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隐喻认知的ERP研究隐喻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隐喻与思维隐喻的理解机制ERP与汉语隐喻研究汉语隐喻ERP实验研究研究结论与研究前景1.隐喻认知神经机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1-1.国外隐喻认知理论的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前(1)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对比论”隐喻是以相似性为基础用一个词替代另一个词来表达同一意义的语言手段,两者属于一种对比关系(2)以昆提连为代表的“替代论”隐喻实际上就是用一个词去替代另一个词的修辞现象20世纪30年代互动论(理查兹和布莱克)所谓“互动”,就是隐喻解读中的两个表面上互不关联的词义经过互相影响、互相启示、互相作用之后得出新的意义的过程缺陷:过于抽象化20世纪70年代——现在(1)凸显不平衡理论•奥特尼1979年在对美国心理学家特维尔斯基1977年提出的相似性对比模型改进的基础上提出来的•隐喻的理解是在找出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特性的基础上进行的。然而,二者之间的特征是不平衡的,喻体的特征处于高凸显地位,本体的特征则处于低凸显地位•该理论的主要目的是想解决隐喻比较中的不对称问题eg.Mylawyerisashark.(我的律师是鲨鱼)(2)结构映射理论•由金特娜等人根据人类的类比这一心理机制提出•从喻体到本体的映射是特征间的相似性关系结构的映射而非单个特征的映射,即把喻体的结构关系映射到本体上eg.电池像水库。(3)范畴包容理论•格拉克斯伯格等于1990年提出•将隐喻看成是一种范畴陈述,这些陈述将隐喻主体置于与喻体例示的一个或多个特征的范畴之中。•隐喻的本体被置于有待确定的范畴中,它同时又是该范畴的原型式,而喻体则是该范畴中的原型成员。隐喻的本体和喻体组成临时范畴,在隐喻构建中,这一临时范畴中的显著特征被赋予了本体。eg.Myjobisjail.(我的工作是监狱。)(4)概念隐喻理论•莱考夫和约翰逊等人从人类认知层面出发提出的•隐喻不仅仅存在于语言中,而且存在于思维和行为中,人类的概念系统就是建立在隐喻之上的•1980年出版的莱考夫和约翰逊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weliveby)真正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标志着认知观的隐喻研究全面开始。•隐喻就是借了解一个范畴的经验来认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范畴,隐喻等于一个由“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eg.Loveisajourney.(爱情是旅程。)(5)概念整合理论•在概念隐喻理论的基础之上,福科尼耶和特纳从1997年至2006年提出并完善了概念整合理论,具有动态的特点。•基本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源空间、目标空间、类属空间、整合空间。•跨空间映射创造或反映了两个输入空间所共享的更抽象的空间,即类属空间。当源空间和目标空间部分地投射到合成空间后,通过“组合”、“完善”和“扩展”三个彼此关联的心理认知过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层创结构。层创结构的产生过程便是意义的产生过程。eg.Thissurgeonisabutcher.(这个外科医生是屠夫。)1-2.基于神经语言学的隐喻认知机制研究方法语言神经机制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1)病理学方法通过观测脑损伤部位与行为障碍,推断二者之间的关系最早用来研究脑内表征的方法是通过研究失语病人,失语症是由特定脑区损伤(大脑皮层)所致的语言障碍研究发现不同脑区的损伤引起不同形式的语言障碍(2)电生理方法指的是无创性脑功能成像技术,可分为脑结构和脑功能成像。脑结构成像技术有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T)和磁共振成像(MRI),可获得大脑解剖结构信息。脑功能成像技术有脑电图(EEG)、事件相关电位(ERP)、脑磁图(MEG)和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能通过对人脑的电磁、新陈代谢、血流量、氧消耗、神经元活动等的测量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及其与相关脑机制的相互关系。ERP技术与FMRI技术的结合研究隐喻认知神经机制的主要方法的局限性(1)脑损伤病人隐喻测试的局限性很难找到各方面条件都匹配的病人脑损伤病人的智力或语言表达能力会受到影响,不能根据其是否能用语言表达就判断她是否能理解隐喻意义研究目的是为了了解正常人的隐喻认知过程(2)正常被试隐喻测试的局限性2.隐喻与思维2-1.语言与思维的关系语言与思维“等同说”语言与思维“分离说”正确的语言与思维观2-2.语言思维的大脑神经机制大脑:语言理解与生成的本体根据乔姆斯基的理论,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特殊的语言学习能力LAD,这里的习得装置LAD可被看成是存在于人脑中接受语言的神经网络。语言能力和脑损伤的对应关系也说明了语言的生成和加工依赖于大脑语言:通过大脑认知加工大脑对语言的认知过程是大脑对语言信息的的加工处理过程在人脑语言信息处理过程中,神经元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2-3.隐喻在思维中的地位隐喻语言与隐喻思维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隐喻首先是思维问题,隐喻语言只是派生的,即隐喻语言只是隐喻性思维的外在表现之一。隐喻归根到底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本质是是以另一件事情和经验来理解和经历这件事或经验。隐喻在思维中的核心地位我们赖以生存的一些基本概念,如时间、地点、爱情、生命等,都是以隐喻的方式系统构建的抽象概念大都是隐喻的,隐喻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的言语思维方式。2-4.隐喻思维的基本特征隐喻思维的形象性隐喻思维的方向性隐喻思维的创造性隐喻思维的经济性隐喻思维的语境依赖性2-5.隐喻思维的基本功能体现人们的创造能力帮助人们认识新生事物标志人们的智慧水平3.隐喻的理解机制3-1.隐喻的基本结构隐喻构成的两个概念域隐喻认知是由始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构成隐喻就是将始源域的图式结构以某种方式映射到目标域之上,让我们通过始源域的结构来构建和理解目标域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共性联结隐喻思维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共性联结隐喻的基本句型是”A是B”,一般形式是“NP+V+NP”隐喻的关键特点是意义的转移,这种转移可看做是一个变化过程,即从一个内容域结构变成另一个内容域结构。3-2.隐喻的加工模型两步加工模型(塞尔)(1)先按字面意义理解隐喻(2)字面意义讲不通时再按隐喻关系来理解一步加工模型(莱考夫和约翰逊)认为并非所有的隐喻意义都得通过对字面意义的理解才可获得,大多数隐喻的加工是自动的,只有少部分隐喻需要注意加工,即两步或多步。动态过渡模型(国内学者)隐喻的创始阶段(新隐喻)可用塞尔的“两步加工模型”来解释,而隐喻的而成熟阶段(死隐喻)可用莱考夫的“一步加工模型”来解释。因为隐喻本身从创始到概念化就是一个从新隐喻向死隐喻的演化过程,这一演化过程包括大众对某一隐喻的接受程度或认可程度和认知主体对该隐喻的熟悉程度或认知程度,因此隐喻认知是一个从两步加工过渡到一步加工的发展过程。3-3.语言的感觉加工听觉通道输入语音→大脑听区→大脑听觉语言区→大脑语料库视觉通道输入文字/手语→大脑视区→大脑视觉语言区→大脑语料库触觉通道输入盲文等触摸文字符号→大脑躯体感觉区→大脑视觉语言区→大脑语料库语言的输出感觉通道•发声感觉通道→语音•肢体触觉通道→文字、手语3-4.语言的心智加工大脑个性化心理词典的建立建立内部语言系统→心理联想联想的科学依据(1)联想的生物学依据(2)联想的心理学依据(3)联想的语言学依据联想的语义联接功能(1)语符联想语音、文字联想(2)词义联想同类概念联想、同义反义联想(3)语境联想情景语境联想、文化语境联想3-6.影响隐喻认知的因素影响隐喻认知的主体因素熟悉度个体背景:经验、年龄、文化层次影响隐喻认知的客体因素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文化语境4.ERP与汉语隐喻研究4-1.ERP基本原理和特征ERP基本原理和特征ERP是一种无损伤性脑认知成像技术,其电位变化是人类身体或心理活动跟时间相关的脑电活动,可在头皮表面记录得到并以信号过滤和叠加的方法从EEG中分离出来。人脑只要没有死亡,就会不断产生EEG(脑的自发电位),但仅仅从EEG中观察不到特定心理认知活动产生的脑电信号,因为由心理活动所引起的脑电信号比自发脑电信号更弱,通常淹没在自发电位中,所以ERP需要从EEG中提取。ERP有两个恒定,一是波形恒定,一是潜伏期恒定,因此可通过对被试施以多次重复刺激“S”,将每次刺激产生的含有ERP的EEG加以叠加平均,提取ERP。ERP实验方法ERP的信号采集是通过脑电记录仪来完成的脑电记录仪的基本构成单元包括:电极帽、刺激呈现器和被试任务操作平台、信号采集与放大装置、信号分析系统等。脑电记录仪的工作原理是:给被试带上电极帽,安排其参与某项识别活动或完成某项认知工作任务,同时通过电极帽记录被试头皮表面不同部位的电位变化,由此推断不同脑区的电活动情况,并进而推断其不同脑区的功能状态。4-3.汉语隐喻研究需关注的ERP成分ERP成分特征与分类特征极性特征:ERP既然是一种电位,便肯定有正波和负波,因而ERP成分有正负之分。潜伏期特征:刺激呈现之后到某个ERP成分达到峰值有一个时间差,这就是ERP的潜伏期。功能意义特征:有些ERP成分对某些认知或知觉活动特别敏感,这些活动的强弱或难易可使它变大或缩小。分类按感觉通道:听觉成分、视觉成分、体感成分按潜伏期:早成分、中成分、晚成分、慢波按心理学性质:外源性成分、内源性成分隐喻研究需关注的ERP成分语义成分:N400句法成分:P600语义加工和句法加工的关系5.汉语隐喻ERP实验研究5-1.ERP实验流程实验目的汉语本义加工和隐喻加工的异同汉语隐喻认知的加工模型汉语隐喻认知的加工脑区汉语死隐喻和新隐喻的理解过程的异同汉语句法结构对隐喻理解的影响实验准备语料采集新隐喻和死隐喻划界的依据是《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所列词条定义,即词条释义中有明确比喻或隐语标注的划为死隐喻,而词条中只标注字面意义的归为新隐喻。熟悉度测试及其统计与分析选取200个句子作为熟悉度测试用句(1)死隐喻句及其对照组,含死隐喻NP+V(be)+NP句型25句,NP+V+NP句型25句,本义NP+V(be)+NP句型25句,NP+V+NP句型25句;(2)新隐喻及其对照组,含新隐喻NP+V(be)+NP句型25句,NP+V+NP句型25句,本义NP+V(be)+NP句型25句,NP+V+NP句型25句。每个句子后有“熟悉”、“较熟悉”和“不熟悉”三个选项供被试选择,要求被试对所给语料的熟悉程度进行判别。通常情况下,每个句子只要达到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认可便可视为熟悉,最后将每种句子类型留下20句,共160句。实验设计被试20名在校理工科大学生,10名男生,10名女生,年龄范围在19~2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2岁,以汉语为母语,均为右利手,所有被试身心健康,视力或矫正视力均为正常。完成实验后每人获取适量报酬。实验材料经过合适度和熟悉度测试之后最后选择了句法和语义合法的死隐喻句40个(含NP+V(be)+NP句型20句,NP+V+NP句型20句)、新隐喻句40个(含NP+V(be)+NP句型20句,NP+V+NP句型20句)、本义句80个(含NP+V(be)+NP句型40句,NP+V+NP句型40句)和假句160个,共320个句子,每个句子以词为基本单位被切分成3张图片,总计960张图片作为刺激材料。试验期待被试对所给的隐喻句和本义句做出“正确”的回答,而对无意义句做出“错误”的回答。实验操作实验准备刺激任务要求被试水平注视屏幕中央的小“+”字号,960个刺激以句子为单位随机出现,每个刺激呈现时间为300毫秒,每组刺激间隔为2500毫秒。实验分为6个时段,每个时段含150-180个刺激,持续3-4分钟,时段与时段之间有2分钟短暂休息。实验采用语义判断任务,要求被试默读在屏幕中央依次闪现的词,在读完每句最后一个词时尽快按自己的语感准确判断整个句子在汉语中是否有意义,并以左右手分别作出“是”与“否”的按键反应。结果从实验得到的行为数据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去分别比较有意义句和无意义句、本义句和隐喻句、死隐喻句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