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101规划原理考试大纲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城市规划原理考试大纲城市的产生定义:城市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在”城”与”市”功能叠加基础上,以行政和商业活动为基本职能的复杂化\多样化的客观实体.城市的功能定义:城市是工商业活动集聚的场所,是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群集聚的场所.“城市的集聚定义”:城市的本质特点是集聚,人口\建筑\财富\信息集聚是城市的普遍特征.“城市的区域定义”:城市是一种大区域保持密切的联系.具有调整\控制和服务的职能.“城市的景观定义”:城市以人造区域现象.它在地球表面占有一部分土地,虽然不大,但是人类活动的中心.同周围广景观为特征的聚落景观.城市的系统定义:城市是一个复杂且处于变化之中的自然与社会复合系统,城市形成的主要动因——城市与人类劳动大分工第一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原始社会产生了固定居民点.第二次人类劳动大分工:即商业和手工业与农牧业的分工,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出现了城市.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出现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是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劳动大分工的产物,出现在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的过渡时期.城市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5000多年的文明史中,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农业经济时代,工业经济时代仅有300年的历史。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经济发展:农村的推力和城市的引力在城市中创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岗位.工业化(城市的引力).提高农业生产率,产生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大规模转移(农村的推力)18世纪后,工业化进程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加快了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使城市成为人类聚居地的主要形式结论:建立在工业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是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因。4.2.1工业提高农业生产力,产生剩余劳动力4.2.2城市创造第二、第三产业就业岗位。4.2.3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工业---城市化---城市扩展与形成.城市化的过程1产业革命出现将大量工人集中在一起的工厂2工厂附近形成生活居住区和生活服务设施集中村镇3村镇逐渐发展成为城市交通、服务、基础设施等发达4聚集效应使城市越来越大城市化的三种现象1初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形成大城市连绵区,吸纳劳动力2过城市化现象:农村人口过度涌向大城市,超过城市的容量,形成贫民窟3逆城市化现象:非城市地区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接近或超过城市水平,城市人口向郊区发展结论:城市化:人类社会进入工业社会时代,社会经济发展中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步上升的过程。与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动相适应,出现的乡村人口比重逐渐降低,城市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居民点的物质面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逐渐向城市形转化或强化的过程。(总之,城镇化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村地域转化2为城市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以及城市价值观、城市生活方式在乡村的地理扩散过程。)(有形)直接城市化:城市形态景观的实体变化过程。“有形的城镇化”,即物质上和形态上的城镇化1、人口的集中:包括城镇人口比重的增大;城镇点的增加,城镇密度的加大;城镇规模的扩大。2、空间形态的改变:城市建设用地增加、用地功能的分化,土地景观的变化。3、经济社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的变化,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转变;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由分散的家庭到集体的街道,从个体的、自给自营到各种经济文化组织和集团。(无形)间接城市化:城市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变化过程。“无形的城镇化”,即精神上、意识上的城镇化,生活方式的城镇化1、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2、农村意识、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转化。3、农村居民逐渐脱离固有的乡土式生活态度、方式。城市化的进程与特点(注册P15)美国城市学者诺真1975年提出“城市化过程曲线理论”的阶段性特征1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小于30%2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60、70%3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大于60、70%美国城市学者诺真(RayM.Northam)1975年提出“城市化过程曲线理论”城市化的动力机制(注册P18)1、农业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工业化、城市化之间体现明显的相关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市化水平越高。工业化前期:轻纺工业工业化中期:重化工业工业化后期:机电一体化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生产性服务增加、消费性服务增加,第三产业的增长足以取代第二产业的衰退;导致就业岗位的不变或增加。(1)农业剩余贡献。城市率先在农业发达地区兴起,农产品的剩余刺激了人口劳动结构的分化,进而在社会中出现了一批专门从事非农业活动的人口来支持城市的进一步发展。(2)工业化推进。城镇化进程是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而变化的。工业化的集聚要求促成了资本、人力、资源和技术等生产要素在有限空间上的高度组合,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形成和发展,并进而启动了城镇化的进程。(3)比较利益驱动。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的两种基本力——一是城市的拉力,一是乡村的推力。(4)制度变迁促进。合理的制度安排与创新是城镇化进程顺利推进的重要保障。中国户籍管理制度、城乡土地使用制度、住房制度等,都从不同方面影响或推动了中国城镇化的发展。(5)市场机制导向。市场的一个重要自发作用就是推动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配置,由于城市相比于乡村对要素具有巨大的增殖效应,所以在市场力的作用下,城镇化的进程也就得到了不断的推进。3(6)生态环境诱导与制约的双重作用。生态环境对于城镇化的影响包括诱导作用与制约作用两个基本的方面,它们常常是同时叠加于一个地区的城镇化过程之中。(7)城乡规划调控。合理运用城乡规划调控手段,可以实现空间等要素资源的集约利用,引导区域城镇合理布局。现代城市问题的特点1城市问题的综合性既有工程技术问题,也有历史、艺术问题,还有社会经济问题。并不限于城市的某一个局部或某一个层面2城市问题的复杂性和相互作用。2.1发展经济会带来城市污染2.2发展汽车会带来交通堵塞2.3解决交通问题会带来噪音问题2.4解决住宅问题会带来生态问题2.5生活环境舒适会使城市土地增加城市规划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1作为国家宏观调控的城市规划,主要体现在:(1)提供城市社会发展的保障措施(2)保证土地在总体利益下进行分配、使用和开发(3)以政府干预的方式保证土地使用符合社区利益1.2作为政策形成和实施工具的城市规划,主要体现在:(1)实现国家的发展政策(2)为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官员提供有关发展控制的导引(3)协调种类开发,无论是私人的还是公共的(4)考虑财产所有者估价规划政策对他们的利益影响,告知公众规划政策1.3作为城市未来空间构架的城市规划,主要表现在:(1)城市规划的主要对象是城市的空间系统(2)城市未来发展空间构架的实现意味着在预设的价值判断下来为城市的社会、经济政治关系等做形态化的体现3.3中国现阶段城市规划的任务: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背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经济体制对城市发展进而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影响产生了根本性作用,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社会资源完全由政府控制,城市发展动力单一,利益冲突不明显。市场经济体制下,这种状况发生改变:(1)城市发展动力由政府扩展到企业、社会乃至个人(2)资源配置方式由政府完全控制转变为市场发挥基础性配置作用(3)利于格局出现多元化—公众利益---集团利益---个人利益任务:城市规划是政府调控城市资源指导城乡发展与建设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和公众利益的重要政策之一,保障和创造城市居民安全、健康、舒适的空间环境和公正的社会环境。已指导城市空间和谐发展,满足社会经济文化和生态保护的需要。城市规划主要任务体现在:(1)综合研究和确定城市性质、规模和发展状态,统筹安排各项建设用地,合理配置城市各项基础设施,处理4好远期发展与近期建设的关系,指导城市合理发展。(2)从城市的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合理和有序地配置城市空间资源;(3)通过空间资源配置,提高城市的运作效率,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4)确保城市的经济和社会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增强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5)建立各种引导机制和控制规则,确保各项建设活动与城市发展目标相一致;(6)通过信息提供,促进城市房地产市场的有序和健康的运作。编制城市规划应遵循的原则p43城市和谐原则(1)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和谐人类建设容量与环境容量的和谐,保持良好的人居生态环境(2)历史环境与未来环境相和谐让城市成为历史、现在、未来的和谐载体继承:继承城市形态、机理、文脉特征更新:改造不适宜的城市功能与视觉形象发展:体现时代人居环境需求(3)城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社会生活和谐的原则让城市成为人居环境的和谐载体不同种族、信仰的和谐相处\不同社会阶层的和谐相处不同年龄、性别、职业者的和谐相处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与修改城市总体规划的调整: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第十七条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应当按规定向规划审批机关提出调整报告,经认定后依照法律规定组织调整。城市详细规划调整,应当取得规划批准机关的同意。规划调整方案,应当向社会公开,听取有关单位和公众的意见,并将有关意见的采纳结果公示。对以批准的总体规划作局部变更。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原批准机关备案。城市总体规划的修改:对以批准的总体规划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向、性质等重大变更。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或其常务委员会审查同意后、报原批准机关审批城市详细规划的审批:由城市人民政府审批,已编制并批准分区规划的城市详细规划,除重要的详细规划由人民政府审批外,可由人民政府授权城市规划主管部门审批。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5年10月28日经建设部第76次常务会讨论通过,自2006年4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规定:第七条城市规划分为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两个阶段。大、中城市根据需要,可以依法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分区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分为控制性详细规划和修建性详细规划。第二十条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和中心城区规划。城市规划编制体系由以下三个层次的规划组成。1.城镇体系规划——全国、省(自治区)、跨行政区域、市域、县域五个类型。2.城市总体规划——总体规划纲要、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规划。3.详细规划——控制性、修建性详细规划5第三十六条近期建设规划内容应当包括:(一)确定近期人口和建设用地规模,确定近期建设用地范围和布局。(二)确定近期交通发展策略,确定主要对外交通设施和主要道路交通设施布局;(三)确定各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公益设施的建设规模和选址。(四)确定近期居住用地安排和布局;(五)确定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文化街区、风景名胜区等的保护措施,城市河湖水系、绿化、环境等保护、整治和建设措施。(六)确定控制和引导城市近期发展的原则和措施。第四十二条控制性详细规划确定的各地块的主要用途、建筑密度、建筑高度、容积率、绿地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配套规定应当作为强制性内容。城市规划中的历史环境调查:目的:把握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发展动力及城市形态演变的动因.(1)自然环境的特色,如:地形、地貌、河道的形态及与城市的关系;(2)主要风景名胜、文物古迹、自然保护区的分布和开发利用条件;(3)城市格局的特征,如道路结构、城市轴线;(4)城市轮廓景观,主要建筑物和公共空间的特色;(5)建筑风格;(6)其他物质和精神的特色,如土特产、工艺美术、民俗风情;(7)城市历史沿革,历届城市规划的实施资料;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环境调查:目的:自然环境是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不同的自然环境对城市的形成起决定性作用,它影响城市的功能组织结构、发展潜力、外部景观,城市安全,城市生态保护,同时自然环境的变化也会导致城市的发展变化.如平原地貌的块状城市,多河流地貌的组团结构城市.3.1自然地理因素(1)地理位置:任何城市的地理位置都可以通过经纬度予以确定.不同的经纬度界定了城市的时区、气候区等;(2)地理环境:地理环境指城市与周边城市或区域在地理特征方面的相互关系,如城市的中心地位,城市的辐射区域----;(3)地形地貌:地形地貌对城市布局,城市景观特征城市工程选址等产生影响,调查

1 / 2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