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本章内容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第四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第一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一、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党的根本宗旨: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坚持党的宗旨的原因:第一,一切为了人民是唯物史观的根本观点。第二,一切为了人民是党的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第三,一切为了人民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二、坚持共同富裕的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目标。第一,共同富裕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价值诉求。第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第三,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三、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的统一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与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内在统一的,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正是共产主义所实际内含的最高目的和终极价值。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是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的。经济社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没有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也就失去了基础和保障。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离开了人的全面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就失去了目标和动力。第二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依靠力量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三、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支持和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始终是推动我国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力量。(一)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能够把工人阶级组织起来,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斗争的,只有自己的先锋队——共产党。工人阶级需要党,党也离不开工人阶级。1、工人阶级的地位(1)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现代化车间里的工人(2)工人阶级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先进的阶级(3)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时间数量0解放初二十世纪末800万2亿多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4)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但其本质特点始终未变工人素质提高依法保障工人权益2、新时期必须确保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工人阶级的榜样必须加强工人阶级队伍的自身建设各级工会组织要突出维护劳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卫生等经济权益,重点解决农民工、下岗和特困职工遇到的生产生活问题。2.农民阶级是基本依靠力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广大农民是工人阶级的天然盟友和可靠同盟军(1)农民的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国人口的80%农业人口所占比例示意图随着国家工业化的发展,农民的状况也有了很大变化,但农村人口仍占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富于创新精神的当代农民改革开放以来农民表现了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2)新时期必须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从国家发展大局出发,必须重视解决农民问题“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引导和教育农民,激发其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工人阶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已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真正劳动者3.知识分子是中国工人阶级的一部分(1)知识分子的地位新一代的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先进生产力的开拓者知识分子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要探索者,并将继续承担更大的历史责任“在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我们越加深刻地认识到,同历史上任何时期相比较,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对自己的知识分子提出如此广泛、如此迫切的要求”。(2)贯彻党的政策,充分发挥知识分子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氛围要“把尽快地培养一批具有世界第一流水平的科学技术专家,作为我们科学、教育战线的重要任务。”要造就一支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改善知识分子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提供有利于其施展聪明才智的良好环境1、新的社会阶层的构成: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二、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新的社会阶层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首先,经济领域的制度创新是新的社会阶层产生的重要条件。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变化,使社会的劳动分工日益精细,为新的阶层的出现提供了从业条件。再次,产业结构的变化,促成了就业结构、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3、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新的社会阶层是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社会转型、体制转换、观念转变的过程中出现的。他们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指引下,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为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其他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新的社会阶层在我国已经成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有生力量。(1)劳动、知识、人才、创造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劳动居于核心和基础的地位。(2)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是时代发展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3)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目的在于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使党获得取之不尽的力量源泉。(4)认真贯彻执行“四个尊重”的方针,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4、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三、巩固和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充分发挥各民族的积极性、创造性。1、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保证3、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的内容坚持民族平等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共同繁荣第三节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一、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内容和基本任务实质:就是要在一个共同的目标之下,实现全国各民族、各党派、各阶层、各方面人民最广泛的团结,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争取人心、凝聚力量,为实现党和国家的宏伟目标而团结奋斗。根本任务两个联盟的范围大陆范围外,以爱国和拥护祖国统一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台湾同胞、港澳同胞和国外侨胞的联盟大陆范围内,以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政治基础的、团结全体劳动者和爱国者的联盟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和内容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核心即二、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第一,必须牢牢掌握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并大力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第二,必须牢固树立统一战线为党的基本路线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思想第三,必须在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旗帜下,实现最广泛的团结第四,必须继续发展爱国统一战线两个范围的联盟第五,必须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认真贯彻执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政策1、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正确处理民族问题社会主义时期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维护祖国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1)、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政治前提和基础。所谓民族平等是指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等方面一律平等,还包括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语言文化和宗教信仰等。(2)、民族团结是维护国家统一、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根本保证。(3)、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2、全面贯彻党的宗教政策,正确处理宗教问题宗教信仰自由是指每个公民既有信仰宗教、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我国实行政教分离的原则,任何宗教都没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都不能干预国家行政、司法和教育等国家职能的实施。第四节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保卫祖国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1、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坚强柱石;2、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捍卫社会主义祖国的钢铁长城;3、中国人民解放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二、建立巩固国防和强大军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1、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要求加强人民军队建设。第一,革命化始终是第一位的,决定着军队现代化的性质和方向,同时为实现物品军现代化提供强大精神动力。第二,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第三,正规化是现代化和革命化的必然要求。2、贯彻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实施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从根本上讲,是由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所决定的。实施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是保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3、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第一,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是解决包括国防建设在内的当代中国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第二,实现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射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第三,积极探索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发展路子。三、全面加强军队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革命化是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现代化是军队建设的中心任务正规化是军队建设的重要基础四、积极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建设1、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军事前沿、技术前沿加紧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2、紧紧围绕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3.坚持以创新发展军事理论为先导4.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5.深入推进军队组织形态现代化6.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军事力量体系五、坚持走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军民融合,源于党的“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思想,它强调国防和军队建设,能利用民用资源的就不自己铺摊子,能纳入国家经济科技发展体系的就不另起炉灶,能依托社会保障资源办的事都要实行社会化保障,目的就是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上把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机融入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之中,做到一笔投资、双重效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