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预习:蔡孑民是谁?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蔡元培生于1868年1月11日,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浙江绍兴山阴县人。幼年,严格的封建正统教育,中进士,点翰林。26岁,跻身封建知识分子最高层。翰林院编修,储备的宰相。戊戌变法后,对清政府彻底失望,辞官赴日参加反清革命。蔡元培1904年,创建光复会,后加入同盟会。1907年,40岁,赴德留学。后数度赴德、法留学考察,研究哲学、文学、美学、心理学和文化史,为他致力于改革封建教育奠定思想理论基础。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首任教育总长。1916年12月,不顾友人劝告,在孙中山等人支持下,毅然赴任蔡孑民蔡元培,号孑民,现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他的贡献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二是革命。但最重要的是教育。从他开始,中国才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在他逝世之后,国民党教育部的诔词中有“当中西文化交接之际,先生应运而生,集中西文化于一身;其量足以容之!其德足以化之!其学足以当之!其才足以择之!呜呼!此先生所以成一代大师欤?”毛泽东特发唁电:“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能为两个兵戎相见的政党所共同推崇,恰说明了蔡先生有个超越政党见解的巨大人格。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清华老校长梅贻琦老北大精神:囊括大典,网罗众家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蔡元培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蔡元培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冯友兰——一位北大学子心中的杰出校长冯友兰自拟“三史释古今,六书纪贞元”三史:《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简史》、《中国哲学史新编》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中国人因严复而知有西方学问,西方人因冯友兰而知有中国哲学。——当代学者李慎之文中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是怎么样一个人?用文中一句话来概括。“蔡先生是中国近代最大的教育家。”思考:作者为什么说蔡元培先生是“中国近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教育的两大端:“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对文章的结构层次进行划分?作者从两个方面谈“我所认识的蔡元培先生”(1——9)春风化雨(10——24)兼容并包作者写了和蔡先生的几次见面?初见:气象:仁厚的长者春风化雨直接请先生开证明:所见:没有-没有-没有-没有所言:三句话、两个亲切所想:不要排场,不摆架子一介寒儒,书生本色超乎事物,萧然物外的气象春风化雨的人格魅力赴欧美考察没有-没有-不惊动-不惊动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语言描写一个座无虚席的场面描写一个不约而同的动作描写一次我只要你手指头的精彩演讲书生本色慈祥诚恳的仁者气象风趣的语言格调。第1-7段为体现“春风化雨”,作者用了哪些词评价蔡先生的精神?“蔼然仁者,慈祥诚恳”(2次)“超乎事务、萧然物外”“一介寒儒,书生本色”(2次)“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言语”第3段中,有哪些多次出现的词可以体现其“一介寒儒,书生本色”没有(5次)亲切(2次)——蔼然仁者虚掩(2次)不要不摆第5节中又通过哪些句子再一次强调了他的“一介寒儒,书生本色”?没有……也没有;不惊动……也不惊动。第3段,阅读第3自然段中,“校长室的门虚掩着...通往里间的门也虚掩着,门前没有秘书,也没有其他职员”,以及“他亲切地问”和“亲切地交待说”等相关的文字,你觉得这些文字,尤其是两个“虚掩”和两个“亲切地”,反映了蔡先生怎样的特点?突出了蔡先生从容不迫的书生本色,蔼然风范,使作者受到了春风化雨般的教育,他的这种精神境界也使作者心生敬仰。这段文字整体,说明了蔡元培先生身为校长,而能不慕浮华,办事从容不迫而超乎事物,萧然物外春风化雨作者在叙述第三件事时,是如何表现蔡先生的“春风化雨”的?①“仍然”“一个人”都与前文“一介寒儒,书生本色”,及“蔡先生到北大并不是来做官的”相呼应,两个“没有”、“不惊动”,都是不言之教,也呼应了第2自然段作者在过道中见到蔡先生时所接受的“不言之教”。②学生的反应上,“一进”了会场的门“呼的一声”“都站了起来”“整齐”“都怀着自发的敬仰之心,不约而同地一起站起来了”。学生的态度正衬托出蔡先生的人格魅力之大,表现出蔡先生的“春风化雨”式的“不言之教”对于学生的巨大感染力。第6、7段如何写出蔡先生的“春风化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侧面描写:他人评价、留学生们整齐的动作作用:表现留学生们对蔡先生的发自内心的敬仰。体现了蔡先生“春风化雨”般的精神境界对学生的重大影响。正面描写:语言描写作用:刻画其慈祥诚恳的气象和风趣的语言。展现其“春风化雨”般的精神境界。作者如何概括蔡先生的精神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一种怎样的精神境界?作者如何概括蔡先生的精神境界?“极高明而道中庸”如何理解?极高明:追求高明的理想道中庸:取道中庸的行为中庸:“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孔子(掌握认识事物的过与不及的两个方面,采取中正的办法)“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朱熹(不偏执,不要拘泥于任何一种方法或理论。)“中,无过不及之名,庸,平常也”,“真理寓于平凡”,也就是中庸。此处之“道中庸”不是没有是非曲直,而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大心胸,是接纳天地风云的大包容,是“润物细无声”的高尚境界。在第9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引用通过引用宋朝理学家程明道的诗歌,来概括蔡先生“春风化雨”般的精神境界,其实质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一种“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的境界。即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境界。第9段的作用:内容上深化读者对于蔡先生“春风化雨”般的精神境界的理解。概括其实质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结构上概括总结其“春风化雨”般的精神境界。在第9段中,作者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引用通过引用宋朝理学家程明道的诗歌,来概括蔡先生“春风化雨”般的精神境界,其实质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一种“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的境界。即孟子所说的“大丈夫”的境界。第9段的作用:内容上深化读者对于蔡先生“春风化雨”般的精神境界的理解。概括其实质是一种“极高明而道中庸”的精神境界。结构上概括总结其“春风化雨”般的精神境界。二程的理学:“性即是理,心即是道”“一草一物皆有理,须是察”“格物穷理”、“格物致知”理是万物的根源,万事万物莫不有理,人要“格物穷理”通过体察万物,达到人心中的固有之知。即中庸境界。而中庸境界是一种“慎独自修、忠恕宽容、至诚至性”的境界,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概括一下“兼容并包”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从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开始的为学术而学术,就是不论一个人的政治派别和政治意见,只要他在某一个专业上有贡献,有地位,就请他来开课,担任教师;对老、中、青的兼容并包。民国初的北京大学人事混乱严复为首任校长。但校内山头林立,派系纷争,严复没干几天,被指抽鸦片而掩面下台。其后,走马灯似的换了三任校长:章士钊、何燏(yù)时、胡仁源,大都因人事问题,板凳没坐热就走人。民国初的北京大学官气较重官僚养成所:科举的替代品,要一个“进士出身”,混一个资格为将来做官做准备。老爷学堂:学生多为官僚子弟,称“老爷”。学生求官心切,学术空气淡薄,以此为仕途捷径。改革北大之一第一步,明确大学宗旨。大学是“研究高尚学问之地”,不是做官发财的阶梯。“入法科者,非为做官;入商科者,非为致富。”聘请陈独秀为文科学长,他在上海办的《新青年》搬到北京。,改革北大之二“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之义”学术的兼容并包旧派:辜鸿铭、林纾、刘师培、黄侃新派: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新派:《新潮》中间派:《国民》旧派:《国故》兼容并包蔡元培先生“兼容并包”的教育方针,对当时的北大有怎样的影响?1.学生们认识到大学是研究和传授学术的地方,大学中唯一的价值标准是学术。2.通过“兼容并包”,使北大集中了当时全国的学术权威,出现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成为名副其实的最高学府。3.使北大成为倡导民主与科学的“新文化运动”的中心,使当时的北大出现了一批英才和杰出人物。(10-22)蔡先生所处时代是专制与落后的时代,对于文化,到了民国初年其具体内容是民主与科学,蔡先生明显支持这个方向,民主科学自由在今天仍然是我们不断追求的一种理想目标;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一个高潮,其后的影响也很深远。蔡先生其后的北大校长以及北大的学生都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和影响,以后的北大是大师层出。蔡先生教育中的“兼容并包”实际上是一种高远的目光与见识,是一种不同流俗,超然物外的“极高明”,还是一种坚韧的斗志的表现。“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这两大端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统一的。都是出自“极高明而道中庸的境界”。非极高明,不能有大胸怀。没有大胸怀就不能做到“兼容并包”,开启新文化运动;无大胸怀,就无法“春风化雨”,就只是做作的表象,就无法真诚。有“道中庸”,则亲切蔼然,与众不同;则有“春风化雨”的不言之教,可教学生于无形之中。有“道中庸”,则“只要符合道,即合理”,因而各种人才,各种派别方可汇为一体。以上两者都是“极高明而道中庸”境界的两种表象,前者是不言之教,后者是实际践行。前者是待人接物,后者是办学运动。“春风化雨”和“兼容并包”这两大端是否可以交换顺序?为什么?“兼容并包”可以是一种思想、一种举措。而“春风化雨”则是个人的一种精神境界,后者更难得。只有这种境界才会有“兼容并包”的举措,才有可能成为大教育家。“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理解“蔡先生是中国近代的大教育家”的含义蔡元培先生是“我”所认识的敬爱的师长;蔡元培先生是北京大学的卓越领导者;蔡元培先生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主将和旗手。总结1.主旨:作者回顾了自己与蔡元培先生的几件往事,用心体悟了蔡先生的教育理念和人格风范,塑造了一个亲切、自然而又伟大的教育家的形象,流露出作者对蔡元培先生的深切缅怀和无限景仰之情。2.写作特点:以小见大、叙议结合探究写法蔡先生作为近代最大的教育家,业绩卓著,但作者似乎多写细小平凡之事,那些平凡的小事恰恰从不同角度展示一个大教育特有的“蔼然仁者”的气度及魅力!叙生活小事,彰显人格之大,这是平凡之中见深远的笔法。(以小见大)本文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文章,而写人记事的文章通常以记叙为主,而本文有对蔡先生事迹的记叙,更有对其人其事的评论。文章叙议结合,是一篇人物评传。探究写法现实意义面对内地优秀学生纷纷舍北大清华转投香港高校的情况,人们发出了“北大清华沦为二流”的惊叹。而哈佛大学教授丘成桐对中国高校“唯利是图”的“炮轰”更令众多内地高校颜面扫地。大学,曾经是国人心目中的圣地。但今天,当大学生开始“看不起学校”,当高收费让贫困生家长轻生,当大学教授视剽窃造假为家常便饭,当大学生被指责为耽于享乐……蔡元培时代“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大学精神,似乎已无从谈起。有人说,中国的高等教育已失去了脊梁,泯灭了精神,只余下赤裸裸的追名逐利。更有人说,中国20多年来根本没有大学,有的只是一个“打工仔岗前培训机构”。是否,中国大学教育到了该反思之时?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大学精神之第一要义”中国所有正规大学就被整合在这样一个官僚层级的体系之中,从最高教育行政机关到大学基本教学与学术单位,一元化的行政权力通天贯地,天下英雄,靡不在其彀中。这个体系决定了中国大学的基本状态和发展的前景,决定了中国大学的教学和学术生态环境,从而决定了整个中国学术界的学术道德状态。——2006年07月07日《南方周末》韩水法材料2010年7月摘自交大贴吧唐骏学历造假这件事,在美国,他要辞职,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诚实;在日本,他要谢罪,100个人只有一个价值观:担当;在中国,他要狡辩,100个人有100个价值观:他的事跟你有什么关系?西方社会的精英们相信,这个社会有一种超越个人意志,超越物质外表的一种抽象的道理,一种规则,一种规

1 / 4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