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再论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自1989年起,东欧局势发生激烈的动荡,东欧各国的共产党和工人党在短短的时间内纷纷丧失政权,社会制度随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1991年12月25日,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解体。短短的几年时间内,拥有千万党员的苏共亡党,拥有69年历史的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阵营也不复存在。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毁灭性的灾难发生的呢?第一、苏东剧变的性质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性质是资本主义复辟,整个国家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改变,由社会主义制度急剧转变向资本主义制度。苏东剧变使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和损失。从这个性质上我们可以看得出来,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涉及政治、经济方面,实际上还有冷战、民族矛盾、文化、公民素质等方面。下面,我就将从各个方面入手来解析苏东剧变的原因。首先,我们不得不驳斥一些错误的论断,这些论断会混淆我们的视野,将会对这一事件的认识产生极大的阻碍,将使我们无法从这一教训中得出经验,并避免再犯,将使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犯下更多的错误。因此,我们必须首先驳斥这些错误的论断。第二、驳斥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是斯大林-苏联模式的错误论断有的学者认为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在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方面的弊端“带有制度性与根本性的特点”,进而断言:“苏联长期没有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只是进行一些修补,这使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失去了动力机制,最后走进死胡同”。这显然是在告诉人们,苏联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走投无路的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苏共出现的种种严重问题“既是在高度集权的体制条件下产生的,产生后又有这种体制保证种种严重弊端的长期存在并发展”。甚至在历史书上,对于斯大林模式的评价也只是“虽是必须,但存在重大的弊端”,然后依次罗列斯大林模式的种种弊端。但是事实上,这种本末倒置的结论是片面和不深刻的。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我们应该看出,尽管斯大林体制在当时出现了重大弊端,但是比起它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成就而言,无疑是居第二位的。片面强调斯大林体制的弊端将会使人们,使未来的国家的主人——青少年们——他们还没有足够的判断力辨别某一事件的本质和正确性,对这一问题的判断产生致命的误导,会使他们认为一切高度集中的体制都是有害的,会使我国将来的社会主义建设遭遇极大的阻碍。因此,对于某些学者不负责任地片面强调斯大林模式的弊端而闭口不谈其优点和必要性或者是一带而过的作法,必须予以批判。首先,在这里,我们必须强调,斯大林模式在当时苏联所处的历史环境下,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也就是说,在当时实行斯大林模式是形势所迫,是历史的必然,是正确的决策。因为苏联的政治经济形势无疑要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列宁在《论新经济政策》一书里面提出了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条件,其中之一就是要有和平的外部环境(《列宁在俄共第十一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原文是:“第一个条件是没有武装干涉……第二个条件是财政危机不过分严重……第三个条件是这期间不犯政治错误。”那么当时苏联面临的外部环境是否是和平的呢?当然不是。在1929年以前,尽管由于苏联实行了新经济政策,经济有一定复苏,但是经济总量仍然只有德国的一半,美国的十分之一。而此时,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总量均已达到或超过战前的1.5倍。空前的繁荣使得西方再次对苏联采取敌视态度,终止同苏联的经济合作。张伯伦召开五国峰会,称要与共产主义作斗争。而在此时,在1925年,苏联仍然在实行新经济政策,尽管国民经济有了一些复苏,但发展十分缓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广大工人阶级的利益,因为“它是我们(指工人阶级)对农民的妥协”(《列宁论新经济政策》)《斯大林传》的作者尤里·茹科夫在接受《大国崛起》录制组的采访中说道了斯大林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其实我们对新经济政策的评价太高了。如果看一看当时苏共机关报《真理报》,你就会发现新经济政策使工人阶级更加困难。工人们数月领不到工资,不断地有罢工出现;工作岗位减少,失业现象普遍。新经济政策职位两类人带来了好处,即从事商业的人和农民。所以,新经济政策只对所谓的新兴资产阶级有好处。不久,这种生产形势的优势就将消耗殆尽,它不可能保证国家下一步的持续发展。为了保证国家继续发展,必须采取新的、强有力的措施。为了使国家不再成为一个农业国,为了使国家不再从国外进口小到铅笔、大到飞机等商品,必须建立自己的工业,这就是为什么最终放弃新经济政策的原因。因为商人根本不可能为国家创造一个强大的工业,他们根本就不准备投资,他们把自己的收入变成了外汇。”从这里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新经济政策的弊端已经逐渐开始显现出来,国家工业,包括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内,都出现了危机,国家的自主生产能力极为低下,使得苏联处于依赖西方进口的不利地位。我们可以想象如果苏联的新经济政策持续到了1929年,持续到了经济危机,苏联的国民经济将会遭受多么巨大的冲击和损失,到那个时候,人民将会改变对政府的信任态度,按列宁的话说“人民只信任能带给他们幸福的政府”,因此在此之前苏联转入全面计划经济体制应该是一个非常英明的决策。而苏联的失误在于具体的操作上由于种种原因导致的效果不理想和牺牲了生态环境与没有充分利用经济危机的有利时机。另外,在这种情况下,苏联已经不可能继续得到外部的资金支援,新经济政策中最重要的一项租让政策已经无法实施。与此同时,由于实行新经济政策,苏联重工业出现了衰落现象。列宁提出的解决方案使“通过农业和轻工业提供资金来缓解重工业并发展”,但是斯大林现在已经没有了资金的来源,并且苏联现代化建设速度非常缓慢,99%的耕地需要畜力或人耕。随着1929年经济危机的爆发与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国集团的逐渐形成,使得苏联除了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封锁和贸易保护主义,还要面对战争威胁。而在当时实行新经济政策导致重工业衰落的苏联,是根本不足以抗拒资本主义和法西斯国家的入侵的,因此苏共才决定放弃新经济政策,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斯大林-苏联体系的形成在当时苏联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形势下是必然的,因此指责斯大林或者斯大林模式是导致苏东剧变的罪魁祸首这一论断明显是片面的。照这些学者的说法,既然斯大林模式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那么也就是说所有实行过斯大林模式的国家都必然出现资本主义复辟,不用说我们也可以知道,中国、朝鲜、越南、古巴都曾经实行过斯大林模式,为什么这些社会主义国家没有出现苏东剧变那样的悲剧呢?其实后面我们将会分析到,这些国家都有一个共同点:坚持民主集中制,抵制政治多元化。在二战过后,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政治、军事力量毫不疑问地让斯大林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希腊和土耳其事件(苏联由于实力的差距不得不在重大问题上让步),包括第一次柏林危机在内和西方冷战政策的出台,也使得斯大林迫切需要尽快恢复国民经济,因此在斯大林时代,苏联是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来改革的,因此我们更加可以得出这一结论:苏联解体的根源不在斯大林和斯大林模式的建立。真正在这方面犯下错误的恰好是苏联后期的领导人,特别是勃列日涅夫。在七十年代是苏联社会主义改革,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最佳时期,苏联刚好可以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和美国的战略收缩推行改革,这样几乎不会遭遇阻力。然而苏联领导人却并没有把握这个机会,推行改革,而是固步自封,进一步加强集权,并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使得苏联进行冷战的性质从“保卫国家安全”转变为“争夺全球霸权”,从这个时候起,苏共就已经朝着修正主义路线前进了,而苏联霸权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也同时由于美苏争霸而被召回。在这一时期,斯大林模式已经不适应当时苏联的客观外部环境,因为社会主义制度不是一层不变的,每一个制度都有它所适应的一定的外部环境,因此在这一阶段应该推行改革。但是苏共由于体制僵化和内部斗争,尤其是内部斗争,明显表现在斯大林死后苏联官僚阶层阻止甚至发动政变来阻止马林科夫对斯大林模式的调整(附:马林科夫在斯大林死后曾经探索了一条社会主义发展的新道路:集中国家资源,优先发展轻工业。马林科夫逐步取消集体农庄并缩减公务人员工资,相应地提高了工人工资,被农民亲切地称为‘列宁的外甥’。然而改革触及了苏联官僚的利益,遭到以赫鲁晓夫为首的苏联官僚的坚决抵制而失败),以及冷战的影响拒绝改革。到了后期,苏联甚至武断地干涉东欧国家,尤其是捷克斯洛伐克的改革,甚至与中国兵戎相见,这才是导致日后苏联经济出现危机的根源。因为即使是斯大林模式,其生命力也是有限的,斯大林模式最大的弊端在于其以牺牲后代发展的资源、环境为代价换取了高速度,更因为苏共的腐败以及人民生产积极性的降低以及对外战争,导致苏联在勃列日涅夫后期出现经济危机。但是注意,是苏联经济出现危机的根源,并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源。如果指责斯大林模式是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就等于宣布所有实行了斯大林模式的国家都必然出现资本主义复辟,而这无疑是绝对错误的。因此我们说,斯大林模式的建立并不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因素,同理,由于斯大林模式导致的苏联经济危机也不应该作为苏联解体的根本因素。第三、苏东经济危机与资本主义复辟现在有些学者认为苏联解体与东欧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经济的严重困难。首先,这个观点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问题:苏联与东欧在当时的确出现了一定的经济停滞,甚至是衰退,但是绝对不是“严重困难”,试问又有哪一次苏东经济衰退比反协约国武装干涉后苏联的经济更加困难呢?那为什么在那一个年代苏俄和其他苏维埃国家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复辟现象呢?实质是很清楚的:第一、俄共在列宁等英明的领导人的指导下采取了正确的措施,果断的抑制了危机并消除了反革命叛乱;第二、俄共得到广大工人阶级和农民的支持。而反观戈尔巴乔夫,优柔寡断、执行错误的修正主义路线,并且全盘否定斯大林,甚至否定十月革命,是苏共彻底丧失了人民的信任。因此,说苏联八十年代经济“严重困难”导致苏联解体是不能接受的,至于说什么经济问题导致苏联人民对政府不满的观点更是漏洞百出:苏联早在勃列日涅夫时期开始就实行高福利政策,苏联公民的医疗、就业和生活用品等都得到了保障,而正因为高福利政策使苏共在经济上出现了严重的危机,这才成为了导致八十年代苏联经济“停滞时期”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民群众真正对苏联的经济不满正是在戈尔巴乔夫实行所谓的“人道的社会主义”改革后才开始的。从19次代表会议到苏共28大的两年间,伴随政治体制“根本改革”热火朝天地进行,经济改革实际已陷于停滞。1989年国民收入增长率降为2.4%,1990年比上年又降4%而出现负增长,开创了苏联战后经济严重滑坡的先例。消费品市场的供应由长期失衡发展到全面短缺,财政赤字和货币发行失控。1989年通货膨胀率比上年增加56%,1990年又比上年增加70%,外债达700亿美元。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广大群众怨声载道。另外,有些学者将“经济问题”与“生产力问题”混为一谈。马克思的确曾经说过决定重大事件的实质在于其本身的性质和生产力水平,但是注意,是生产力水平而并非经济水平。生产力水平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更表现在政治、思想、军事、教育等各个领域上,有谁会否认苏联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或者说比中国、比其他现在还在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的生产力更低下呢?因此不能认为经济原因就是苏联解体的最主要原因,因为苏联经济困难并不直接导致苏联解体——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出现了大跃进等错误,当时的经济困难到饿死的人数近百万的局面,这个经济困难应该不是苏东能够相比的,但是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资本主义复辟?很明显,经济问题只应当是导致这一事件的主要原因而非最主要原因。按照邓小平的话来说“苏联的经济危机最多只能导致反对派的滋生和苏共威望下降,并不能直接导致社会主义制度的丧失。”看待事物不能完全盲目照搬马克思列宁主义,而应该根据历史的实际情况进行系统分析,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这些学者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实践脱离,马克思只说过与这两个因素有关,并没有说明孰轻孰重,或者是同等重要,而是说必须根据历史的实际情况来判断,因此,这些学者明显犯了教条主义错误。那么,现在我们就该探讨苏东剧变的真正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第四、苏东剧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工人党(苏共)对马克思列宁主

1 / 3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