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五章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本第一节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第二节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第三节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人,作为劳动者,是生产的基本要素之一,现代经济发展不仅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而且更需要一定质量的劳动力。经验数据表明,人的知识、能力、健康等素质的提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比物质资本和劳动力数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人力资本正成为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民族地区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必须重视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投资。第一节人力资本与经济发展一、人力资本的含义与特征人力资本通常被定义为人自身所拥有的知识和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一般来说,人力资本包含以下两个要素:(1)个人的寿命和健康状况。这种人体物质条件受到卫生条件、医疗保健和营养状况的影响。(2)个人的生产能力和技能。提高个人生产能力和技能的途径有工作经验(即“干中学”)、教育和培训。与物质资本相比,人力资本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征:(1)依附性。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只能是个人,必须附着于人自身,当然,人力资本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物质资本。(2)无形性。人力资本很难通过具体的数据来准确衡量,因而造成人力资本交易和转让的困难。(3)外部性。人力资本不仅会影响自身,还会影响到其他变量,如产出、社会平均人力资本水平等。(4)递增性。人力资本的使用过程是伴随着知识增长和更新、经验积累、能力开发和个性完善等一系列自我丰富、强化和发展的过程,人力资本会随着使用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具有收益递增的特点。人力资本理论简介197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W·舒尔茨是公认的人力资本理论的构建者。1960年,他在美国经济学会的年会上以会长的身份作了题为《人力资本投资》的演说,阐述了许多无法用传统经济理论解释的经济增长问题,明确提出人力资本是当今时代促进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原因。战败国德国和日本的例子在影响经济发展诸因素中,人的因素是最关键的,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的提高,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或资本的多寡。二、人力资本投资与形成人力资本是通过对人的投资而形成的,人力资本投资主要包括营养健康投资和教育投资,营养健康投资可以改善人的健康状况,提高身体素质,增强工作能力;对个人进行培训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技能;接受正规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并有助于学习能力的增强;而对研究开发的投资,则可以通过外部的效果来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此外,个人和家庭为适应就业机会的变化而进行的迁移也是增进人力资本的途径之一,因为这种迁移提高了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人力资本投资中最主要的是教育投资。对教育投资的成本与收益问题从经济分析的角度看,人们对物质资本投资时,总要估计这项投资的未来收益和成本,教育投资也是一样。在通过教育或培训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时,人们也会将受教育所得的未来收益与教育成本(学费、学习用具的费用和其他相关费用、放弃工作而损失的收入即教育的机会成本)加以比较,当未来收益大于成本(均为现值)时,人们会增加教育投资,反之则减少教育投资。研究表明,教育投资的回报率较高,而且越是贫困的国家,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率越高,发展中国家的教育收益率普遍高于发达国家2倍左右。1、个人直接收益2、个人间接收益教育的间接个人收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较强的职业适应性和更多的就业机会;(2)由于较强的能力而实现的消费支出的节省;(3)较健康的身体;(4)世代影响;3、教育的社会收益(1)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2)教育可以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3)教育可以促进生产资料规模的扩大和效能的提高,同时,也能够加强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自然力的应用三、人力资本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如果把人力资本积累定义为劳动者受教育总年数的增加,估计这个因素对1978—1998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研究表明,该因素对此间中国GDP年均增长率9.4%的贡献份额是24%,与劳动力数量的贡献份额相同。比较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产出比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的投入产出比,结果,“前者大约是后者的2~2.5倍。这给了我们一个十分重要的启示,同样数量的资金用于人力资本投资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于用于物质资本投资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第二节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一、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现状1.民族地区教育投资为了分析民族地区人力资本状况,选取三个指标:民族地区教育投资;民族地区入学率(或教育规模);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比较民族地区与全国水平及其他地区的差异,反映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水平。(1)教育投资总额民族地区为1900.45亿元,远低于东部地区的6153.78亿元,东部地区教育投资是民族地区的约3.24倍。民族地区平均每省教育投资158.37亿元,大大低于中部地区的293.51亿元和东部地区的473.37亿元。(2)教育经费构成民族地区财政性拨款占教育总经费的72.3%,而中、东部分别为61.0%和60.9%,全国平均水平为64.7%,民族地区高于中、东部和全国平均水平。民族地区社会团体个人办学、捐助集资办学经费仅占其教育经费的4.1%,而东部为7.2%,中部为4.5%,均高于民族地区,说明了目前民族地区教育经费来源单一,国家财政性拨款和学杂费两项占到教育经费来源的80%,社会力量办学薄弱。(3)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民族地区为13.3%,中部13.8%,东部为14.51%,全国平均水平为14.1%,民族地区与中部教育支出的比率相差不大,而与东部有一些差距,民族地区教育支出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民族地区教育支出的投入比例与全国及其他地方相当,差距不是很明显。(4)生均教育经费民族地区最低,为2479.7元/人,略低于中部地区2496.3元/人,但与东部地区4895.5元/人相差高达2415.8元/人,基本上只有东部的一半,也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395.3元/人,说明民族地区人均教育投资支出还很低,与其他地区特别是东部地区相比差距较大。2、民族地区入学率(或教育规模)2005年民族地区小学入学率为98.2%,比全国水平99.3%低1.1个百分点;除内蒙古、广西、重庆、贵州、陕西外,其他民族省区初中入学率均比全国水平97%要低,其中云南低16.5个百分点,新疆低9.3个百分点,而青海、西藏分别低11.2、11.6个百分点。高中教育教育规模和质量(1)2005年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在校学生619万人,省均规模52万人,比东部省均规模少35万人,比全国省均规模少了26万人。(2)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招生数为230万人,省均规模为19万人,比东部省均少了12万人,比全国省均规模少了9万人。(3)民族地区普通高中毕业生数164万人,省均规模为14万人,比东部省均规模少了10万人。(4)民族地区普通高中升学率为66.33%,东部地区为85.23%,全国平均水平为76.25%,民族地区比东部地区低18.90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低9.92个百分点。可见,和经济相对发达的东部地区比较,相对落后且偏远的民族地区普通高中规模小,教育质量比较低。3、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人口受教育程度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力资本存量水平的主要指标。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发现,民族地区未上过小学的6岁及以上人口占抽样人口的13.8%,比全国水平高3.4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人口比例为39.9%,比全国水平高6.6个百分点;初中、高中文化程度比例则分别比全国水平低6.4个百分点、2.7个百分点,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水平比例较低,仅占抽样人口的4.5%。民族地区2005年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2年,比全国水平低1.3年。另外,民族地区文盲数占全国的50%以上。因此,民族地区人口受教育程度与全国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人均受教育年限测算从中国人口统计年鉴(1996—2005),收集并整理1995—2004年民族地区八省区的各地区分性别、受教育程度的6岁及6岁以上人口数据。规定文盲或半文盲(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未上过学或扫盲班)程度(用W表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2年;小学程度(用X表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6年;初中程度(用C表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年,高中和中专程度(用G表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2年,大专及以上程度(用D表示)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6年。用各种受教育程度的人数分别乘以它们各自被定义的平均受教育年限并求和,得到各个地区受教育年限总量。人均受教育年限指标比较2000年分性别6岁及以上人口文化程度分布表(单位:%)文化程度民族地区全国合计男女合计男女未上过学12.297.2417.758.44.5412.42扫盲班2.281.353.291.831.12.59小学43.9344.3243.5138.2336.939.61初中28.732.8924.1735.8339.5831.93高中6.287.165.328.299.76.82中专3.473.483.463.463.413.52大学专科2.222.521.892.63.022.17大学本科0.811.010.61.271.640.89研究生0.020.030.010.080.10.052000年民族地区分性别6岁及以上人口文化程度分布表文化程度少数民族汉族合计男女合计男女未上过学14.579.1820.2410.786.0316.01扫盲班3.011.944.141.8312.75小学48.0348.7847.2441.3541.5341.14初中24.4828.5320.2131.3835.5726.77高中4.625.523.687.338.26.38中专3.073.32.843.733.63.88大学专科1.581.981.162.632.862.37大学本科0.620.740.480.931.170.67研究生0.020.030.010.030.030.02平均预期寿命-健康人力资本比较二、原因分析民族地区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同时,人力资本和东、中部地区的差距也在快速扩大。究其原因。一是历史上民族地区的人力资本存量和其他地区相比就小,起点低。二是民族地区人才外流严重。由于其他地区相对于民族地区具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和更好的个人发展条件,许多民族地区培养出来的人才外流到东、中部地区。三是限于财政状况,民族地区无力在人力资本上投入更多,结果是其整体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存量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专题:民族地区人才外流分析王金营等(1999)指出,人才是指具有特定能力的人,并在实证研究中用就业人员中具有中专学历以上或初级职称以上的人进行代替;MeierG.(1995,pp.315)指出:“最关键的人力资源需求,是指向于那些可能成为经理人员、管理人员、职业技师或半专业技术人员的,受过高中教育的人”本研究把人才界定为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力资源。1、人口流动是一种常态:1995-2000年各省市区省际净迁移分布图-6000-4000-2000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四川湖南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广西贵州黑龙江甘肃吉林陕西河北内蒙古青海山东西藏海南宁夏山西云南天津辽宁江苏福建新疆浙江北京上海广东人口净迁移2、民族地区人口流动对于民族地区,人口流动的格局是广西、贵州、内蒙古等临近东部的省区人口大量外迁,尤其是广西,由于与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相邻,1995-2000年净迁出量为1448人,如果按照抽样比严格计算,其净迁出人口为1524211人,相当于其人口总量的3.46%。对于民族地区内部地处西部的省区,新疆在中国人口省际流动的主要流向为东部地区的主格局中,似乎是一个较为例外的省区。1990-1995年间,作为西部地区乃至在全国范围内,净迁入人口量都很大的省区,其迁入人口主要来自于河南(占新疆总迁入人口的28.45%)、四川(占新疆总迁入人口的29.42%)、甘肃(占新疆总迁入人口的14.31%)等劳动力大省或相邻省区,这些省区的劳动力迁往新疆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寻求新的就业机会,很多移民就是因为新疆对采棉工的强大需求

1 / 3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