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标题推荐阅读:[大藏经][佛教辞典]设为首页|加入收藏[繁體版][基础][汉地][藏地]杂阿含经卷第二三三、本经叙说舍利弗答摩诃拘絺罗所问,解说对五蕴无常不如实知为无明,若如实知则为明。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尊者都住在耆阇崛山中。那天下午,拘絺罗尊者从禅定中出定,去到舍利弗尊者的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心里充满欢喜,然后退坐一旁。这时,摩诃拘絺罗尊者告诉舍利弗说:「我想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舍利弗说:「随您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为您解说。」摩诃拘絺罗尊者问舍利弗说:「所谓的无明,怎样叫做无明?谁有这个无明呢?」舍利弗回答说:「所谓无明就是不知道理,不知道理的人就叫无明。」(摩诃拘絺罗问说)「到底是不知道什么道理呢?」(舍利弗说)「就是说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对这种变化无常的物质现象,不能如实知道;物质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物质现象,不能如实知道。物质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有,依因缘分散而无,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物质现象,不能如实知道。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变化无常的道理,不能如实知道;精神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精神现象,不能如实知道;精神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精神现象,不能如实知道。摩诃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不能如实知道,不能察见,不能觉证,愚昧昏暗,不明事理,这就叫无明;具备这样情形,就说是有无明了。」(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所谓的明,怎样叫做明?谁有这个明呢?」舍利弗说:「摩诃拘絺罗啊!所谓明就是知道事理,知道事理的话,就叫做明。」(摩诃拘絺罗)又问:「到底是知道什么道理呢?」(舍利弗说)「就是知道物质现象都是变化无常,对这种变化无常的物质现象,能如实地知道;物质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物质现象,能如实地知道;物质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有,依因缘分散而无,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物质现象,能如实地知道。(就像这样),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变化无常的道理,能如实地知道;精神现象都将逐渐磨损至于息灭,对这种逐渐磨损至于息灭的精神现象,能如实地知道;精神现象都是依因缘和合而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对这种随缘生灭的精神现象,能如实地知道。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能如实地知道、察见、明白、觉知、慧解、证悟,这就叫做明;具备这样的情形,就说是有明了。」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闻所说法后,十分欢喜,便从座位起来,各自回到原来的住处去。第三三经注释:1、摩诃拘絺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善辩才,以能应答疑难质问而闻名,有经典说师即舍利弗之舅长爪梵志。2、无明:有智慧叫做明。无明,即不明白道理,是愚痴的别名。3、色磨灭法:物碾磨,则终消灭。此处是说一切物质皆将逐渐消损,终至于息灭。4、色生灭法:依因缘和合而有叫生;依因缘分散而无叫灭。此言一切物质皆是随因缘而生灭之意。5、无无间等:无间等,觉证、领会、证悟之意。无无间等,即没有觉证之意。6、正士:离迷执邪见而正见法理之圣者叫正士。7、展转随喜:展转,循环反复的意思。随喜,有二义|一、见人做善事或离苦得乐而心生欢喜。二、随着自己的欢喜。展转随喜,犹欢喜不已,是指内心十分欢喜的意思。三四、本经叙说舍利弗与摩诃拘絺罗问答,言对五蕴之生起、消灭、消灭的方法,不能如实知道,名为无明;反之则为明。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当时,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尊者都住在耆阇崛山中。那天下午,摩诃拘絺罗尊者从禅定中出定,去到舍利弗尊者住处,彼此互相问讯,心里充满欢喜,然后退坐一旁。当时,摩诃拘絺罗尊者告诉舍利弗说:「我想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能拨空为我解说否?」舍利弗说:「您就请问吧,我知道的话当会为您解说。」摩诃拘絺罗尊者问舍利弗说:「所说的无明,到底是怎样叫做无明呢?谁又有此无明呢?」舍利弗回答说:「所谓无明就是不知事理,不知事理的话就叫做无明。」(摩诃拘絺罗说)「是不知道什么事理呢?」(舍利弗说)「就是不能如实地知道物质现象,对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也不能如实地知道;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不能如实地知道,对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也不能如实地知道。摩诃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不能如实地知道,对它不能了知、不能察见、不能觉证,愚昧昏暗,不明事理,这就叫做无明;具备这样的情形,就说是具有无明了。」(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那么怎样叫做明?谁能有此明呢?」舍利弗说:「所谓明就是知道事理,知道事理的话,就叫做明。」(摩诃拘絺罗)又问:「是知道什么事理呢?」舍利弗说:「就是能如实地知道物质现象,对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物质现象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如实地知道;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能如实地知道,对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精神现象息灭的方法,也都能如实地知道。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能够如实知道、察见、明白、觉知、慧解、觉证的话,这就叫做明了;具备这样情形的话,就说有明了。」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自听闻说法后,十分欢喜,便从座上起来,各自回到原来的住处。第三四经注释:1、晡时:下午三点至五点。三五、本经叙说拘絺罗与舍利弗的问答,谓对五蕴之生起、息灭、爱味、祸患、出离,宜如实知,则为明;不如实知,则为不明。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尊者住在耆阇崛山中。这天下午,摩诃拘絺罗从禅定中出定,前来拜访舍利弗,彼此很愉快地问讯后,退坐一边。当时,摩诃拘絺罗告诉舍利弗:「想要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说?」舍利弗说:「您请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为您解说。」当时,摩诃拘絺罗告诉舍利弗说:「所谓无明,怎样叫做无明呢?谁具有这个无明呢?」舍利弗说:「不知事理就叫做无明。」(摩诃拘絺罗问)「是不知什么事理呢?」(舍利弗说)「就是不能如实地知道物质现象,对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由物质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不能如实地知道;对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此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由精神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不能如实地知道。摩诃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不能如实知道、不能察见、不能觉证,愚昧昏暗,这就叫做无明。具备这样情形的话,就叫做有无明了。」(摩诃拘絺罗)又问:「所谓明,怎样叫做明呢?谁具有这个明呢?」舍利弗说:「知道事理就叫做明。」(摩诃拘絺罗说)「是知道什么事理呢?」舍利弗说:「就是能如实地知道物质现象,对物质现象的集起、物质现象的息灭、对物质现象的爱乐、由物质现象所造成的祸患、自物质现象中出离等情况,都能如实地知道;同样地,对于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能如实地知道,对精神现象的集起、精神现象的息灭、对精神现象的爱乐、由精神现象造成的祸患、自精神现象中出离等情况,也都能如实地知道。摩诃拘絺罗啊!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现象,能够如实地知道、如实地察见、明白、觉知、慧解、觉证,这就叫做明了;具有这样情形的话,就叫做有明了。」当时,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自听闻说法后,满心欢喜地离去。三六、本经叙说欲得须陀洹果证,乃至于阿罗汉,皆应精勤思惟五蕴为病、为患、无常、苦、空、非我。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与摩诃拘絺罗尊者同住在耆阇崛山中。下午时分,摩诃拘絺罗从禅定中出定,去到舍利弗住处,彼此愉悦地问讯后,退坐一边。当时,摩诃拘絺罗告诉舍利弗说:「我想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舍利弗说:「您请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为您解答。」这时,摩诃拘絺罗问舍利弗说:「如果比丘尚未获得断除迷惑烦恼的无间等法(即觉证之法),想要求得这无间等法,应以何种方便去求取呢?要思惟什么事理呢?」舍利弗说:「如果比丘尚未获得断除迷惑烦恼的无间等法,想要求得无间等法的话,就要精勤地思惟着: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能对这五蕴精勤思惟,就可证得须陀洹果了。」(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比丘已证得须陀洹果位后,想要证得斯陀含果位的话,应当思惟什么事理呢?」舍利弗说:「拘絺罗啊!比丘已证得须陀洹果位后,想要证得斯陀含果位的话,也应当要精勤思惟着: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能对这五蕴精勤思惟,便可证得斯陀含果位。」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说:「比丘已证得斯陀含果位后,想要证得阿那含果位的话,应当思惟什么事理呢?」舍利弗说:「拘絺罗啊!比丘已证得斯陀含果位后,想要证得阿那含果位的话,应当再精勤思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对这五蕴精勤思惟,已证得阿那含果位后,想要证得阿罗汉果位的话,应当再精勤思惟: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利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这样呢?因为这是我们所应该去思惟观察的缘故。如果比丘能对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精勤思惟,便可证得阿罗汉果位。」摩诃拘絺罗又问舍利弗:「比丘已证得阿罗汉果位后,又要思惟什么事理呢?」舍利弗说:「摩诃拘絺罗啊!阿罗汉也要再这样思惟着: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疾病、是痈肿、是毒刺、是凶杀、变化无常、痛苦、不实在、无我。为何要这样呢?那是为了要获得我们所未获得果位的缘故,为了证得我们所未证得法义的缘故,为了得见涅槃安乐的缘故。」当时,这二位修习正法的圣者各自听闻所说法义后,满心欢喜地离去。第三六经注释:1、无间等法:断除烦恼,不被惑业所间隔之法,即觉证之法。2、精勤:精进。3、是所应处:是,此也,指五蕴。所应处,言所应如理思惟观察。4、须陀洹:旧译入流,新译预流,是声闻乘四果中的初果名。入流是初入圣人之流的意思,预流是预入圣者之流的意思。5、斯陀含:又译一来,即尚未断除欲界九品修惑中之后三品,故须一度生天界,又再来人间受生一次,而后可得涅槃之果位。6、阿那含:又译不还,为断尽欲界九品思惑,不再来人间受生,即可证得涅槃之圣者。7、阿罗汉:又译应供、不生,为已证涅槃,不再受生于三界之圣者。三七、本经叙说五受阴皆由本行所作,本所思愿,是无常、灭法。我听到这样的说法:有一个时候,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舍利弗尊者来拜访阿难尊者,彼此问讯后,退坐一边。当时,舍利弗尊者问阿难尊者说:「想向您请教问题,不知您是否有空为我解答?」阿难说:「您请发问,我知道的话,当会回答。」舍利弗说:「阿难啊!所谓灭的意思,怎样叫做灭?谁有这个灭呢?」阿难说:「舍利弗啊!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都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那些事物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是那五蕴呢?就是所谓令人贪着烦恼的物质现象,它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同样地,还有感受、想象、意志行为、心识等精神现象,也都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叫做灭。」舍利弗说:「是的,是的!阿难啊!就像你所说的,这令人贪着烦恼的五蕴,是由我们自己先前的身、口、意三业所造作的,也是我们先前的意念所想要的,但这些都是变化无常、会息灭的事物;由于它息灭的缘故,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