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源期刊网分析作者:李震潘芳杜娜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年第01期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SWOT分析法对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现状进行分析,认为我国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应充分发挥优势,抓住机遇,将劣势逐渐转化为优势,将威胁逐渐转化为机遇。关键词体育场馆运营管理发展战略SWOT一、国内研究现状目前,我国学者对体育场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育场馆的运营模式、投融资模式,赛后利用及体育场(馆)建筑设计规划等内容,融合体育学、管理学、金融学、经济学、建筑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来研究大型体育场馆,并且学科交叉分析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二、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的优势(一)产业关联度高。大型体育场馆建设产业联动效应大,涉及建筑业、园林设计、信息技术、设备制造、在体育本体行业、文艺演出、商贸会展、娱乐休闲、广告传媒、旅游业等。体育本体行业包括体育用品销售、体育健身休闲、体育赛事运作、体育康复保健、体育博彩娱乐等相关行业。目前,已有许多地方政府开始重视体育场馆的集聚、辐射、引导、布局作用,开始着力打造以体育场馆为核心的体育产业带。(二)促进城市更新,带动区域发展。大型体育场馆的规划选址基于城市综合布局、城市发展方向,土地资源、自然环境、当地经济基础、水电交通等因素,与城市整体规划紧密相连。大型体育场馆建成后可以促进周边地区商业发展,带动周边地产大幅升值,吸引商业投资,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三)具有社会公益性质。我国体育场馆具有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服务的先天属性,政府为推动“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组织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以吸引更多的人走进体育场馆,这与一些纯盈利性质的健身中心、俱乐部等有明显差别。三、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的劣势(一)融资方式单一。在我国,大型体育场馆投资主体以各级政府为主。建设所需的大量资金主要依靠政府拨款,由于场馆运营方自身创造利润能力有限,发展能力较弱,并且体育场馆的投资回报期很长,很难吸引社会资金进入这一领域。龙源期刊网(二)场馆经营者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体育场馆运营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经营管理,又有很强实际操作能力的复合型专业人员。场馆人员知识结构参差不齐,部分场馆人员编制过多,造成资源的过多浪费。(三)场馆利用率低。我国体育场馆收入主要的来源有场地出租,门票收入,场地广告收入,包厢出租,体育特许商品收入,体育培训,体育场馆冠名权出售等。我国大型体育场馆在比赛期间可以正常运转。赛后,每年举办大型比和文艺演出的数量有限,导致大量人、财、物的闲置和浪费。(四)无形资产开发力度不足。场馆冠名权是大型体育场馆无形资产的重要部分,与美国等体育产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大型体育场冠名权出售发展比较滞后。场馆冠名权的概念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被提出来的,国内体育场馆无形资产开发利用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体育场馆收入。四、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的机遇(一)国家鼓励发展体育产业。目前,我国有中超、中职篮、全国排球联赛、中国羽毛球超级联赛、中国乒乓球超级联赛等职业联赛,这些都是国内最高水平的比赛,需要大量体育场馆作保证。职业联赛开展的越成熟,开发的项目越多,体育场馆的使用率就会越高,体育场地租金、门票和广告收入也将随之提高。(二)群众健身意识逐步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对健康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刻。余暇时间的增多和健身意识的提高促使更多的人走出家门参加体育锻炼。(三)专业运营团队涉足体育场馆管理。目前,全国各地陆续出现专业的体育场馆运营团队。这些人员受过场馆运营知识的教育培训,具有丰富的场馆运营经验和较强的组织策划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市场手段提高资产利用率,创造新的经济收益。国外一些先进运营模式在我国体育场馆运营过程中得到应用,这无疑为我国体育场馆经营管理者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四)各地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通过举办大型体育赛事,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看欣赏比赛,大型体育赛事对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功能已经得到政府部门的广泛认可,体育场馆作为大型体育赛事的载体,是申办城市必须具备的硬件设施。五、我国体育场馆运营的威胁、挑战(一)文化替代产品增多。近年,许多娱乐类、选秀类、相亲类、访谈类节目和新电影受到越来越多的观众的喜欢,观众可以有选择地主动购买喜欢的文化衍生产品,在收入既定的情况下,这无疑将影响人们的体育消费能力。龙源期刊网(二)体育场馆发展方向不明确。近年来在业界就体育场馆该不该实行市场化运营出现两种观点,支持的观点认为走市场化路线是阶解决体育场馆生存问题的必然选择,这种争论如果长期的不到解决,将严重影响体育场馆发展方向,六、结语体育场馆的运营管理在体制和观念上暴露出一些问题,场馆运营单位缺乏创新意识,赛后场馆利用率较低,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浪费。这种现状持续下去将严重阻碍我国体育事业和体育产业的发展。因此,有关部门及体育场馆运营主体应转变思路,逐步推进体育场馆改革。参考文献:[1]陈明.论体育场馆产品属性与功能[J].体育文化导刊.2009(1):62-65.[2]徐卫华,王德平,张京.中美体育场馆冠名权出让比较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1(1):90-92.[3]刘利.闵健.国有体育场馆公益性与经营性关系与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3):33-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