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君子制作人:张美琳梅宋代大诗人陆游“当年走马锦西城,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的诗句。南宋诗人张道洽“到处皆诗境,随时有物华,应酬都不暇,一岭是梅花。”宋代曾几在《雪后梅盛开折置灯下》诗中写道:“满城桃李望东君,破蜡红梅未上春,窗几数枝逾静好,园林一雪碧清新。”明朝田汝成诗曰:“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枝独先天下春。”宋人林逋:“众芳摇落多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唐朝诗人来鹄《梅花》诗:“一花香千里,更值满枝开。”齐已的《早梅》诗:“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村前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更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宋代陈亮的《梅花》诗:“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欲传春消息,不怕雪里藏。”形象地刻画了梅花凌寒独开的坚贞品质。唐朝李商隐少年早慧,科第早登,然而后来受到一系列打击流落异乡。当他看到寒梅先春而开,望春而凋,遗憾之余便怨恨起来:“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王冕在《白梅》式中写道:“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表达了诗人轻视功名利禄,不与世俗合流的高尚情操和美好追求,苏东坡的咏梅诗:“寒心未肯随心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借此抒发了傲视权贵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抱负。明朝徐渭多次乡试,屡屡不中,在痛苦绝望中,借梅抒发哀怨:“雪压烟迷月又蹉,前村昏暗月增坡,梅花也自难主张,数尽寒梅耐尔何。”读来令人心醉。唐朝诗人张谓《早梅》诗:“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不仅写出了梅花的早发,而且写出梅花晶莹洁白如雪。梅〔南朝·梁〕王筠诗曰:“翻光同雪舞,落素混水池。”写大雪纷飞,而梅花与之同舞。北周庚信的《梅花》诗:“当年腊月半,已觉梅花阑,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王安石的《诗花》诗:“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更是令人拍案称绝。一代伟人毛泽东写了脍炙人口的咏梅诗:“梅花欢喜漫天雪,冻死苍蝇未足奇。”“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更是气势磅礴,大有惊天地,泣鬼神的气概。抒发了革命豪情,表达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无私奉献的精神。兰故后人又把兰理解为君子高洁、有德泽的象征。如兰桂齐芳(兰花、桂花)喻德泽长留,经久不衰,也就是把恩惠留给后辈子孙,亦用来称颂别人的子孙昌盛。兰后来又引申出多层含义,如美好的文章称“兰章”,对别人子弟的美称叫“兰玉”,对友情契合而结拜成兄弟称“金兰之好”等。以自古以来人们就把兰花视为高洁、典雅、爱国和坚贞不渝的象征.兰花象征高尚。兰花风姿素雅,花容端庄,幽香清远,历来作为高尚人格的象征。诗人屈原极爱兰花,在他不朽之作《离骚》中,多处出现咏兰的佳句。幽兰生前庭,含薰待清风。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对于中国人来说,兰花还有民族上的深沉意义。在中国传统四君子梅、兰、竹、菊中,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气质,以及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因此对于兰花,中国人可以说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与性格认同。兰花,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来受人喜爱。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兰、赏兰、绘兰、写兰,一直是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被誉为国香、王者香的中国兰花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表。幽悬兰草遇净土而生不因无人而不芳...脱俗矣兰花被誉为“花中君子”、“王者之香”。对于中国人来说,兰花还有民族上的深沉意义。在中国传统四君子梅、兰、竹、菊中,和梅的孤绝、菊的风霜、竹的气节不同,兰花象征了一个知识份子的气质,以及一个民族的内敛风华。因此对于兰花,中国人可以说有着根深蒂固的民族感情与性格认同。兰兰花,那飘逸俊芳、绰约多姿的叶片;高洁淡雅、神韵兼备的花朵;纯正幽远、沁人肺腑的香味自古以来受人喜爱。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养兰、赏兰、绘兰、写兰,一直是人们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重要途径,被誉为国香、王者香的中国兰花成了高雅文化的代表。竹竹子是中国传承精神孕育出来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重视“气节”。所谓气节,大抵是指人们应有的高尚情操,也就是不媚权贵,不迎流弊,人穷志不短,位卑忧国恨。身处逆境,仍能恪守刚直不阿的人格。这种气节,也隐含着对社会腐朽的批评,对清廉自洁、高风亮节的赞颂。郑板桥先生说:“盖竹之体,瘦劲孤高,枝枝傲雪,节节干霄,有君子之豪气凌云,不为俗屈”。春秋以后,“士”阶层兴起。但是,在王权制度下,士人不仅未能施展“治国平天下”的抱负,反遭官僚压制,以致仕途失意,使得许多文人对下层百姓寄予深切的同情。竹子刚直不阿,青翠常绿,与士人的品性相吻合。爱竹的情结,正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历代以来,士人以松、竹、梅、兰、菊等为寄托,松的常青、梅的高洁、竹的坚贞、兰的洒脱、菊的孤傲,正与文人的品性相共鸣,与儒家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相吻合。竹子内茎中空,令人不由联想到君子“谦逊虚心”的美德;竹子的枝翠叶绿,易于生长,节节高升,包含了青春向上的活力。竹子所引伸出的“气节”,也与儒家学说的“山南之竹,不操自直,斩而为箭,射而则达”相契合,蕴含着丰富的哲学内涵。自先秦以来,帝王以竹制为“符”,用以发布命令,旨在要求属下像竹子一样有礼有节、不折不扣地履行使命。张骞出使西域,身处逆境,仍不屈不挠,终于不辱使命;苏武奉命赴匈奴,被幽闭十九载,面对利诱,一脸正气;文天祥兵败被俘,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体现了民族气节。这些都是“竹衰不变节,花落有余香”的竹品质。先贤以青竹为象征,铸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脊梁,陶冶了一代又一代学人的品性。居必有竹,古往今来也是许多人的爱好与追求。在古人眼里,竹子具有凝重分量,体现居者的“雅”、“俗”品性。历代以来,所谓“千枝翠竹遮映”、“东墙疏竹影”、“窗前竹劲风”等情韵,均是居室高雅的写照,是一种“身与竹化”的审美境界。竹“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千古流传的佳句,可说把竹子坚贞不屈的精神品质写得淋漓尽致。竹在荒山野岭中默默生长,无论是峰峰岭岭,还是沟沟整整,她都能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在逆境中顽强生存。尽管长年累月守着无边的寂寞与凄凉,一年四季经受着风霜雪雨的抽打与折磨,但她始终“咬定青山”、专心致志、无怨无悔。千百年来,竹子清峻不阿、高风亮节的品格形象,为人师表、令人崇拜。竹子刚劲、清新,生机盎然,蓬勃向上。当春风还没有融尽残冬的余寒,新笋就悄悄在地上萌发了,一场春雨过后,竹笋破土而出,直指云天,所谓“清明一尺,谷雨一丈”,便是对她青春活力和勃勃生机的写照。当春风拂去层层笋衣,她便象个活泼的小姑娘,婷婷玉立在明媚的春光里。到了盛夏,她舒展长臂,抖起一片浓郁的青纱,临风起舞,炯娜多姿。暑尽寒来,她仍绿荫葱葱,笑迎风霜雪雨。难怪白居易在《题窗竹》中留下这样的佳句:“千花百草凋零尽,留向纷纷雪里看。”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松树,使人想起志士;芭蕉,使人想起美人;高大的槐树,使人想起了将军;而修竹呢她使人想起了隐者。竹轻盈细巧、四季常青,尽管有百般柔情,但从不哗众取宠,更不盛气凌人,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才是她的品格。竹不开花,清淡高雅,一尘不染,她不图华丽,不求虚名的自然天性为世人所倾倒。清代诗人郑燮这样赞美道:“一节复一节,千校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子心无杂念,甘于孤寂,她不求闻达于莽林,不慕热闹于山岭,千百年过去了,却终成这瀚海般的大气候。置身万倾碧波的竹海,只见苍翠挺拔的老竹,如同甲胄裹身的武士,而弯弯新竹,却又象柔情似水的少女;举目望去,那成方成阵的竹林,就象一队队,一排排跨马飞戈的兵团,而当漫步两旁茂竹夹道,竹叶轻轻拂面,又显得万般温柔,宁静和幽雅。刚柔相济能屈能伸,这又是竹的另一品性。“莫嫌雪压低头,红日归时,即冲霄汉;莫道土埋节短,青尖露后,立刺苍穹。”这副对联,道出了竹子的博大胸怀与豁达开朗的性格。那怕是在条件艰苦的破岩中,竹子也能顽强生存;她不求索取,只有奉献。竹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竹笋做的佳肴,为人类所食用;用笋衣缝的布鞋,忍辱负重,默默承受着煎熬。竹子制作的竹凉席、竹家俱、竹胶板、竹筷、竹厅、竹工艺等要有尽有。在成宁竹乡,苏东坡“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一说,道出了竹乡人与竹密不可分的关系。竹乡人打的是竹伞、戴的是竹笠、住的竹楼、坐的是竹椅、睡的是竹床、吃的是竹笋……竹子还以她残留的校丫扎成扫帚,为人类清除污垢,就是竹沫、竹头等,也在灶底燃烧,发挥光和热。有幅对联这样写道:“竹头虽微餐餐灶底炊肴馔,器皿虽小户户厨中要斗筲。”竹与人类结下不解之缘,竹为人类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这真是“出世予人惠,捐躯亦自豪。”修竹千竿,情牵历代诗人,丹管一枝,写尽人间春色。竹是一首无字的诗,竹是一曲奇妙的歌。竹子精神在华夏文明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竹竹为儒佛道“三教”共赏之物,积淀着深厚文化意韵。竹,秀逸有神韵,纤细柔美,长青不败,象征青春永驻,年轻;春天(春山)竹子潇洒挺拔、清丽俊逸,翩翩君子风度;竹子空心,象征谦虚。品格虚心能自持,竹的特质弯而不折,折而不断,象征柔中有刚的做人原则,凌云有意、强项风雪、偃而犹起,竹节必露,竹梢拔高,比喻高风亮节;品德高尚不俗,生而有节,视为气节的象征。唐张九龄咏竹,称“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和黄门卢侍郎咏竹》)。淡泊、清高、正直,中国文人的人格追求。元杨载《题墨竹》:“风味既淡泊,颜色不斌媚。孤生崖谷间,有此凌云气。”竹既有美的意象,又与士大夫文人的审美趣味、伦理道德意识契合菊秋风肃熬,白露为霜,而菊却金英夺目,傲霜而晚香。唐代以前的文学里,间或也有拿菊花比人坚贞不移的品格的,但主要还是歌颂它能助人长寿的一方面。唐代以后,诗词里常常提到菊花,都是把菊花人格化了,作为有骨气的文人的象征。明代文坛前七子之一的李梦阳欣赏菊的独立不群的个性,便有不随群草出,能后百花荣细开宜进世,独立每含情之句;唐末农民起义英雄黄巢则对菊的乐观与顽强精神情有独钟,于是菊在他眼中显得那么潇洒豪迈: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从王安石的不忍独醒辜尔去,殷勤折为一,可见菊也是一位独醒者;而在王建的《野菊》忆向山中见,伴蛩石壁里中,菊则生命力旺盛,小小身影默默地装点秋日的大地,它在平凡中显不平凡;菊花枯而不陨是它固有的特性,但在朱淑真笔下: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秋风,则形象地融入了她的不幸遭遇、倔强性格和反抗精神;陆游则称菊花如志士,过时有余香,秋风中数株晚菊,顶风傲霜,挺立东篱,散发着余香,这花中志士,和南宋时期屡遭投降派排挤打击的抗金英雄,包括诗人自己在内,其遭遇、品格,是多么相似;当然还有陶渊明篱中那些淡泊、清高的菊。也许你会感慨秋日寒风下的小小一株菊竟蕴藏着如此丰富的神韵。我想菊终究是菊,不同的是诗人们的处境、诗人们的心。总结:四君子四君子,是梅、兰、竹、菊四种植物的统称,梅在寒冬盛放,兰花清秀,菊花淡香、竹子节节上升,常被视为君子的象征。还有松树和顽石,皆得到古代文人的喜欢,常写入花鸟山水画中。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四君子是气节崇高的象征,常作为中国画及东洋画的画题,也代表四季(春兰、夏荷、秋菊、冬梅),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图片欣赏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