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研究王积超内容摘要:西部民族地区①企业发展循环经济②受到企业所处区域民族文化、内外部约束激励机制、区域生态功能定位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研究拟以西部民族地区271家上市企业为样本,探讨该地区企业利用上述因素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循环经济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始于对生态经济学的探讨,其中与本研究相关且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是约翰·古伯、罗伯特·科斯坦萨、加里W·巴雷特、艾莫·法里纳、诺尼特·雅普、格雷森、詹姆斯等学者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重要性及中国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研究,他们认为生态系统“修复”和自然资源“替代”的成本要大大高于发展循环经济所需要的成本,发展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特别是中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需要。③这些研究引起了中国西部研究专家的关注,他们沿着前述研究思路开始对中国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实践进行了探讨和思辨,如吴旺延、赵峰、刘亚峰、石虎等学者认为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退化、环境污染加剧、部分矿产资源面临枯竭、珍贵的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资源遭到破坏,需要企业转变发展模式,发展循环经济,以保护生态环境④;云虹、李彦玮、霍海燕等学者,认为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尚存在有效制度供给不足、制度变迁不均衡、制度效率低、制度执行能①本文中的西部民族地区根据《国务院关于实施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中所规定的西部大开发的政策适用范围而来,主要指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陕西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②根据2008年8月29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是指企业在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和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前提下,以资源高效利用、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来开展生产经营活动的经济发展模式。③参见CostanzaR.,1991.EcologicalEconomics:TheScienceandManagementofSustainability.NewYork:ColumbiaUniversityPress;GaryW.BarrettandAlmoFarina,IntegratingEcologyandEconomics.BioScience,April2000;NonitaT.Yap.,TowardsaCircularEconomyProgressandChallenges.GreenerManagementInternational.22-Jun-2005;Greyson,James.Aneconomicinstrumentforzerowaste,economicgrowthandsustainability.JournalofCleanerProduction,Jul.2007.④参见吴旺延:《西部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问题及对策》,《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第6期;赵峰:《论水土保持与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西部论坛》2004年第2期;刘亚峰、石虎:《借鉴德国经验推进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甘肃科技》2006年第11期。力弱、技术水平低、市场机制不健全等问题①;袁久和、刘军、陈兴鹏、王军生、凤亚红、李文琴、揭筱文等学者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展开了研究②,提出了基于不同环境类型和气候类型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模式和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等;姜冬梅、斯琴等学者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约束和激励机制制度体系进行了研究③;陈祖海则研究了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产业领域,提出应优先发展生态修复、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园、绿色服务业、矿产开发与生态修复等产业④;李桂华、曾梅芳、杨永生、李艳、赵兴兰、朱东国、阎友兵、冯建平等学者对西部民族地区的资源类企业、酒业企业、氯碱企业、服务业企业、旅游业企业、钢铁企业等具体行业的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思路、措施等展开了研究,等等。上述研究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具有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对相关课题的后续研究具有理论参考价值,也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但是,这些研究尚有如下三个方面的缺憾:(1)上述研究诸多强调了技术、管理、制度等因素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性和影响,忽略了民族文化在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中的积极作用。(2)对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约束激励机制展开研究时,过分强调企业外部政策环境的重要性,忽略了对企业内部约束激励机制的研究,从而也就未能从内外部约束激励机制相结合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推进该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3)关于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态产业链、发展模式、科技创新和内部管理等方面,而没有将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与所处区域的生态功能定位和优势特色产业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本文拟以前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针对上述三个方面的缺憾,就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如何利用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将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内外部约束激励机制结合起来、结合企业所处区域生态功能定位和①参见云虹:《西部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障碍及创新》,《财会研究》2007年第7期;李彦玮、霍海燕:《制约我国西部资源富集地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因素分析——以包钢稀土高科为例》,《北方经济》2007年第5期。②参见袁久和:《民族地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研究》,《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第6期;刘军、陈兴鹏:《基于循环经济的中国西北民族聚集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西北民族研究》2006年第4期;王军生:《循环经济技术创新与技术创新体系构建—以我国西部某城市为例》,《经济管理》2008年第16期;凤亚红、李文琴:《基于循环经济的西部能源企业发展模式研究》,《管理学报》2008年第9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循环经济课题组:《内蒙古:走西部特色循环经济之路》,《中国科技投资》2006年第8期;揭筱纹:《基于循环经济的西部中小企业集群成长模式》,《软科学》2006年第1期。③参见姜冬梅、斯琴:《对西部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科学管理研究》2007年第6期。④参见陈祖海:《西部循环经济战略:产业生态化重组与政策选择》,《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7期。优势特色产业等三个方面,来探讨该区域企业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以求对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有所助益。一、利用民族文化的积极因素促进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民族文化是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影响因子。本研究涉及的271家上市企业中,有148家置身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占54.61%,有123家处于多民族杂居区,占45.39%。其中一些企业通过利用民族文化,提升了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能力。如,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展循环经济的过程中重视民族文化在企业生产、管理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使企业在西部民族地区发现和获得优质矿产资源的能力大大增强。①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利用民族文化发展循环经济,既可以将民族文化中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积极因素融入到企业文化中,也可以利用民族文化开发绿色产品。企业应根据自身的产业发展实际,决定采取何种形式利用民族文化发展循环经济。(一)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民族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中,开展绿色管理和市场营销西部民族文化中有大量的保护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习惯、习俗、惯例,这些文化因子已经深植于民族员工和民族地区消费者群体中。将这些文化因子融入到绿色企业文化中,有利于企业内部相应民族员工遵守和认同企业文化,提高绿色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如,景谷林业周边的傣族和彝族有将大树当作“神树”,把山地当作“龙山”的民族文化传统,企业可以将傣族、彝族的这种传统文化融入到企业文化中,这样林业资源的强制管护就容易得到傣族和彝族的员工和周边群众的认可。②西藏旅游可以结合藏民的山神崇拜和神山崇拜,不能随意砍伐和干扰山林的文化传统,发展绿色企业文化,降低景区林业资源管护的费用。新疆库尔勒香梨股份有限公司、冠农果茸股份有限公司可以将维吾尔族喜植树、禁砍伐以及蒙古族禁止破坏草场和植被的文化传统融入到企业文①参见衡昆:《西部矿业研究报告:中国西部有色金属矿业领跑者》,新浪网财经频道,2007-7-12。②参见中华环保世纪行执委会编:《世纪话题——中国环境资源状况纪实》,第555页,北京:蓝天出版社,1997。化中,引导维吾尔族和蒙古族员工开展植树、护草的工作,等等。西部民族地区的271家企业中,有66家企业已经基于民族文化建立了绿色企业文化,占整个企业总数的24.35%。企业要善于利用民族传统习惯、语言文字,推广绿色产品,孕育绿色市场。西部民族地区企业大部分处于民族聚居区或多民族杂居区,这些地区的部分民族至今对汉语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较弱,因此可以在研究相关民族传统习俗的基础上,运用不同民族语言,通过各民族群众易于接受和喜好的方式,来加强对各民族群众的宣传、教育,使他们树立起与环境相协调的价值观和伦理观,自觉、自愿地选择有利于环境的生活方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培育企业的绿色产品消费市场,在企业和社会之间形成一个和谐、文明的社会网络体系。①如,诺迪康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以藏文化和绿色文化为基础,利用藏语在当地各层级电视、报纸、路牌等宣传阵地上宣传生长于雪域高原上的药物原材料和传统藏药的奇特疗效,使公司产品深得藏区人民的青睐,在藏区腹地为企业培育了绿色消费市场。(二)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绿色产品,发展循环经济西部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源,开发绿色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民族工艺品、民族歌舞以及绿色食品、农林、医药等特色产品。截至2008年6月,本研究的271家上市企业中,有63家企业开发了民族文化产品,主要分布在农、林、牧、旅游、酒店、酿酒、食品、医药等行业的企业中,其中在50家农、林、牧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并且有民族文化产品的至少有18家企业,占同类型企业的36%;在24家旅游、酒店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并且有民族文化产品的至少有11家企业,占同类型企业的45.8%;在41家酿酒、食品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并且有民族文化产品的至少有17家企业,占同类型企业的41.5%;在36家医药企业中,发展循环经济并且有民族文化产品的至少有18家企业,占同类型企业的50%。②从西部民族地区企业的经营实践来看,以民族文化作为产品形式发展循环①参见王文臣、王晓林:《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社会机制建构探略》,《经济论坛》2004年第5期。②农、林、渔、牧企业的民族文化产品有多种形式,有的企业只有一种形式的民族文化产品,而有的企业则涵盖多种形式甚至全部形式的民族文化产品,而生产每一种形式的文化产品的企业的数量是确定的,本文取其中最多的一个数字,因此文中说“至少”,因为还存在互不包含的情况。经济的企业盈利能力总体上偏弱,盈利水平①为高和中的企业只有36.4%,63.6%的企业盈利水平较低甚至亏损,具体情况见下表。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民族文化产品的绿色保护和开发仍然处于低水平、低投入、简单加工的初级阶段,市场进入门槛低导致无序竞争,及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等。西部民族文化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盈利水平统计表②类型(右)工艺品餐饮文化遗产服饰歌舞习俗民居医药盈利水平(下)高数量2550122比例③15.4%18.5%31.3%0%12.5%18.2%6.7%中数量4725216比例30.8%25.9%12.5%62.5%25.0%9.1%20.0%低数量723935822比例53.8%63.9%56.3%37.5%62.5%72.7%73.3%当前,西部民族地区企业急需改变这种不利局面,在循环经济地发展中,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生产出更多、更好的符合市场需要,满足群众需要的绿色文化产品。一方面,需要进行高端创意,开发不同层级的绿色民族文化产品,使其具有时代气息和现代韵味,既满足学者型消费者追求原生态的需要,又满足一般大众消费者的生产生活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