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我的梦,我不会放弃——大学生就业问题课前播放片花——《大学生就业难》引言大学生就业难面面观同学们:你们好!曾几何时,大学被称为“象牙塔”,大学生都被称为“天之骄子”。当作为天之骄子的我们走出象牙塔的那一刹那,我们都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理想的工作,可是,现实的情况是——现象一:招聘会上的一些爆棚现象层出不穷。就像我们在片花中看到的那样,近年来的招聘会常常给我们呈现的是人山人海的壮观景象,就在离我们不远的郑州中原国际博览中心,郑州3万学子挤爆招聘会,两扇玻璃门被汹涌人潮轰然挤倒,坚固的电梯被人山人海的人群挤得变形。现象二:国考热度再创新纪录。所谓国考,就是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报考热度不减,记录不断刷新。2009年又刷新了新纪录,成为招考规模最大,报考人数最多,招报比例最大的一次公务员考试。有资格参加考试的人数达到77.5万,他们要去竞争13566个工作岗位。报名首日报录比排名第一的职位已达4723:1。现象三:北大学子卖猪肉,光华男子陪聊。印象中的北大,是太阳和月亮同时升起的地方,是知识神圣的殿堂。能够走进去的都是状元才子,培养出来的都是国家栋梁。北大才子没有去拼诺贝尔奖,而是卖猪肉去了,着实令我们惊愕!同样是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2006届毕业生高健在北大三角地,竖起了求职牌,上面写着四行大字:“光华毕业,求职受阻,自谋生路,多谢支持。”自己大四时找工作一直不顺利。他曾被某国家部委和某知名企业拒绝,前者已经签订三方协议,最后却被退回;-2-后者则连体检都已经通过,最后却被莫名其妙刷掉。高健在北大未名校园网论坛上发布了一个题为“光华陪聊男,讲述就业难”的帖子。昨日,该帖一直是北大未名校园网论坛十大热点之一。现象四:“蚁族”蜗居被就业。“蚁族”,并不是一种昆虫族群,是对“大学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典型概括,是继三大弱势群体(农民、农民工、下岗职工)之后的第四大弱势群体。一般是这样来描述蚁族的:受过高等教育,主要从事保险推销、电子器材销售、广告营销、餐饮服务等临时性工作,有的甚至处于失业半失业状态;平均月收入低于两千元,绝大多数没有“三险”和劳动合同;平均年龄集中在22—29岁之间,九成属于“80后”一代;主要“蜗居”于城乡结合部或近郊农村,形成独特的“聚居村”。蚁族是一个鲜为人知的庞大的群体,他们有如蚂蚁般的生活着,“天之骄子”的光环不再惠顾这一群体,生活现状令人堪忧,年轻的心灵脆弱而敏感,青春的梦想无法释怀……他们揭示了一代人的痛苦、无奈和彷徨。就业,这是我们各位同学毕业之后必须要面临的一个很切实的问题,虽然我们还没有经历那样一个人生的重大转折,但是,大学生就业难,这个话题、这种氛围我想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如何看待就业,如何应对就业,如何就业压力,我们一起探讨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课程内容分为四个部分,(见课件),中间休息20分钟。一、谁动了我的奶酪?——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与我们面临的形势大学生找工作越来越难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什么出现了大学生就业难?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大学生是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只要拿到了大学录取通知书,就总有一份香甜甜的奶酪摆在我们面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形势是如何形成的?谁拿走了我们的这份奶酪,让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大学生就业制度的历史与我们面临的形势。我们把大学生就业制度的演变分为三个阶段,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78-1987):计划经济“统一分配”。统包统分,即大学生就业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3-就业背景:经过文革之后的80年代,是一个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复苏的年代,各单位里的本科生可谓凤毛麟角,现代化建设对大学生的需求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任何一个时期,学历文凭成为人们发展的最大资本。1978年,中国招收的大学生只有40余万,考上大学就等于进了保险箱,饭碗不愁,但也没有把握个人命运的自主权,所谓“一个萝卜一个坑”,正是当时情形的写照。1981年,“文革”后首批统一招收的本科毕业生毕业,国家恢复了中断十几年的毕业生统一计划分配制度。当时,由于我国各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以及大学生作为我国经济振兴的科技型人才高度缺乏,大学毕业生的工作由政府有计划地统筹安排,即大学生就业由国家负责,按照计划统一分配。但“统一分配”具有局限性,盲目性,影响了人才的合理使用、合理流动,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浪费,也影响了用人单位择优选拔的自主权和积极性,影响了大学生的竞争意识、自主意识的培养。因此,到八十年代中后期,大学生分配“双向选择”制度开始萌芽: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出台,其中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是《决定》的重大决策之一,允许学校有一定自主分配的权力。1986年,原国家教委出台《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方案》,提出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在国家就业方针政策指导下,逐步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制度,逐步把竞争机制引向高等学校。第二个十年(1988-1997):改革深化“双向选择”。双向选择,即在国家方针政策指导下,学生选报志愿、学校推荐、用人单位择优录用;就业背景:上世纪90年代,上大学最大的变化是从“两包”到“两自”。“两包”,即考生上大学学费由国家包下来,毕业后由国家包分配。“两自”,即学生上大学要自己缴费,毕业后要自主择业。自1987年开始,大学生分配制度改革开始被尝试,清华大学走-4-在了最前面。1987年,清华大学第一次尝试供需见面活动,这是大学生第一次在工作前与“婆家”见面,受到普遍好评。1989年,改革进一步推进。国家教委、人事部提出改进1989年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工作的意见,具体的内容有“在加强计划管理的同时,进一步将毕业生分配工作放开、搞活”等,同年,国家正式推出“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取”的双向选择制度,并逐步开始施行。1992年,改革进一步深化。上海市高教局最近提出本市大学招生和分配新思路:有偿读书、不包分配。到1994年,国家教委发出《关于进一步改革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的试点意见》,提出从招生开始,通过建立收费制度,改变学生上学由国家包下来,毕业时国家包安排职业的做法。同时建立相应的奖学金、贷学金制度,以奖学金制度和社会就业需求信息引导毕业生自主择业。同年,原国家教委推行高校招生并轨改革试点。当年全国共37所并轨试点院校。1997年全国大部分学校开始实行并轨招生。自此,大学生分配进入了学生自主择业的市场化进程。个人经历:我就是1997级的学生。郑州大学重点线,奖学金和生活补贴,学习劲头很足,素质明显提高。第三个十年(1998-2008):市场经济“自主择业”即少数毕业生由国家安排就业,多数学生自主选择职业。就业背景:1997年我国的大学招生规模有了一个数量级的变化,当年招生规模开始突破100万。1999年以后,我国的大学又连续几年大规模扩招,毕业生数量从1996年的83.9万人增至2006年的413万人,10年间增加了近4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开始显现。而同时,随着中国加入WTO,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深化,和源源不断的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务工就业,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发生了史无前例的矛盾和困难。这一时期,政府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上给予了高度重视,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正进行大改革,国务院及各部委出台了多项针对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5-2002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教育部、人事部、公安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制定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有关问题的意见》。2003年,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事部发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每年招募一定数量的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到西部贫困县的乡镇从事为期1—2年的志愿服务工作。2005年7月,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一些省市先后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2006年开始连续5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八部委联合发起“三支一扶计划”,每年招募选拔2万名高校应届毕业生,主要安排到农村基层从事2—3年的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工作。2007年,我国陆续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规定》,劳动保障部也采取了很多举措,进一步规范了就业市场、完善劳务市场体系,促进了大学生就业。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一、大学毕业生就业的有利方面:1.国家宏观经济形势较好,高层次人才短缺。宏观经济总体平稳运行,8%左右的增长率。我国良好的经济发展势头。2010上海世博,台海局势等逼迫中国经济必须平稳发展,因而就业总体前景应该是光明的。2.大学生在新增劳动力中具有优势。我国是大学生资源缺乏的国家,在求职大军中,大学生不是弱者。大学生毕竟是学子中的佼佼者,知识是生产力的法则不会改变。3.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形成了比较完整有效的政策框架体系和管理体制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月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高校毕业生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1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简称《通知》),明确-6-要求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的首位,并提出一系列政策措施。学校的重视:千方百计。4.建立了较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和服务体系。高校、人才市场、用人单位联动,简化手续,新闻媒体参与(电视、网络、报刊),就业信息更快捷,就业手段更丰富。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1.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困难日趋显现。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本来就难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变得雪上加霜,难上加难,2.毕业生总量继续攀升,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由“卖方”走向“买方”据统计,课件见表。2009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600万。2009年即将毕业的611万大学生就业形势面临严峻挑战。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大学毕业生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由“供不应求”转为“供需平衡”,直至“供过于求”,大学生就业趋向于市场化。大学生就业市场由过去的“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3.社会用人单位吸纳毕业生能力下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政策变化和机构改革,致使国企、机关、事业单位大量失业,下岗分流人员增多,吸纳大学生能力下降。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由于或刚刚完成机构改革,或正在进行机构改革和机构调整,由于用人指标有限,也难以大量接收毕业生。国有企业一直是吸纳学校毕业生的主体,但近年来呈明显下降趋势。案例:不是大学生没有优势,不是岗位不需要人才,而是没有指标,即使是父母的单位也不好进了。有一位老教师笑谈:死了腾出来两个指标,一个是干部指标,一个是职称指标。4.社会就业岗位增加有限。每年约800万岗位。今年计划900万个,但目前压力巨大:①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1000万人-7-②国企、集体企业下岗600万人③登记失业800万人(不含未登记)大学生太多,相应岗位太少,“人才高消费”难以避免。中专生做着过去文盲都能干的工作,本科生做着过去大专生或中专生的工作,研究生抢占了过去本科生的岗位……市场的配置是无情的,为应届大学生设置了一道道障碍,市场价值被一压再压。案例:广州市环卫局下属单位公开向社会招聘第一年,286个本科生、研究生竞争13个职位。其中26人抢一环卫工作岗位。小左就是当时从26个本科、研究生中脱颖而出的优胜者,拥有暨南大学环境工程研究生的高学历。作为一个名校研究生,为何选择与这些死病禽畜打交道呢?小左有些不好意思地告诉记者,就业压力很大是个现实问题。案例:自我感受中的华北水院的引进人才待遇5.毕业生自身素质与社会需求有一定的差距。达尔文说过: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学生呢,为什么来上大学,是被淘汰还是有更好的发展,同样要看自己的一个竞争抉择。哲学内外因告诉我们,内因是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之根源还在于大学生自身。“一定不会是所有的大学生都就业难,一定不会所有大学的大学生都就业难,也一定不会所有专业的大学生都就业难”。确实,优秀的毕业生永远都属稀缺资源,是职场上的抢手货。案例:河南才女选秀活动。那些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才女们当场就被用人单

1 / 2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