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古典音乐综合经典作品欣赏(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艺复兴(Remaissance)意为“再生、复活”。即要让中世纪以来被教会控制、利用的艺术形式得到解放,并恢复到古希腊、古罗马时期那样的合理主义。文艺复兴的思想基础是“人文主义”。它提倡的是人类的智慧,人的力量,人对生活的追求,以人为核心。它猛烈冲击教会以“神权”为核心的封建文化的禁锢。它要求反映现实生活,肯定个性、个人情感和个人创造。文艺复兴运动震撼世界,对欧洲文化的发展产生深刻而又广泛的积极影响。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潮流中,音乐虽然晚于其他文艺形式,但也发生了极为深刻的变革,形成了新的音乐风格,产生了器乐体裁和歌剧,发展了音乐理论。《回声》(拉索曲)这是一首16世纪的世俗合唱,源于意大利民间体裁,但作曲家赋予了它更丰富的多声部表现,所以能惟妙惟肖地刻画出人与回声对话的生动情景。歌曲一开始就一户以营地唱到:“回声——回声,美妙的回声——美妙的回声!它在哪里?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它发出了笑声——它发出了笑声,瞧多有趣——瞧多有趣……”以上所有这些歌词均由两个合唱队(各四个声部)先后作同度模仿,以形成回声的效果。即通过四重卡农来表现世俗性的音乐题材内容,是一首双四声部男女混声无伴奏合唱。作品用频繁的转调,强弱变化的力度,色彩淡淡的和声和对比声部,创造出一种回声的奇妙意境。改作几个世纪以来在世界各国广文传唱。作者简介拉索(1532—1594),尼德兰乐派的代表作曲家,与帕莱斯特里那同为欧洲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音乐的卓越代表人物。其作品涉及宗教音乐与世俗音乐的各种体裁,多达两千部以上,包括牧歌、经文歌、弥撒曲、诗篇、歌曲等。代表作有《忏悔赞美诗集》、57部《弥撒曲》,以及合唱曲《回声》等。巴洛克时期音乐欧洲从16世纪末期到18世纪中期启蒙运动所经历的一百五十年的历史,是封建专制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过渡时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新旧艺术形成交织,内容混杂,形态多样,风格迥异。这段历史时期被称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愿意为豪华浮夸的建筑风格,它借用绘画的术语,描绘这个时期文艺的特征巴洛克时期的音乐文化,在与之相关的人文学科的影响下,形成其独特的结构宏大、精美华丽、夸张任意、端庄稳定的风格。首先是体裁的多样化:有反映宗教内容的受难曲、清唱剧、康塔塔;有世俗特征的歌剧;还有从声乐与舞蹈音乐伴奏地位中独立出来完整的器乐奏鸣曲体裁形式等。第二,创作技巧得以丰富和发展。主调音乐发展迅速,大小调体系得到巩固,和声理论开始建立。复调音乐在保持原有魅力的基础上地位开始弱化,数字低音(或称通奏低音)的写法成为多声部旋律和声思维的必经之路,其技巧极为时尚流行。第三,各种速度、力度、表情记号被人们充分认识并广泛使用,加强了音乐的表情功能。巴洛克时期出现的优秀音乐家有:蒙特威尔第、拉莫、吕利、斯卡拉蒂、维瓦尔第、塔蒂尼、库普兰等,巴赫,亨德尔是杰出代表。《哈利路亚》(亨德尔曲)《哈利路亚》是清唱剧《弥赛亚》中著名的一首合唱曲,亨德尔作于1741年,该曲是清唱剧第二部分的结束曲,被称为是一首赞美耶稣,歌颂人民凯旋的“光荣颂”。该曲气势宏伟、磅礴,为整部清唱剧的高潮。当年英国国王听到这首合唱曲时,也激动的肃然起敬。清唱剧《弥赛亚》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预言和成就”,第二部分“受难和得救”,第三部分“复活和荣耀”。全剧由序曲、咏叹调、重唱、合唱、间奏曲等五十七首分曲构成,合唱是基础。“哈利路亚”原为希伯来语,是赞美神的意思,是基督教赞美上帝的习惯称呼。作者介绍亨德尔(1685-1759),英籍德国作曲家,巴洛克音乐风格的杰出代表,被誉为“清唱剧之父”。七岁开始学习音乐,11岁去柏林旅行演出。成年后到汉堡凯撒歌剧院人小提琴手,并开始歌剧、清唱剧创作。1717年定居英国,1726年加入英国籍。1759年逝世于伦敦。他一生创作歌剧46部、清唱剧36部、著名的有《弥赛亚》、《扫罗》、《参孙》等。器乐作品在他的创作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亨德尔是一位具有戏剧才能的音乐大师。他的作品体现了巴洛克音乐的精华:宏伟瑰丽、均衡完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唱剧清唱剧是一种包括独唱、重唱与合唱,用管弦乐队伴奏的大型声乐套曲。其中合唱占重要地位。与康塔塔、歌剧几乎同时起源于16-17世纪之交。最初以《圣经》故事为题材,由演员化妆演出,之后,其题材大多脱离宗教范围。17世纪中叶开始发展成为供音乐会演出的声乐作品。举世公认的杰作有亨德尔的《弥赛亚》,海顿的《创世纪》,肖斯塔科维奇的《森林之歌》,奥尔夫的《卡尔米纳·布拉纳》等。《G弦上的咏叹调》(巴赫曲)巴赫一生写过四部管弦乐组曲,其中以第三部(D大调)最为杰出的。《G弦上的咏叹调》即是这部组曲中第二首“咏叹调”的小提琴改编曲。这段旋律优美动人、纯朴雅典。再加上小提琴G弦那么浑厚、丰满的音色,使这首乐曲有迷人的魅力。《G弦上的咏叹调》为单二部曲式结构,第一步6小节,它速度缓慢,节奏自由,旋律如歌,一气呵成。第二部分11小节,它是第一部分的补充和发展,带有哀伤与激动的情绪。作者介绍巴赫(1685-1750),德国最伟大的古典作曲家之一,巴洛克音乐的杰出代表。出生于德国艾森纳赫市的一个音乐世家,少时随兄学习音乐,18岁起担任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他的创作渗透人道主义思想,他改革宗教音乐,将复调音乐发展到顶峰。其乐曲风格典雅,构思严密,气氛庄重,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对德国音乐文化和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主要作品有:康塔塔200多部,《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乐队组曲》四首和大量管风琴曲等。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一般指1750-1820年。18世纪中叶后,在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下,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促使欧洲各国城市经济的繁荣,市民阶层的政治、经济地位也在提高。深入人心的启蒙主义思想在观念上直接影响和极大程度上支配着当时的音乐行为、音乐创作、审美标准。音乐在题材、内容、技巧、风格上经历了深刻的发展变化。其人文内涵丰富深厚,样式精彩纷呈。并在题材上、内容上开始反映社会第三等级不同层次任务的普通生活和道德情感,与资产阶级革命、启蒙运动精神关联的英雄性题材也不断出现。在体裁上,交响乐与奏鸣曲的确立和定型是古典主义时期极为重要的艺术成就。海顿、莫扎特、贝多芬是这个时期的杰出代表。《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海顿曲)《第九十四(惊愕)交响曲》是海顿1791-1794年应德国小提琴家萨洛蒙之邀两度出访英国伦敦期间创作的十二部交响曲的第三首,又称“伦敦”交响曲或“萨洛蒙”交响曲。真挚的情感与娴熟的技法结合,使之成为海顿最出名的一部作品。全曲分四个乐章,这里欣赏第一乐章第一乐章,奏鸣曲式,非常活泼的快板,G大调。引子是一段如歌的柔版,由弦和木管乐器奏出。主部主题在小提琴上轻柔地焕发出光彩,这一类似匈牙利吉普赛的音调,利用移位、模进的手法在木管乐器中频繁出现。副主部性格十分温和,与主部主题没有明显的对比性。在弦乐器切分节奏音型的簇拥下,主题由第一小提琴奏出,长笛加入。当中提琴和大提琴弦上流出节奏轻快、灵活优雅的主题后呈示部结束。展开部是以第一主题音程的变化动机为重心进行的。作曲家用变化的旋律线条组成丰富严密的织体,并用不断转调,加上由弱到强的突然变化,使音乐显得生机勃勃。这首《小夜曲》是海顿所作《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的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乐曲色彩明朗,节奏轻快,旋律动听,具有典雅质朴的情调,表现了浪漫温馨、无忧无虑的意境。此曲采用C大调4\4拍。行板,带有变奏的二部曲式。第一段(A)由两个段落构成,主题由6小节组成。由加弱音器的第一小提琴演奏清丽柔美的小夜曲旋律,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则以拨弦模仿吉他的音响为之伴奏。第二段(B)也由两个段落构成,a段是主题的变奏,采用模进的手法,并且使用了前倚音,使这段旋律活泼而又生气。B段旋律比较平稳,抒情优美。乐曲在欢乐的气氛中结束。《小夜曲》(海顿曲)作者简介海顿(1732-1809)18世纪后期奥地利著名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大师。出身贫苦,从小就显露非凡的音乐天赋。1761年起担任宫廷乐队乐长及作曲达三十年之久。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确立了古典交响乐与四重奏形式,被誉为“交响乐之父”。其作品乐观与纯朴,单纯与崇高具有一种内在的统一。作品有:交响曲108首钢琴曲52首,弦乐四重奏83首,歌剧、神剧24部,还有弥撒曲、清唱剧、康塔塔等多种。浪漫主义时期音乐19世纪的欧洲是一个风云变幻频繁的时代。由于各国政治革命、工业革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特别是法国革命带动了人们思想的深刻变化。文化艺术领域内不同的思潮、流派与艺术风格兴起,浪漫主义艺术就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应运而生,它对欧洲音乐的发展起着巨大的历史作用。作为这个世纪音乐文化主流的浪漫主义音乐,在不同时期、不同国家、不同作家及作品上呈现出现复杂、丰富、个性迥异的局面。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内容风格、艺术技法、民族性等方面。在内容上,作品淡漠社会性重大题材及启蒙运动时代崇高的“理性”,强调个人的情感和幻想,尤其突出个人的主观体验;热衷于抒发内心的爱情,倾心于自传性;或刻划个人的心理状态,把对现状的不满倾注在对各类题材的表现上。在创作意识与技巧上,追求不同艺术之间的融合,努力探索发挥音乐多方面综合性的表现性能。它突破传统奏鸣曲、交响曲四个乐章的限制,扩大结构,出现了与文学、诗歌有机联系的许多新颖体裁,如标题音乐(标题交响、标题音乐会序曲、标题组曲等)、交响诗和艺术歌曲、声乐套曲,以及产生了夜曲、叙事曲、玛祖卡、即兴曲、无词歌等许多小型器乐曲体裁。1、《梦幻曲》(舒曼曲)《梦幻曲》是舒曼所做的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中的第七首。《童年情景》是作者于1838年创作的一组钢琴小品的总题目。虽然按内容来说是描写儿童生活的,但这部作品不只是为儿童所写,也是为成人所作,表现成年人对童年时光的回忆。作品手法洗练,形象刻画生动准确,心理描写逼真,欢快动人,饶有情趣,但也流露出一种因童年逝去而产生的惆怅感。《梦幻曲》是其中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它以柔美如歌的旋律,各声部完美的交融及充满表现力的和声语言,刻画了一个童年的梦幻世界,表现了儿童天真、纯洁的幻想。由于这首乐曲主题非常简洁,具有动人的抒情风格和诗一般的意境,常被一些音乐家在音乐会上单独演奏,而且还被改编成各种乐器的独奏曲,其中大提琴独奏曲流传最广。作者介绍舒曼(1810-1856),德国著名音乐家,浪漫乐派的代表人物。自幼显露出音乐、诗歌、戏剧等方面的才华。先学法律,1830年正式开始音乐家的生涯。作有许多新颖独特的钢琴名曲,如《蝴蝶》、《狂欢节》、《交响练习曲》、《幻想曲集》等,他与钢琴家克拉拉的结合,一直被传为美谈,并促使其创作热情空前高涨。1840年写了138首歌曲,最为著名:歌曲集《桃金娘》、《诗人之恋》、《妇人的爱情与生活》等。后又写下了四部交响曲,及《a小调钢琴协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杰出作品。《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根据希腊雅典民间传说创造的一部喜剧。剧中叙述了三对有情人的爱情故事:美丽的姑娘茜波利特与莱桑特相爱,由于反对父亲包办婚姻将她许配给另外一个已经有未婚妻的青年德米特利斯而触犯当时的雅典法律,被送到修道院当修女。茜波利特与莱桑特双双逃进大森林避难,德莱特里斯得知后也追到森林里寻找。赫雷特深爱着自己的未婚夫德米特利斯,闻讯后随之跟踪到森林,遇到先王奥布朗和仙后及小仙女们。的知情由后,在先王和先后的撮合下,这对情侣和好如初,茜波利特和莱桑特的爱情也出现希望。次日,了解真情厚的公爵撤消了对茜波利特原来的宣判,在欢庆的气氛中,两队有情人同时举行了婚礼。看到这一切,原先闹别扭的先王和仙后也幸福地和好了。这部序曲不是戏剧情节的全部描述,而是作者根据从戏剧中获得的幻想情趣的印象而创作的。门德尔松创作这部作品时年仅17岁,还不可能理解莎士比亚剧中所反映的社会意义,但他热衷于幻想故事中的神奇境界,而这正好给作者发挥想象留出了广阔的空间。这部序曲充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