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圆柱和圆锥》单元教材分析已学的相关内容:第一学段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的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三角形与梯形的面积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六年级上册圆的认识圆的周长和面积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圆柱和圆锥的认识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圆锥的体积此主题相关图片如下:一、单元教学目标1.经历由面旋转成体的过程,认识圆柱和圆锥,了解圆柱和圆锥的基本特征,知道圆柱和圆锥各部分的名称。2/32.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等,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3.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探索并掌握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4.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了解圆柱和圆锥体积(包括容积)的含义,探索并掌握圆柱和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5.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圆柱、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过程,体会类比、转化等思想,初步发展推理能力。二、教学重点1、初步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关系,发展空间观念。2、探索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及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三、教学难点学生通过展开动手、动脑的探索活动,发现、领悟并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灵活地、综合地运用其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四、教学关键给学生提供具体的、真实的情境及动手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经历“猜想、类比、验证、说明”的知识形成与学习过程,使学生真正领悟知识,掌握知识,拥有知识。五、知识间纵横联系与教学设想这部分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正方体以及圆的有关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小学阶段学习集合知识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圆柱和圆锥这部分知识,教材通过直观手段,对常见的几何形体实物(如:茶罐、电池、冰激凌外壳等)的观察,并从事物中抽象出几何形体,再通过学生动手做、实验等方法,使学生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以及体制的计算方法,掌握圆柱的表面积、侧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其次教材还编排了较多的具有针对性的练习,以提高学生解决有关问题的能力。本单元教材的重点是圆柱体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和应用。为了使学3/3生切实学好这一部分知识,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直观教具,让学生先自己做圆柱,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在制作圆柱的过程中涉及到用材料的多少,引出圆柱表面积的概念,然后让学生通过制作的经验,其他表面积就是一个侧面积加上两个圆底面。圆底面学生已经会求了,而侧面积学生又可以根据制作圆柱时所观察到的展开图是一个长方形,并找出侧面积就等于底面周长×高,这样一步步引导学生就可以把圆柱的表面积公式推导出来。而在讲授圆柱体积时,因为在日常生活、生产中经常遇到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同时它又是学习圆锥体积计算的基础。因此,最好利用电教媒体,通过教师的演示,学生的操作、实验,揭示规律,帮助学生认识和掌握公式推导过程,理解并掌握计算公式,并通过解答与生产、生活中有联系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六教学建议1.结合具体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整体把握“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结合具体情境,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通过操作与想象,体会“点、线、面、体”之间的联系;体会圆柱、圆锥等几何体的形成过程。2.从多种角度探索圆柱和圆锥的特征。设计探索活动;多种角度探索特征;再次体会面和体的关系。3.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发展空间观念。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圆柱的侧面积和表面积;探索圆柱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简单应用。4.经历圆柱和圆锥体积计算方法的探索过程,体会“类比”的思想。引导学生经历“类比猜想—验证说明”的探索过程;还渗透了“化曲为直”等思想;简单应用。5.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活所学知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选择来自于现实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实际情形变化较多,引导学生灵活地选择有关数据进行计算。较复杂的计算允许学生使用计算器。6.重视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用长方形纸卷圆柱”等活动在操作中探索规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