》郝懿行的义疏,“扑朔”与“扑樕、扶疏、朴簌”同一语源。树木丛生的样子叫“扑樕”,枝叶丛生的样子叫“扶疏”,鸟兽的羽毛丛生的样子叫“扑簌、扑朔”。显然,郝的解释是较妥当的。2122二、指导古籍整理整理古籍一般说来不外乎对古籍进行标点、校勘、注释和翻译,而这些工作都离不开训诂知识。1.训诂与标点正确地理解古书文意,是对古书进行断句和标点的前提,而要正确理解古书文意,必须通训诂。断句、注释、翻译离不开训诂*《三国志·魏书·华佗传》:“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中华书局标点本由于不明“去”有藏之义,“去”jǔ是“弆”jǔ的古字,误断为:复与两钱散,成得药去,五六岁,……23校勘离不开训诂白居易《琵琶行》“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难。”有的本子“难”做“滩”。段玉裁指出:“‘泉流水下滩’不成语,且何以与上句属对?昔年曾谓当作‘泉流水下难’,故下文接以‘冰泉冷涩’。‘难’与‘滑’对,难者,滑之反也。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形容涩滑二境,可谓工绝。”24252、训诂与注释目前有些古籍的注释看来无甚大错,但它并没能给一般读者具体解决多少问题,这是一种忽略训诂的表现。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文心雕龙·情采》)黄叔琳注为:“《左传》华元答城者讴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役人又歌曰:纵有其皮,丹漆若何?”(《文心雕龙校注》第217页)这条注释仅指明了刘勰此语的出此,选摘《左传》原文。这种以经解经的注书方法有其形成的历史原因,对古籍的研究考证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对今天的广大读者来说,效果不一定好。范文澜注为:“《左传》宣公二年‘宋城,华元为植巡功。城者讴曰,……华元使骖乘者谓之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耶?役人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文心雕龙注》第540贝)这和黄注不同的是:摘引了刘勰语句有关的所有原文。要了解刘勰语句真意,还得再去翻其他注本。26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注为:“犀兕虽然有皮,但要凭借丹漆才能有色彩。资,等于说凭借。《左传·宣公二年》‘牛则有皮,犀兕尚多。……从(纵)其有皮,丹漆若何?”(第1078页)这比以经解经的注释前进了一步,照顾到初学者和学术探讨者两方面的需要。不过注者还投有说清犀兕之皮和丹漆在古代的用处和相互关系,读者也就无法理解刘勰为何用此语比喻文章内容和形式关系,只得再去查《左传》原文的译注。其中华元与筑城者对话的释注:“‘犀’和‘兕’的皮皆可制甲。……‘牛的皮可以造甲,犀牛、兕牛也还有不少,就是丢弃了甲又有什么要紧呢!’这是华元勉强解嘲的话。……‘丹’,红色;‘漆’,漆树的胶液,此处指黑色:都是涂在甲上的染料。此言‘纵然牛皮很多,可是丹和漆却不够用,你看怎么办呢?’这是筑城的人民反问华元的话。”(北京大学《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第172页)到了这时候,读者明白了刘勰语句的原意:甲用坚韧的牛皮制成,涂上丹漆,才能色彩斑斓而威武,正如内容充实的文章,一定要用华美的形式来表现。27这种通俗明白的注释,对帮助广大读者明了古代的典章制度、器物名称,理解古籍的内容涵义,效果较好。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在《情采》篇中对刘勰此语也作了注释:“意谓犀兕皮韧,可以制甲,但须涂上丹漆,才有色彩之美。”这种注释,显得准确、精练、易懂,并引导读者深入探索文章的具体内容。我们知道,牛皮涂上丹漆,不仅使甲具有色彩之美,并能使甲更加坚韧,不怕刀砍箭穿而且色彩斑斓,穿戴起来,威武雄壮,在战场上又能起到威慑敌人的精神作用。刘勰的话,形象地说明内容要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出来,完美的形式不仅能正确地表现内容,而且还有强化内容的积极作用。当然,如果郭注能在上述注文基础上对犀牛之皮、丹、漆和甲这些古代器物稍加解释,并摘引《左传》的有关原文,以资参照,那么文字虽长了些,却更能满足专业研讨和一般学习诸方面的需要了。*乐府诗《行行重行行》:“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有的书将“顾反”分开注释为“顾,念,想。反,返。”这是错误的。“顾”古有还、返之义,“顾反”是同义复词,归返、回来之意。“顾反”作归还、回来讲,屡见于先秦两汉的古籍。2829三、指导字典辞书的编纂训诂学对辞书编纂的作用首先是释义的准确,辞书的科学性主要通过准确的释义来体现。如果某些词语没有适当的古注作参考,那我们在辞书中替它作解释时更要小心,最好先进行一番考证,弄宿它的真实含义后再作注,切忌望文生训或想当然,否则会很容易犯错误。例如“韦编三绝”是一个大家熟知的成语,典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史记》三家注对“韦编”都没有明确解说,大概在他们看来这是常词常义,用不着解释。但对今天的读者来说,则是需要注解的。《辞源》云:“韦编,古时无纸,以竹简写书,用皮绳编缀,故曰韦编。”《辞海》也说:“韦,熟牛皮。古代用竹简书写,用熟牛皮把竹简编连起来叫韦编。”都以《孔子世家》为例。这种解释是从“韦”字的常用义推测出来的,即所谓望文生训,并没有确凿的根据。30因为从古书记载看,古代的简书很少有用皮韦编连

1 / 15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