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透雕双龙佩战国孔子春秋第四节春秋战国玉西周晚期夷王、厉王之时,早已一改早期文治武功、天下安定局面,昏君暴疟、政治腐败,在外(戎狄)扰内(国人)忧,尽管共和行政,也未能挽救颓废、衰败命运,最终幽王被杀于骊山脚下,迫使平王东迁洛邑,结束西周王朝统治,历史进入春秋时代(东周)。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年-前475年(敬王)。战国时代:公元前475年-前256年(赧王)。西周的衰弱表现在三个方面的变化:1、西周政权王纲的宗法制、世卿世族制走向瓦解,君主权丧失,诸侯称雄,群雄争霸。导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演变为“政自诸侯出”,最终成为“政自大夫出”的结局,政局变化若多事之秋,一部春秋史,成为一部战争史,大小战役数百起。2、神权政治动摇,一些新兴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开始传播,“民本”萌发,提倡天事、人事各不相关,根本上削弱了神权统治的宇宙观。3、废除“井田制”,实施“初税亩”,建立的私有土地制,使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急剧变化,加速阶级矛盾,加剧了社会的动荡。然而,社会现状却带来了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的大发展,并进一步改变了中国古代玉器的发展方向。传统用玉习俗(丧葬祭祀、王者尊严)反而得到加强,各诸侯僭用天子之礼,代表极权的用玉思想盛行,刺激了各诸侯国的用玉需求。较著名的有:1978年发掘的湖北随州战国早期曾侯乙墓、1974-1978年发掘河北平山战国时期中山国王墓、1977年发掘山东沂水春秋莒(ju)国封大夫墓、1986年江苏吴县吴国玉器窖藏、1972-1975年陕西凤翔春秋时期秦国雍城遗址发掘出西周宫廷祭祀玉器等。各诸侯国文化迅速发展,逐渐形成了楚、晋、齐鲁、秦、吴、燕文化圈。各地区的玉器风格也不一致,出土玉器分散,大宗玉器主要出于诸侯贵族之墓。自1949年以来,各地发掘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已有6000多座,出土了大量的玉器。从贵族到平民墓葬,几乎墓墓有玉,反映当时用玉的普及、深入和广泛,真可谓“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的真实写照。春秋战国时期用玉思想是在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儒道法墨等学派、孔孟庄墨荀等圣人贤哲的政治主张,集中表现出对尊天命、信鬼神、尊礼教、尚孝道的宿命论批判,弘扬对人身境界真善美的追求,从根本上动摇了传统玉文化理论的基础。孔孟倡导的仁人、克己、慎独、任贤的道德观念和“贵玉贱珉”思想理论的建立,标志玉器人格化的形成。推动了传统玉文化理论的大解放和大飞跃,使古玉器降贵纡尊、回归民间,引发玉器创作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变化,为传统玉器走向生活化、世俗化奠定了理论基础。春秋晚期以后,冶铁技术取代青铜材料,玉器呈现出精致、繁缛、华美的新工艺。线条雕琢粗犷有力或细如毫发,磨光细致,光泽强烈。镂雕及套环技术发达,纹饰精细多样,造型优美,形成了系统的用玉制度,赋予玉器崭新的理念。玉镂空龙凤纹饰战国1、春秋时期玉器的特征(1)品种:无工具;礼器相对减少,玉璧和玉璜都较少,璜形器多为三分之一圆弧形。装饰用玉日渐盛行,佩饰大量增加,多为片状玉佩。(2)玉质:进入以和田玉为主流的时代。(3)纹饰:普遍;排列规整、细密;云纹常见,龙身细长如蛇。(4)工艺:铁制琢玉工具的使用,使镂雕、透雕、浮雕技艺娴熟。2、战国时期玉器的特征(1)品种数量:玉器数量很多,以礼玉和饰玉为主,璧、璜、琮等礼器较春秋时代又增加。饰玉类具体分为:固定造型的传统装饰玉器,如珠、管、镯、牌等;各种动物造型玉佩饰,如虎、鸟、兔、羊等;几何形或仿其他事物形态的玉饰品,如璜形、圭形、月牙形等。增加了许多新品种,如玉带钩、玉剑饰、玉灯坐等兼有实际用途和装饰性的日用玉器;环增多且样式新;出现玉印;出现最早的组佩。丧葬玉类,有玉琀、玉瑱、玉鼻塞、缀面玉罩等。(2)造型:传统“C”形龙变成了“弓”形、“S”形及其他更加活泼的造型。玉璧的形制和纹饰复杂,是战国时期最高制玉工艺水平的代表作。象生玉风格更趋写实,如马的各部位刻画逼真。(3)纹饰特征:纹饰类型多,流行的有云纹、雷纹、蒲纹、谷纹、涡纹、网纹、龙风纹、螭虎纹等。一件玉器上有多种纹饰,如双层纹饰玉璧,三层纹饰玉璧。纹饰满而密,如曾侯乙墓中的龙形佩,以云纹为主,空隙处雕有人字形纹、羽状纹、鳞纹、网纹。玉器边线上加刻阴纹或阳纹边线。(4)工艺:铁器的使用使琢玉显示高超的技艺,刻线细而利,走势扭曲委婉。古玩家称之的“游丝毛刀”—是战国到西汉玉器断代的一个重要依据。广泛采用镂雕技艺,出现活环技术,如曾侯乙墓中的透雕四龙六蛇佩、多节佩。多节龙凤玉佩3、春秋战国时期玉器简介(1)数量:该墓和其他贵族墓,共出土了3000多件的玉器。(2)品种:璜、瑗(礼玉);玦、龙、凤、夔、鱼形佩(饰玉);剑饰;梳;方牌(实用装饰)。(3)纹饰:简单、多样,以阴刻线为主。如谷纹、乳丁纹、圆圈纹、云纹、雷纹、涡纹等。(4)特殊品种有:4件扁平玉人、三龙璧。河北平山县中山国国王墓三龙环形饰战国中期最大直径6.4厘米,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1978年河北平山中山王陪葬墓出土兽头玉带钩深青色,长17.1厘米,宽2.2厘米,钩身扁长,圆形钮,钩端呈兽头形,腹面有七个凹凸的方块,各饰纤细的圆圈纹、卷草纹,方格纹及云纹等。尾饰兽面纹,背面刻曲线纹、云纹。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国王陪葬墓出土。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藏兽形玉佩黄绿色,扁平,似虎,作伏卧状,卷耳,椭圆形眼,宽鼻大口,下唇内勾,背呈连弧状凸起,腹部垂圆尾部上前折,前后各一足,有肘毛。长10.9厘米,宽4.6厘米,厚0.2厘米,1977年河北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拱手玉人黄色,扁平,头顶结角形发髻,圆形脸,菱形眼,鼻大,口小,双耳突出,拱手而立,身着长衣,饰花格纹,似成年妇女形象,高4厘米。1974年河北平山中山国墓葬出土,现藏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湖北随州曾侯乙墓(1)数量:出土了300多件玉器。(2)品种:璧、琮、环、璜(礼玉);玦、猪、牛、羊、鸟等动物佩饰;梳、带钩(实用及装饰)。(3)纹饰:主要是云纹,其次为变形蟠虺纹。(4)工艺:阴刻、单面雕、双面雕、镂空雕。(5)特殊品种:多节佩。十六节玉挂饰战国早期青色,五块玉料分别雕出十六节龙、凤、璧、环形饰件,再用三个椭圆形活环及一根玉销钉将其连接成一串,可以折卷。活环上均有榫头和铜销钉。镂空和浮雕龙蛇、凤、鸟,身饰蚕纹,间杂弦纹、云纹和绳纹等。是战国玉器中环节较多、纹饰复杂的一件,堪称玉雕之杰作。通长48厘米,宽8.5厘米,厚0.5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四节佩战国早期1978年湖北随州雷鼓墩曾侯乙墓出土,长9.5厘米,宽7.2厘米,厚0.4厘米,藏湖北省博物馆双龙纹玉佩战国长5.9厘米,宽4.2厘米,厚0.5厘米,青色,体扁薄,呈桥曲形,透雕相背对称的两条卷龙,龙口吐舌,身上刻谷纹,造型别致,雕琢精细。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藏湖北省博物馆。龙形玉佩战国龙是玉佩中最基本的样式,楚国与中原都流行这种“S”形玉佩。透雕四龙玉璜青色,体扁平,呈弧形,透雕对称的四条龙,曲身卷尾,单面阴刻眼、鳞、爪等。同时用阴线刻出两条蛇纹,精雕细琢,布局对称,长15.2厘米,宽4.6厘米,厚0.6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藏湖北省博物馆。龙首玉璜战国青色,褐色浸痕,体扁平,形如半瑗,边沿有对称的凸脊。两端各饰一张口的龙首。以绳索纹将器分隔成三块,每块隐起不夫遇的云雷纹、蚕纹等,以示龙形的五官和鳞甲。两端各有两圆孔,中央部位有大小不等的十一个圆孔。其中六孔穿以金丝,将断开的两部分缀合在一起。其他各孔供佩系用,雕琢精巧。通长11.8厘米,厚0.25厘米,宽2.7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藏湖北省博物馆兽首玉带钩青色,局部有褐色浸痕,琵琶形,短粗肥厚,底部有一圆钮,兽首,背部作浅浮雕云纹。长5.5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藏湖北省博物院。玉剑青色,体扁平,全器作成一把连鞘的剑形,通长33.6厘米,宽5.1厘米,厚0.5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藏湖北省博物馆。龙纹玉镯青色,内壁呈圆形,外壁呈圆角方形。四角各浮雕一条卷龙,四面各浮雕一条卷龙,四面雕刻云纹和谷纹。成对共存。高1.5厘米,长7.1厘米,宽6.9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现藏湖北省博物馆。云纹玉梳青色,体扁平,略呈梯形,梳背平直,转角圆滑,厚度至齿口渐薄。二十二齿,尖处薄锐,梳背两面皆阴刻云纹和斜线纹,出自墓主头部,长9.6厘米,中部厚0.4厘米,齿口宽6.5厘米,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藏湖北省博物馆。各诸侯国出土玉器玉冲牙春秋青色,体扁平,形似兽牙,两面皆以双钩饰一张口,侧身的夔龙纹,龙口有一小穿,可系佩,成对共存,长6.5厘米,上宽1.5厘米,厚0.12厘米,1983年河南光山黄君孟墓出土,现藏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鸟纹玉环春秋黄国青色,体扁平,圆环形,中心有一大圆孔。一面光素,一面以双钩饰细密变形并兼装图案的鸟纹,径11.7厘米,厚0.2厘米。1983年河南光山黄君孟墓出土,现藏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玉人头饰春秋早期高3.8厘米,宽2.5厘米,最厚1.8厘米。1983年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鸟兽纹璜春秋早期横宽11厘米,肉宽2.5厘米,厚0.2厘米,1983年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虎形佩春秋早期长13.4厘米,宽7厘米,厚0.18厘米。1983年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人首蛇身饰春秋早期外径3.8厘米,厚0.2厘米,1983年河南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墓出土,河南省信阳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藏。兽面纹饰春秋长7.6厘米,横宽6.8厘米。1976年山东蓬莱村里集墓出土,山东省烟台市博物馆藏双龙佩春秋晚期高3.7厘米,最宽4.8厘米,厚0.3厘米,1972年山西长治分水岭墓葬出土山西省长治市博物馆藏兽面纹饰春秋晚期楚国长7.1厘米,宽7.5厘米,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号墓出土,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兽面纹玉梳春秋晚期长7.7厘米,厚0.5厘米,1978年河南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藏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虎形饰春秋晚期长8厘米,宽2.4厘米,厚0.3厘米1979年河南淅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藏虎形璜春秋晚期长14.6厘米,厚0.4厘米,1978年河南浙川下寺1号楚墓出土藏河南省博物馆兽面纹玉带钩战国鲁国黄色,有浸痕,呈铲形,钩身饰兽面纹,双眼突出,长眉上卷,左右和脊背用阴线刻出卷曲纹、花形纹、卷云纹等。钩端作回首兽头状,背面圆形钮,并饰菱形纹、勾云纹等。形制特珠,雕镂精巧,长8.3厘米,宽6.8厘米。1977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墓葬出土,藏曲阜文物管理委员会谷纹玉佩战国青色。由璧、珠、管、夔龙等十一件组成。璧径5.2厘米,枣核长4.5厘米,径1.4厘米,圆柱其中长者长4.6厘米,径1.3厘米,短者长3.3厘米,径1.5厘米,扁圆形管长4.9厘米,夔龙长11厘米,宽4.3厘米,现藏曲阜市文物管理委员会1977年山东曲阜鲁国故城墓葬出土,。玉马战国高5.7厘米,底座长2.3厘米,宽1.6厘米,玉质晶莹,青色中泛黄色,马昂首竖耳,张目前视,颈部粗短,前胸突出,体肥膘壮,形象逼真,线条简洁,琢磨精细。1978年曲阜市鲁故城出土,曲阜市文物局收藏双龙首玉璜战国现藏故宫博物院白色,长17.1厘米,宽7.4厘米,厚0.5厘米,体扁薄,呈半圆形。两端镂雕龙首,龙口微启,唇微卷,露牙,环眼圆睁,长耳后伏于颈,饰阴刻细线纹。龙身浮雕六行勾连纹。外缀以对称的镂空夔纹,中部有一圆孔,可穿系。勾连云纹灯战国照明用具,高12.8厘米,灯盘直径10.2厘米,新疆和田青玉故宫博物院藏云兽纹玉璜战国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青白色,体扁平,由七块玉组合而成,中间一块近方形,雕变形云纹,其上透雕一兽,作回首垂尾卷伏状,下端有一鼻钮,两侧两玉块较长,饰变形云纹,再外两玉块雕成龙头形,长20.5厘米,宽4.8厘米。1950年河南辉县墓葬出土虎食人纹玉佩战国藏中国历史博物馆青色,体扁薄,长6.2厘米,宽3.8厘米,厚0.4厘米,呈环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