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畜布病防控中国兽医药品监察所毛开荣13621394758Email:maokairong@ivdc.gov.cn内容一、布病防控对策二、布病防控技术措施一、布病防控对策指导思想以人为本科学防控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防控。2.突出重点,分类指导。3.依靠科学、依法防治。4.密切配合,联防联控1.预防为主,综合防控为什么要预防为主?如何预防?如何综合防控?为什么要预防为主?预防是降低危害,减少损失的最有效措施。布病的危害:一、严重的经济损失二、对公共卫生的危害和影响三、社会影响严重四、生物武器布病的危害:一、严重的经济损失直接经济损失:1951美国超过10%牛、30%羊群感染,年损失5亿美元。严重影响畜牧业影响牲畜健康与生产性能:流产、死胎、不孕、乳腺炎和睾丸炎等。生产性能下降。影响畜产品质量我国规定感染畜产品需销毁阻碍外贸发展:影响旅游业…防治经费投入布病的危害:二、危害公共卫生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病痛、精神、经济压力。病程长人患此病后,病期可长达数月、数年,甚至十几年。严重的丧失劳动能力。难治愈一旦病症转入慢性,根治会变得困难。布病的危害:三、社会影响严重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害怕、恐慌等,影响畜产品消费。影响人民生活与改善布病不仅影响群众脱贫致富,而且还影响百姓日常生活中所需的畜产品,如奶、肉及皮毛等。据世界资料统计,因布病而造成奶和肉减产约15%~20%。四、生物武器为什么要预防为主?预防是降低危害,减少损失的最有效措施。如何预防?如何综合防控?①无疫时措施——监测;检疫;卫生管理;免疫。②有疫时措施——查清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卫生);保护易感动物(免疫)。③单一措施的效果有限,合理运用多种措施可以收到更好防控效果。控制移动是个政策性很强的问题,也是重要技术环节问题。1、分类管理分类原则疫情高低;分类方法根据疫情对地区,畜群进行科学分类。分类要建立在对疫情了解的基础上。需要从流调、监测、检测等技术方面着手,并建立系统的科学评估方案。控制疫情移动扩散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如何分类法规标准依据:《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2007版;《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1988年10月25日疫区(一)有感染病人;(二)检出布鲁氏菌;(三)发现病畜。控制区(连续2年,符合3项条件)试管凝集试验阳性率:羊、鹿0.5%以下,牛1%以下,猪2%以下;补体结合试验阳性率:各种动物阳性率均在0.5%以下。检不出布鲁氏菌。患病动物均已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稳定控制区(连续3年,符合3项条件)羊血清学检查阳性率在0.1%以下、猪在0.3%以下;牛、鹿0.2%以下。抽检羊、牛、猪等动物样品材料检不出布鲁氏菌。患病动物全部扑杀,并进行了无害化处理。净化区(连续2年,符合3项条件)达到稳定控制标准后,全县范围内连续两年无布病疫情。用试管凝集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进行检测,全部阴性。?澳大利亚布病分类管理牛群(9个级别)1、NA(疫情不清);2、TM(检测阴性);3、MN(监测阴性);4、IN(感染);5、RO(限制,6个月再检测);6、PF(无阳性);7、CF(净化);8、CF2(净化3年以上);9、SUS(疑似发病群)。地区(3个级别)1、有疫;2、暂时无疫(清除所有阳性后);3、无疫(连续阴性5年)。中澳分类管理的差异中国澳大利亚畜群分类标准无有区域分类标准有有畜群分类管理标准建议——增加畜群分类标准1、奶牛群分类管理标准1、疫情不清群;2、重度流行群;血清检测阳性率2%以上。3、轻度流行群血清检测阳性率2~0.5%。4、控制群;血清检测阳性率0.5%以下。病原监测阴性。患病动物均已无害化处理。5、稳定控制群;血清检测阳性率0.2%以下。病原监测阴性。患病、可疑动物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6、净化群;稳定控制标准连续两年。检测阳性率:阳性数/检测数(=全群个体数)监测阳性率:阳性数/监测数(小于全群个体数)1、羊群分类管理标准1、疫情不清群;2、重度流行群;血清监测阳性率2%以上。3、轻度流行群血清监测阳性率2~0.5%。4、控制群;血清监测阳性率0.5%以下。病原监测阴性。患病动物均已无害化处理。5、稳定控制群;血清检测阳性率0.1%以下。病原监测阴性。患病、可疑动物全部进行了无害化处理。6、净化群;稳定控制标准连续两年。监测阳性率:阳性数/监测数(小于全群个体数)2、有序流动严格控制家畜的流动。避免因流动导致疫情扩散。流动原则:同类地区家畜可以互相流动低疫情地区家畜可以向高疫情地区流动同一地区内同类畜群间家畜可以流动低疫情地区家畜可以向高疫情地区流动控制疫情移动扩散应注意的一些问题3、强化检疫检疫是控制流动造成疫情扩散的一个重要措施布病的检疫一定要掌握易感个体动物的确实感染状态。要有来源地疫区类别证明有效的布病检测证明要有隔离观察措施。必要时应进行血清学检测比如净化地区引进牛羊控制疫情移动扩散应注意的一些问题3.依靠科学、依法防治依靠科学按照布病流行规律,分别针对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广使用新型疫苗和快速诊断试剂,提高布病防控科技水平。摘自《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方案》2010年版已有技术的合理使用示范推广新技术依法防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乳用动物健康标准》和《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法规布鲁氏菌病防控工作方案(2010年版).doc布病有关规范标准①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2006年修订稿)②布鲁氏菌病诊断方法、疫区判定和控制区考核标准1988年10月25日,卫生部、农业部③动物布鲁氏菌病诊断技术GB/T18646-2002④奶牛布鲁氏菌病PCR诊断技术NY/T1467-2007⑤布鲁氏菌病诊断标准WS269-2007(卫生部)⑥布鲁氏菌病监测标准GB16885-1997(卫生部)⑦种畜禽调运检疫技术规范(GB16567-1996)⑧畜禽产地检疫规范GBl6549-1996⑨山羊和绵羊布鲁氏菌病检疫规程SN/T2436-2010⑩奶牛场卫生及检疫规范(GB16568-1996)4.密切配合,联防联控。及时的信息沟通有利于尽快发现疫情,发现布病病人可为畜间疫情提供参考信息。畜间疫情可为人间防控提供依据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定时通报机制二、布病防控技术措施1.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动物1.消灭传染源确定传染源(个体)的技术感染动物或病畜的诊断、检疫。查明疫情(群体、地区范围检查)方法:流调;监测病畜的无害化处理二、布病防控技术措施确定传染源(个体)的技术——布病诊断技术①历史追溯②临床观察③实验室检测二、布病防控技术措施1.消灭传染源①历史追溯历史疫情:布病具有自然疫原性。动物流动:引进地;检疫情况。传播介质:人与动物;饲草;用具;粉尘、气溶胶…。畜群构成:羊、牛、猪种布氏菌感染谱不一样。疫情特点:动物状态与易感性。防控措施:免疫、监测…②临床观察关节炎流产睾丸炎●●●●●●③实验室检测(诊断)实验室诊断是病畜判定的主要依据比较准确可靠使用方便易于实施。多种防控技术措施涉及诊断技术流调、检疫、检测、监测。实验室诊断方法很多,可分两大类1)病原诊断细菌学分子生物学2)免疫学诊断体液免疫测定(如:凝集试验)细胞免疫测定(eg:变态反应)公认比较成熟有效的实验室诊断方法病原诊断:细菌学诊断、PCR免疫学诊断:凝集试验(试管凝集试验、缓冲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CFT、CF-ELISA)ELISA(iELISA;cELISA)荧光偏振试验(FPA)乳环试验诊断技术-简要评价类型主要技术简要评价发展趋势细菌学诊断技术涂片镜检;分离培养;表型鉴定鉴定;动物试验…敏感性低,时间长。生物安全问题。少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核酸杂交技术;核酸扩增技术;核酸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核酸一级结构分析;脉冲凝胶电泳的技术…敏感,特异,快速,可鉴别诊断,但技术不够成熟或普及。发展方向免疫学诊断技术凝集类试验;补体结合试验;标记试验;其他试验。技术成熟普及,使用较方便,鉴别诊断不理想。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应用技术实验室诊断技术——病原学诊断细菌学诊断病料采集活体:流产物(胎盘、胎儿);分泌排泄物(阴道分泌物、奶、血液)。解剖:淋巴结、脾脏、肝脏、孕畜胎盘、胎儿。实验动物复制——提高分离率豚鼠接种,1月左右脾及淋巴结作细菌培养。细菌鉴定培养特性、血清学、生化反应;噬菌体试验;氧化代谢;PCR检测;序列测定。分子生物学诊断技术使用技术PCR技术;DNA探针;基因芯片…用途1.鉴定布鲁氏菌,区别属外微生物2.鉴定种型3.鉴定疫苗菌株但至今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分类鉴定系统病原分子生物学诊断主要技术AMOS-PCR可区分牛羊猪及绵羊附睾种,国内也已有所应用。基因指纹图谱编码蛋白的基因序列保守基因序列16sRNA基因序列、IS711基因……用PCR鉴定疫苗菌株S19丢失了部分ery基因Rev.1有一条282bp的omp2a特有片段。RB51的wboA基因发生了变异。病原诊断的评价细菌分离方法:准确率高,分离率低(仅为15-70%)。如果其它的测试是阳性的,细菌培养阴性结果没有任何意义。耗力,耗时、耗钱、危险。分子生物学方法技术要求高。少数其他微生物有交叉反应,特异引物选择很重要。当前普遍认可AMOS-PCR。可确定各种属,包括疫苗株。生物安全高度重视个人防护密封运送大量活菌操作需生物安全3级条件实验室诊断技术——免疫学诊断血清学试验是布氏菌病诊断(检疫、监测)的主要手段;种类多恰当地选择诊断方法有助于最终对感染畜、病畜的判定,有助于疫病的防控。官方血清学诊断方法比较标准试验监测试验补充试验筛选试验确诊试验中国RBT、PATSAT、CFT美国Card、standardplateCFT、rivanolSAT、SAT、PCFIA(免疫荧光试验验)、FPART欧盟RBTCFT、iELISA、FPARIT(放射免疫试验)、cELISAOIEBPAT(缓冲凝集试验)、CFT、iELISA、FPA、BST(布氏菌素试验)RT官方诊断方法差异及原因同异普遍采用:缓冲凝集试验、CFT、FPT、RT。选用不同:ELISA、浓度荧光免疫试验、精液试验)。原因1、技术开发程度不一致2、已有技术形成障碍免疫学诊断及评价凝集试验:由二级反应组成。1.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2.结合物的凝集。快速凝集试验:RBT强调高敏感性和使用方便(快速、简便)。使用高浓度的细菌抗原直接与血清反应。最常用的测试(RBT和BPAT)用酸化抗原降低IgM抗体反应。缓慢凝集试验:SAT可以定量检测。使用低浓度的细菌抗原与适当浓度血清稀释液反应。消除IgM抗体反应性改良:2-巯基乙醇,rivanol,EDTA。补体结合试验(CF)评价特异性好,敏感性较差,是个体诊断的“金标准”,官方普遍采用。难以实施包括众多的试剂:抗原,血清,补体,绵羊红细胞和溶血素。每天都需要标准化补体。研究改进技术:保持高特异性,提高敏感性;方便操作,可标准化。iELISA评价OIE指定国际贸易试验敏感性高高于凝集试验;补体结合试验;特异性高高于凝集试验;与补体结合试验相当。间接法测抗体cELISA评价鉴别诊断程度性鉴别,原理是竞争单抗对抗原的亲和力介于强毒抗体与疫苗抗体之间。敏感性比iELISA低特异性比iELISA高2.2.4竞争法测抗体荧光偏振试验(FPA)评价一种快速、简便技术测定初级反应。原理:分子的大小影响转动速率。转速越快,产生的偏振光愈小。还需要进一步评价:FPA可以调整Cut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