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说佛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盘那住于何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有说佛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盘”,那住于何处?有说佛菩萨“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那住于何处?智不住三有,不落凡夫境界;悲不入涅槃,不落二乘境界。于三有中不为烦恼所染,于涅槃中不舍一切众生,在三有与涅槃中何处都可以无碍安住。追问此解甚好。那,可否这么理解,身是凡夫身,不生凡夫心。涅槃有“大小”,不入二乘的“小”涅槃。回答“身是凡夫身,不生凡夫心。”可以这么理解,也可以更深入一些。由于身由业力所成,菩萨因其内证功德,虽现凡夫相,但其身已经不同于凡夫。环境也是相同的道理,菩萨所见的三界与凡夫所见的三界也不相同。依声闻道,证得阿罗汉就证得“有余依涅槃”,烦恼业力所成的五蕴身还留存着;入灭尽定,证得“无余依涅槃”,不受后有。由于菩提心是大乘的特质,大乘不取此种涅槃。依大乘的观念,释迦牟尼佛是“久远实成”,无量劫前早已成佛,八相成道包括入涅槃都只是救度众生的示现。佛安住于不住生死,不住涅槃的“无住处涅槃”。在比较深的见地中,轮回与涅槃本无二致,一切有情本来涅槃,称为“自性涅槃”。参考资料:《法华经》《佛教理论框架》追问在比较深的见底中?是不是轮回也在涅磐中,只是自己不觉。痛苦烦恼,本性是“空”,看破了这个,苦也就不苦了,相对于这个苦,二乘只是涅磐中偏“乐”而已。回答万法本性是“空”,胜义之中,心、佛、众生、轮回、涅槃一法也不能安立,没有谁在轮回,也没有谁证涅槃。如《心经》所说:“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等等。但是对我们来说这只是口头禅,要真正“看破”,至少需要修证到初地菩萨。在见道之前,大乘也有转烦恼为道用的修法,可以参考《修心八颂》、《掌中解脱》。二乘涅槃是否偏乐,这个我不太确定,感觉上应该是偏于“灭苦”。追问总感觉,能“修”的,也只有二乘的“灭苦”。离苦得乐。四禅八定好像也都没离小乘境界。大乘修法,是本来的,不是修来的,这还真无下手处!呵呵。回答如果光看般若、中观、禅宗这些很深的见地,确实会感到大乘修行无处下手,但是这类见地在修行当中是属于三层楼,对我们来说了解一些就好,还不用把重点放在上面。龙树菩萨说过:“不依世俗谛,不得第一义”,我们可以从皈依、业果、无常等入手,逐步深入戒定慧三学,发菩提心,只要不懈怠,终有无修无证,成就佛果的一天。虽然不知道《三主要道》、《掌中解脱》等全圆道次第的教法是否适合您,但是对修行完整系统的理解应该很有参考价值。追问大乘或许就是破了小乘修证的法障。行“无修之修”吧!理则顿悟,业还须渐除!回答大乘与小乘的区别一般集中在发心与见地上,多数大乘宗派认为小乘只破我执,不破法执。所谓小乘,并不应该当做低级的佛法,一切圣言皆为教授。就实修而言,没有哪种佛法是应该舍弃的。提问者评价善哉!其他3条回答建议你看看净空法师二次宣讲的《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中以下一段的解释,这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有很深的义理在背后:三者。一尘含容空有遍。谓尘无自性即空也。幻相宛然即有也。良由幻色无体。必不异空。真空具德。彻于有表。观色即空。成大智而不住生死。观空即色。成大悲而不住涅槃。以色空无二。悲智不殊。方为真实也。追问谢谢!回答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南无阿弥陀佛!追问如是。不过我问的好像不是这个!回答1、住于无所住。2、佛菩萨本愿与众生的善根感应道交,妙有显现,不可思议。但并不执著这些境界,这就是无所住。请师兄参考。南无阿弥陀佛!追问那,佛菩萨同时很多化身,那时心在何处?一心多用?参考资料:金刚经“智不住三有,悲不入涅槃”这里的三有,寓意:贪嗔痴,意思:智慧不执着贪嗔痴,慈悲不能使死去的人复活!追问第一次看到如此解。呵呵回答无争三昧:贪嗔痴显露不出来,自然与世无争。追问一直以为贪嗔痴是三毒。三有指的欲、色、无色三界,毕竟有生灭。而因同体大悲故,不入涅槃。回答贪嗔痴是三毒显露为三有,三界指人生经历的三种不同境界,对事物的不同看法,贪嗔痴可转为戒定慧,毕竟有生灭。而因同体大悲故,不入涅槃。追问这么解释三有象是也说得通。不过,戒定慧就不算有了吗?三界指人生经历的三种不同境界,那饿鬼和地狱两道是否也应该算两界?还是直接给归到三界中了?呵呵。回答戒定慧不会出现烦恼的,把烦恼化掉了!三界:学习过程,实习过程,受业过程(青少年,中年,老年),为人生三境界!饿鬼为鬼道,属于:六道,

1 / 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