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林之围》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柏林之围普法战争教学目标1梳理情节,理清本文的线索。2.把握文中主要人物,体会人物性格。作者简介•都德(1840-1897),法国作家。1857年开始文学创作,26岁时发表短篇小说集《磨坊文札》。两年后,出版了他的第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小东西》,这部小说是都德的代表作,集中表现了他不带恶意的讽刺和含蓄的感伤,也就是所谓的“含泪的微笑”。都德因而有了“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他一生共写了13部长篇小说、1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写作背景这篇小说描写了普法战争中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的普通故事。普法战争是1870年7月发生的当时,法兰西第二帝国皇帝路易·波拿巴(即拿破仑三世)为了扼杀国内日益增长的革命运动,巩固波拿巴皇室的统治,破坏并阻止普鲁士王国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以扩大法国在欧洲大陆的势力,于1870年7月向普鲁士宣战,挑起了欧洲近代史上著名的普法战争。但事与愿违,战争一开始,法军就连连失利,特别是1870年9月在法国东部的色当所进行的一次决战,法军更是溃不成军,路易·波拿巴也被普军俘虏,成了阶下囚,86000法军官兵全部投降。历史上有名的野心家、普鲁士首相俾斯麦在打败法国,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之后,进而率兵进攻法国,长驱直入,一举攻到巴黎城下,将巴黎团团包围……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借助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自读课文,回答下面的问题:1.本文的线索是什么?2.小说一共出现了几个人物?说说你对这些人的第一印象。3.小说中实际是巴黎被围住了,可小说的题目却叫《柏林之围》,你感觉恰当吗?分析文章的叙事线索•1.明线:“柏林之围”•儒弗上校的孙女和“我”,为了照顾儒弗上校的病情,虚构了“柏林之围”。2.暗线:巴黎之围普鲁士军队迫使法军投降,并围攻巴黎,构成了文章的另一条线索:巴黎之围。3.两条线索的关系两条线索互相交织,同时进行,到最后儒弗上校站在阳台上,发现列队而来的普鲁士军人时,两条线索重合,并嘎然而止。第二课时•1.分析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精神。•2.标题的含义和作用。分析人物形象人物性格•儒弗上校•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能表现“儒弗上校”性格特点的语句,并用自己的话总结出儒弗上校的性格特点(注意儒弗上校的语言、动作、心理、环境描写)并和学生讨论:儒弗上校是一个爱国主义者,还是一个军国主义侵略者?例如:(1)他在这张宣告失利的战报下方,一读到拿破仑的名字,就像遭到雷击似的倒在地下。(2)他竟有了精神对我微笑,还结结巴巴说了两遍:“打……胜……了!”(3)在他房间里,周围摆设着一大堆破旧的拿破仑帝国时期的遗物,有效地维持着他的种种幻想。•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儒弗上校的孙女•例如:•(1)那个年轻的女孩正站在门边等着我,她面色苍白,呜咽地哭着。•(2)“好吧,由我来对他撒谎!”这勇敢的姑娘自告奋勇对我说,她揩干眼泪,装出喜气洋洋的样子,走进祖父的房间。•(3)是啊!大夫……这是好消息,围攻柏林已经开始了!•……•善良、勇敢、坚强•积累——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注意标题的字面义(表面义)和深层含义。•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1.设置了悬念。•2.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3.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4.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了解人物矛盾冲突。•5.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①形成巨大反差,增加悲剧色彩•小说用重病垂危的一个老军人想像法军围困柏林的故事,描写普鲁士军队围困巴黎的现实,表现巴黎被围和沦陷的悲剧色彩,反映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感情。②造成悬念,增强小说的艺术性•题目发人深思,从反面揭示了小说的爱国主义主题。艺术特色1、情节安排巧妙。通过一个病中的老军人故事,将巴黎被普鲁士围困攻陷的苦难现实与主人公想象中的法军攻克柏林的胜利对照起来,既深刻表现了人物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又使小说具有一种动人的悲剧色彩。2、富有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写。作者十分擅长对人物进行符合性格特征的心理描写,用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这篇小说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手法,以韦医生叙述儒夫老人的故事,通过“我”的眼见耳闻,写出了主人公儒夫上校的心理活动。3、富于感情色彩的景物描写。作业描写一个人的语言、动作,从中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求:1、描写同桌。•2、200字左右。

1 / 2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