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湖南教育出版社新版高中-长沙试验中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走进高中地理新课程——湖南教育出版社高中地理课标教材介绍主讲:朱翔教授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主编国家初、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由湖南教育出版社组织编写的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3册和选修4册经过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正式审查,现已公开出版,从2004年秋季起在全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区使用推广。从教材篇幅来看,必修教材每册为110页左右,选修教材每册为100页左右。本教材的编写目标要求学生初步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获得地理基本技能,发展地理思维能力,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术手段;增强爱国主义情感,树立科学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要瞄准新时期地理学的重大问题、常见问题以及新技术和新方法,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编写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普通中学教育性质、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高中地理教材。在教材的编写形式上,要尽量打破过去那种“地理八股”以及学科间的人为界线,力争把地理科学原理用丰富多彩、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出来,用简明扼要、生动活泼的文字表达出来。在教材的展现方面,要刻意营造良好的学习情境,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精神。地理1地球和宇宙的基本知识;地理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地关系的发展演化。以阐述自然地理为主,分析地理环境的要素、组成和特征,注重综合分析和演化机制;不是单独地研讨自然地理环境,更注重人地关系的演变机制和发展变化。地理2阐述人口与城市的基本知识,研讨聚落与环境的关系;讨论人类产业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人地关系的协调发展;探讨区域产业联系和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以人文地理为主,在许多地方采取典型分析的表述方式,对重点案例进行深入剖析,强调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以次树立科学的地理发展观。地理3在科学认识区域的基础上,分析人类活动对区域的影响;区域的发展演化规律;如何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介绍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等,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前两章以区域地理为主,强调合理认识区域,了解区域的地理结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后一章以地理信息技术为主,列举许多实例,阐述地理信息技术的种类和功能,注重地理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必修教材强调知识的基础性、连续性和相对整体性,注重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和地理信息技术的相互联系。选修教材强调与必修教材的密切衔接;同时,考虑到高中学生通常只会选修一本到数本教材,因此,各选修教材应当保持相对的独立性。宇宙与地球宇宙的基本知识,天体的来龙去脉;太阳系和地月系,太阳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地球的演化,地理环境的形成与发展;地表形态的变化及其机制。将天文知识和地球知识有选择、有重点地进行介绍,注重天体活动、地球运动与人类生产生活达到关系,强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鼓励主动探究和积极参与。海洋地理海洋基础知识;海洋与我们的生活;海岸带及其开发建设;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环境问题与保护对策;海洋权益,我国的领海、内海和海洋经济区。强调我国是一个陆地大国,更是一个海洋大国,要通过海洋广泛地走向世界。为了缓和日趋紧张的人地关系,海洋开发势在必行,但海洋环境也务必要保护好。旅游地理旅游基础知识;旅游资源的类型与分布,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设计,旅游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旅游鉴赏能力,学会分析所在区域的旅游景观;培养学生的野外工作能力,运用已学的地理知识和其他知识,胜任导游的基本工作。城乡规划城乡发展与城市化问题;城市空间结构与城乡空间分布;城乡规划的科学理念与基本方法;城乡建设与生活环境;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建设生态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和生活实际探讨城乡规划问题,包括基本理论、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等。要求学生理解城乡规划的正确思路、聚落建设与地理环境的协调等。自然灾害与防治自然灾害与我们的生活;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与分布;我国常见的自然灾害及其分布;自然灾害发生演化机制与防灾减灾对策;环境生态保护与自然灾害治理。借助于典型案例分析,让学生认识自然灾害;了解自然灾害的发生发展机制,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人类需要控制不合理的产业活动来减轻自然灾害。环境保护关于环境的基本知识;环境问题及其影响;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环境污染与防治,环境管理。列举一系列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结合我们日常生活的实际,使学生充分认识到保护环境生态的重要性。环境保护的阐述,要与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结合起来。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地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地图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数字地球,3S(RS、GPS、GIS)技术综合应用。侧重于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比如遥感相片的判读,手持GPS的实际运用,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关于地理信息技术的讲授不必面面俱到,而要多联系实际。本教材编写的基本理念地理学不仅研究地理环境,而且探讨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由于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而人类拥有的地理空间和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毕竟是有限的,因此,人地关系表现出日趋紧张的趋势。我们研究的地理环境,是在自然地理环境上叠加了人类活动深刻烙印的地理环境;我们研究的人地关系,是不断发展变化和内涵日益丰富的人地关系。地理教育不仅阐述地理理论知识,而且灌输地理科学精神,传授地理技术方法。培养学生对世界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独立生存能力,是本教材的一个重要立意。在教材编写的过程中,需要侧重以下方面:学习公民必备的地理;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珍爱地球,善待环境;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教材应当摆脱“知识本位”的传统模式,反对面面俱到,突出重点内容,灵活安排程序,精心设计课程的结构、体例和个案,更新教材的表达方式。要瞄准当今世界的重大问题和常见问题,结合学生的生活体验和发展需要,体现时代特色。强调“地理学习的过程”,注重实践与运用的环节。重点包括阅读、使用地图和地理图表,学会地理观测、调查统计以及如何获取地理信息。适当介绍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教材学习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了解世界、中国和家乡的地理概貌,了解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学会综合分析一个地区的地理情况。满足不同的地理学习需要,建立富有多样性、选择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本教材在3本必修教材的基础上,还包括7本选修教材,以满足学生探索自然、认识社会、进行各种地理实践活动的需要。本教材的编写特色一是突出人地关系主线。本教材打破了以往的以学科为中心的沉闷格局,而是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口、资源、环境、发展问题为重点,力求充分体现地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在内容编排上,并不刻意追求地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而是以人地关系协调为核心,以重大地理问题为切入点,强调人类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借此来树立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协调的先进理念。案例:从砍树人到种树人建国之初,作为一名伐木工人,马永顺创造了国内手工伐木的最高记录,被授予全国特等劳动模范,并多次受到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的亲切接见。他当了34年伐木工人,共砍伐树木36000棵。1982年他退休后,由于长期读报学习,他的生态意识不断加强。他有感于森林资源过度采伐,水土流失日益严重,下决心向大山“还帐”。在16年时间里,他带领全家共计种树46500棵。85岁的马永顺在2000年6月获得了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全球生态建设500佳的殊荣,他的事迹在全国各地普为传颂。马永顺由砍树人变成了种树人,这说明了什么?二是突出地理能力的培养。本教材重视地理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逐步养成分析地理情况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形成。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层次,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把能力培养始终贯穿于高中地理教材编写的全过程。本教材力求贴近生活,从主题研究和个案分析入手,对典型案例展开深入分析,以阐明地理原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案例城市是不是越大越好?第一种看法是,城市规模越大越好,比如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属于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在国际上也具有重要影响。大城市的交通运输、文化氛围、教育科技水平、基础设施建设都是小城镇所难以比拟的。第二种看法是,城市的规模越大,市中心区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交通阻塞、人口拥挤就越突出,“城市病”就越严重。小城镇环境幽雅,贴近自然,适宜于人们生活。因此,要严格限制大城市的规模,积极发展小城镇。第三种看法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从城市发展的要求看,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镇的功能不同。大城市的经济辐射范围甚广,中等城市带动所在区域,小城镇的功能则是服务广大农村。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有各自的服务功能,且不能相互替代。上述3种看法中,哪一种更有道理?从现在起到2020年,我国城市化水平平均每年要提高一个百分点,即每年将有1300万乡村人口要转变为城市人口。你能否设计一个方案,看每年进城的1300万人中,有多少进入大城市,有多少进入中等城市和小城市,还有多少要由小城镇来解决,为什么?三是突出专题地理知识。本教材注重初、高中地理课程的衔接,初中偏重于说“地”,高中则更侧重于讲“理”,以实现课程体系的渐进性和完整性。本教材力求抓住地理学科的关键问题,特别是现代地理学的实际问题,如社会地理问题、生态问题、城市问题、环境问题等。专题内容紧扣实际,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地理。随着环境生态问题的凸现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普及,本教材将森林破坏、酸雨、水土流失、气候异常、自然灾害等重大问题列入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环境与发展协调的意识。案例: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我国一些城市刮起了一股“大树移植风”,从移植大树再发展到搬运古树。北方某沿海城市耗资2亿元“邀请”50万株大树进城,以建设“森林型生态城市”。南方某沿海城市从广西、江西、安徽、湖南等地购买了5000余株树龄在100—400年的古树来装扮城市。生态城市建设无疑是正确的,但移植大树的做法却破坏了生态环境。大树移植费用昂贵,最大代价是要“牺牲”大量无辜的大树。眼下近距离移植技术的成活率仅60%左右,有幸成活的大树还要半死不活地挣扎多年才能缓过劲来。大量移植大树对原生存地会造成严重的环境破坏,直接影响当地的生态群落,还会引发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洪涝、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移植古树还违反了国家保护古树的有关法规。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树是国家的宝贵资源,任何人无权随意买卖,买卖古树是一种破坏历史文物的违法行为。一棵大树要十几年甚至几百年才能长成,因此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之说。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我们应当尊重自然规律,耐心地让城市的小树茁壮地长大。“大树移植风”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样做是否值得?分析城市与区域的生态环境关系。城市的绿化以山区的森林植被破坏为代价,而山区的水土流失又会给下游地区和城市造成什么影响?怎样理解“生态城市”的内涵,又如何搞好大城市的绿化?四是表达形式多样化,不拘泥于某些固定的形式。地理问题的说明,可借助于图画、照片、示意图、表格、地图、人物自述等多种形式来进行,强调直观和生动。有些问题的说明,可采用报刊资料和新闻信息的形式。在语言表达上,力求活泼有趣,简单明了,因此在本教材中,难以看到长篇累牍、枯燥乏味的课文正文。版式设计新颖,图片形象逼真,从而使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图文并茂、鲜活醒目,既具有知识性、科学性,也富于趣味性、可读性。案例:洞庭湖湿地洞庭湖位于长江中游,由东洞庭湖、南洞庭湖和西洞庭湖组成。洞庭湖地处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其独特的生态环境孕育了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洞庭湖湿地具有以下功能:调蓄洪水洞庭湖吞吐长江和湘、资、沅、澧“四水”来水,成为长江历史上至关重要的水位调节器。降雨时洞庭湖湿地可以吸纳大量的水,蓄洪防灾,显著地减轻洪水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威胁:进入旱季,洞庭湖又像海绵一样,把吸入的长江水慢慢地还给长江,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