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指2001年4月28日,患有精神分裂症的食指和已故11年的海子被授予第三届人民文学诗歌奖。诗坛重要事件介绍“朦胧诗”:“朦胧诗”又称新诗潮诗歌,是新诗潮诗歌运动的产物,因其在艺术形式上多用总体象征的手法,具有不透明性和多义性,所以被称作“朦胧诗”。所谓新诗潮,是指我国当代人本主义文学中的一次英雄主义诗歌思潮,这一思潮始发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进入80年代以后,它在诗坛乃至整个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最终给我们的当代文学史带来了一次深刻的思想变革。基本特点:1、心灵化2、意象化3、象征手法4、意象间的“飞白”,蒙太奇•“朦胧诗”是孕育于文革时期的地下文学,作家群以生长在文革时期的年轻人为主。他们生活在那个特殊、混乱的时代,现实中的黑暗给予了他们写作的动力。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是朦胧诗的重要特征。代表诗人:顾城、江河、海子、舒婷、北岛、食指等。食指•原名郭路生,1948年出生于一个革命家庭,母亲在行军途中生下他,所以给他起名路生。山东鱼台人,中国现代诗人。食指自幼深受马雅可夫斯基、普希金、莱蒙托夫等人诗歌的影响。16岁开始创作诗歌。19岁起向当时的“走资派”“黑帮分子”何其芳学诗。•作品有《相信未来》《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疯狗》《鱼群三部曲》《海洋三部曲》《热爱生命》《命运》•本文选自《食指的诗》“文革”中因救出被围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年到山西插队,70年进厂当工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1966—1969),诗人诗性的敏感和良知在与残酷现实的尖锐冲突中不胜重荷,精神一直处于崩溃的边缘。1972年,在部队当兵时,因强烈的精神刺激而导致精神分裂,此后,食指陷入了长期的病困中。即使在这样的环境中,食指依然以坚忍不拔的毅力生存和写作着。食指用他的一生,为我们诠释了四个字:相信未来。他在“文革”中开始写诗,《相信未来》曾被江青点名批判。其诗被朋友及插队知青辗转传抄,广泛流行于全国,影响深远。食指其人食指认为在中国作为诗人,无论是写作还是生活都存在着无形的压力,但别人在背后的指点绝对损伤不了一个人格健全的诗人,于是他用“食指”为笔名,以表达自己的抗争与解嘲。写作背景背景:该诗写于1968年12月20日,当时“文革”的浪潮席卷全国,工厂停工、学生罢课,全国各地都被“串联”的人潮和狂热的口号淹没;许多有知识有抱负的青年陷入了惆怅、徘徊、迷茫之中;接踵而来的“上山下乡”活动把他们推入了更加困惑的旷野,许多青年纷纷选择了逃避和失落;当时诗人19岁,正在山西杏花村插队,面临同样的困惑,也找不到自己的未来,但他没有放弃,依然写出了“相信未来、关爱生命”这样吼出时代最强音的诗句,并且像一把火炬,让那么多青年的血液沸腾。解读:《相信未来》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背景:1968年这真是空前的一场浩劫,多少百万人颠连困顿,多少百万人含恨以终,多少家庭分崩离析,多少少年儿童变成了流氓恶棍,多少书籍被付之一炬,多少名胜古迹横遭破坏,多少先贤坟墓被挖掉,多少罪恶假革命之名以进行!”——作家秦牧背景:1968年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在一篇报道的编者按语中传达了毛泽东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要说服城里干部和其他人,把自己初中、高中、大学毕业的子女,送到乡下去,来一个动员。各地农村的同志应当欢迎他们去。”“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1968年12月20日背景:上山下乡文革中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总人数达到一千六百多万人,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来到了乡村。1970年代后期,知青爆发大规模抗争,通过请愿、罢工、卧轨、甚至绝食等方式强烈要求回城,1978年10月,当局决定停止上山下乡运动并安置知青的回城和就业问题。1978年底至1979年初,全国范围内爆发大规模知青返城风,造成农场各行业人才断档、土地荒芜,数年后才度过难关。据统计,由于各种原因滞留农村边疆的知青约有数十万人。疯狂岁月——大字报大字报不知是否为文革的发明,但肯定在文革发展到了极致。从城市到乡村、从大街到小巷,铺天盖地,势如潮涌。疯狂岁月——红卫兵当红卫兵象流星般划过中国的政治天空之后,留下的,是对中国文化遗产前所未有的破坏和对几代中国人(也包括他们自己)从精神到肉体的摧残。疯狂岁月——个人崇拜毛泽东的个人崇拜在文革中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以致于一代伟人变成了全国人民顶礼摩拜的神。活学活用10年浩劫中,有一个时期无论办什么事都要先念一句语录。有一位老太太去买菜,售货员说:“‘为人民服务’,你买什么?”老太太说:‘愚公移山’,我买萝卜。”说着她就在大筐里挑起萝卜来。售货员见她挑来捡去,很不耐烦,就在一边说:“‘要斗私批修’!”老太太头也不抬,继续挑着,口里念叨着:“万万不可粗心大意’!”采访标兵“文革”某年,一老记者采访了当时红极一时的一位“活学活用”标兵。记者:“请问,你原籍在什么地方?”“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标兵侃侃而答。记者不得要领,只好再问:“你现在的生活还好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记者不甘心,又问:“你家有几个兄弟?”“全世界受苦人都是我的阶级兄弟”。记者落荒而逃。初读整体感知你认为应该如何朗诵好一首诗?•要读出感情,把握好诗歌的重音、语速、节奏和语气自由朗读全诗,思考:应该怎样读,以第三节为例,节奏怎么划分,重音在哪里?讨论朗读•读法一: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读法二: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分析第三节前三句的精妙之处和所表达的意思。•上面三个句子中,“手指”与“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与“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曙光”与“温暖漂亮的笔杆”都是同位关系。将手指比作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比作托住太阳的大海,将笔杆比作曙光,即:手指是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手掌是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漂亮的笔杆是曙光。•全节的意思是:我要用手指拨动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请几个同学起来朗读。认真听同学朗读,思考:1、我最欣赏的是哪位同学的朗读,理由是什么?2、谁的朗读什么地方处理不到位,我认为这样处理更好……品读全诗,思考:1这首诗给你的总体感觉是什么?2找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明理由.感情基调:忧郁,深沉,豪迈,坦诚,坚定当蜘蛛网无情地查封了我的炉台,当灰烬的余烟叹息着贫困的悲哀,我依然固执地铺平失望的灰烬: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相信未来当我的紫葡萄化为深秋的露水当我的鲜花依偎在别人的情怀我依然固执地用凝霜的枯藤在凄凉的大地上写下:相信未来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是我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她有拨开历史风尘的睫毛她有看透岁月篇章的瞳孔不管人们对于我们腐烂的皮肉那些迷途的惆怅、失败的苦痛是寄予感动的热泪、深切的同情还是给以轻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讽我坚信人们对于我们的脊骨那无数次的探索、迷途、失败和成功一定会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是的,我焦急地等待着他们的评定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相信不屈不挠的努力相信战胜死亡的年轻相信未来、热爱生命前程啊,一定光明未来啊,一定美好生命啊,永远前进•66年9月3日,傅雷夫妇在自家钢窗上吊死;•66年8月24日,中共一大代表李达自杀;•66年8月24日,老舍在北京投太平湖;•67年2月,《红岩》作者罗广斌跳楼;•67年6月21日,食指的岳父、中共早期领导人李立三服毒;•68年4月22日,郭沫若的儿子郭世英跳楼,随后他的另一个儿子郭民英也自杀;1—3节:用诗的语言展现了现实的黑暗,传达了坚定的信念。4-6节:相信未来的原因。第7节:直接抒情,发出内心的呼喊。整体感知,理清脉络•明确课文基本结构•第1—2节:恶势力横行,我们希望破灭,果实被窃痛斥现实•第3节:面对着困难,我们信念更强,豪情更浓表明信念•第4节:想信未来有人能够看清历史,辨明真相相信未来•第5节:面对表层的创伤,继续前进,任人评说•第6节:相信历史会给中国的脊梁以公正的评价•第7节:点明题旨,发出召唤,为未来努力奋斗决心战斗分析鉴赏,把握主旨•仔细阅读1、2、5、6四节,找一找作者所用到的诗歌意象,并体会这些意象所表达的意思。第一节找出意象分析意象体会思想蜘蛛网黑暗势力炉台产生希望的地方灰烬的余烟残余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希望的火花生活上贫困但保持乐观第二节找出意象分析意象体会思想紫葡萄希望的果实深秋的露水失望的泪水鲜花美好的事物凝露的枯藤没有收获但孕育着新的希望心理上失落但一往情深第三节找出意象分析意象体会思想手指——涌向天边的波浪气魄恢宏手掌——托起太阳的大海志向远大曙光——温暖漂亮的笔杆追求光明孩子的笔体憧憬美好目标上用尽全力执著追求•思考:三次写下“相信未来”有什么变化?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提示:先是在“失望的灰烬”上写,再是“在凄凉的大地上”“用凝露的枯藤”写,表现出诗人什么都被剥夺了,处于极端贫困之中(也可以理解为精神);最后“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表明诗人有孩子似的纯真,仍然对未来存有不灭的希望和信心。•思考:从前三节诗歌的意象,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是怎样的社会?•提示:贫困、落后、动荡、黑暗。•思考:“用美丽的雪花写下”“用孩子的笔体写下”,有什么含义?•提示:“美丽的雪花”,那是“严冬”的亮色,尽管轻盈,却给人寄望未来的美丽;“孩子的笔体”,尽管稚嫩,却是希望的种子,只要大海能托住太阳,就有希望。思考:朗读诗歌第四段,“之所以”在本段暗示了怎样的含义?思考“我之所以坚定地相信未来”一句在诗中的作用?•明确:“之所以”暗示相信未来的原因;•“我之所以-”句有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思考:第4诗节人称为什么由“我”变成“她”?•提示:这是一个转折点,作品的视角由“我”转向了“她”。“她”就是未来,从未来看现在,现在就变成了历史,诗人期待的是“她”能拨去“腐烂的皮肉”看到“我们的脊骨”,从而能“给予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透过字面,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现实世界的批判精神,同时他又想告诉人们,这一切是真实的、不可回避的。因此,尽管有“迷途的惆怅”,有“失败的苦痛”,但历史不可抹去,未来将会做出公正的评价。第5节解析找出意象分析意象腐烂的皮肉创伤是表层的,困难是暂时的脊骨能拯救中国命运的中国的脊梁•最后一节诗在形式上有什么特点?•提示:这一节句式短促有力,节奏也明显地加快了,它是作品内在情绪的必然发展,也是其理想与信念的升华。•如何理解本诗反复手法的运用?•提示:反复手法的运用是本诗在表现形式上的一大特色。本诗的前三节,都用大致相同的语言形式表明作者相信未来不变的信念,每一节最后都由“相信未来”四个字结尾。而且用冒号把它们凸现出来,如音乐中的主题句反复出现,强化了作品的主旋律,增强了诗文的感染力,突出了诗歌的主旨。•对于《相信未来》这样一首诗歌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解读呢?当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就是否定现在。”她的话究竟有没有道理?•明确:《相信未来》是食指在残酷的现实面前,热爱生命、积极向上的终极表现。而并不是像江青所说的属于“灰色”。诗人是以热爱生命作为思想内核,所以他坚定地相信未来,相信“未来人们的眼睛”,“拨开历史风尘”,“看透岁月篇章”,最终获得一个“热情、客观、公正”的评定。诗歌主旨,应从精神价值层面上加以理解。主题思想•诗人以一个充满希望的光辉命题照亮了前途未卜的命运,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未来质朴的希望,“美丽的雪花”“失望的灰烬”“凝露的枯藤”为那个特殊时代镌刻着墓碑,昭示着希望和未来,唤醒那些对生活失望的人们,赞颂青年人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写作特点•1、运用寓意丰富深刻的比喻构成意象。•2、节奏和谐,体现出诗歌的音韵美。•句式基本整齐,隔行押韵,体现出诗歌的音乐美。•3、反复手法的运用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气氛。•4、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