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机械基础_第二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正投影与三视图基础学习目标第一节投影法与三视图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第三节轴测投影学习目标学习目标:①了解投影法的基本知识,理解和掌握正投影法的投影原理;②掌握各种基本体的形成、投影及其表面取点的方法,为组合体绘图打下基础;③理解直线投影的方法;④理解轴测图的画图方法。返回第一节投影法与三视图当阳光或灯光照射物体时,在地面或墙面上会产生影像,通过观察,人们总结规律:把这投射线(如光线)通过物体向选定的面(如地面或墙面)投射,并在该面上得到图形(影像)的方法,称为投影法。根据投影法所得到的图形称为投影图,简称投影,得到投影的面称为投影面,如图2-1所示。下一页返回第一节投影法与三视图一、投影法的分类投影法分为两类: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1.中心投影法投影线从一点发出的投影法是中心投影法。2.平行投影法投影线相互平行,在投影面上作出物体投影的方法,就称为平行投影法。平行投影法中又可分为以下两种。①正投影:投影线方向垂直于投影面。②斜投影:投影线方向倾斜于投影面。在机械制图中应用的是正投影法,平时所说投影即正投影。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投影法与三视图二、正投影的基本特性1.真实性当直线或平面与投影面平行时,则直线的投影反映实长,平面的投影反映实形,如图2-2(a)所示。2.类似性当直线或平面倾斜于投影面时,直线的投影仍为直线,但小于实长;平面的投影面积变小,形状与原来形状相似,如图2-2(b)所示。3.积聚性当直线或平面垂直于投影面时,则直线的投影积聚成一点,平面的投影积聚成一直线,如图2-2(c)所示。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投影法与三视图三、三视图为了表达物体的形状,通常采用互相垂直的三个投影面,建立一个三投影面体系,如图2-3所示。正立位置的投影面称为正投影面,用V表示;水平位置的投影面称为水平投影面,用H表示;侧立位置的投影面称为侧投影面,用W表示。两投影面的交线称为投影轴。正投影面(V)与水平投影面(H)的交线称为X轴;水平投影面(H)与侧投影面(W)的交线称为Y轴;正投影面(V)与侧投影面(W)的交线称为Z轴。X、Y、Z三轴的交点称为原点,用O表示。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投影法与三视图为了获得三视图,把物体放在所建立的三个投影面体系中间,用正投影的方法,分别由前向正投影面投影所得图形为主视图;由上向水平投影面投影所得图形为俯视图;由左向侧投影面投影所得图形为左视图。此三投影称为物体的三视图。从三视图的形成过程可知,它们之间存在着严格的内在联系,结合几何元素的投影规律,可得出三视图的投影规律。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投影法与三视图1.位置规律以主视图为基准,俯视图在它的正下方,左视图在它的正右方。三视图间的这种位置关系,称为按投影关系配置,一般不能更动,当三视图按投影关系配置时,不必标注任一视图的名称。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投影法与三视图2.尺寸规律形体的一个视图反映两个方向的尺寸:主视图反映长和高,俯视图反映长和宽,左视图反映宽和高。显然,每两个视图中包含一个相同的尺寸:主视图与俯视图的长度相等且左右对正;主视图与左视图的高度相等且上下对齐;俯视图与左视图的宽度相等。上述“三等”规律可概括为:主、俯视图长对正,主、左视图高平齐,俯、左视图宽相等。“三等”规律不仅针对形体的总体尺寸,形体上的每一几何元素也符合此规律,它实际上是对几何元素投影规律的进一步概括。绘制三视图时,应从遵循形体上点、线、面的投影规律出发,来保证此“三等”规律。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一节投影法与三视图3.方位规律主视图和俯视图能反映形体各部分之间的左右位置;主视图和左视图能反映形体各部分之间的上下位置;俯视图和左视图能反映形体各部分之间的前后位置。返回上一页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一、直角三投影面体系三投影面体系由三个互相垂直的平面组成,其中处于水平(正立、侧立)位置的平面称为水平(正立、侧立)投影面,分别以H(V、W)表示(如图2-4所示)。每两个投影面的交线称为投影轴,H与V的交线称为OX轴,W与H为OY轴,V与W为OZ,三投影轴垂直相交的交点O为原点。二、点的三面投影的形成空间点用大写字母表示,水平投影用小写字母(正面小写加一撇,侧面小写加两撇)表示(如图2-4所示)。下一页返回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1.点在三投影面体系中的投影规律点的水平投影和正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OX轴。点的侧面投影和正面投影的连线垂直于OZ轴。点的水平投影到OX轴的距离等于点的侧面投影到OZ轴的距离,反映空间点到正面的距离。2.两点的相对位置在投影图上判断空间两个点的相对位置,就是分析两点之间上下、左右和前后的关系,如图2-5所示。空间两点的左右、前后和上下位置关系可以用它们的坐标大小来判断。规定:X坐标大者为左,反之为右;Y坐标大者为前,反之为后;Z坐标大者为上,反之为下。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例2-1]已知点A(15,16,12),求作其三面投影(如图2-6所示)。分析:可按照点的投影与坐标的关系来作。作图:(1)画坐标轴,并由原点O在OX轴的左方取x=15得点(如图2-6(a)所示)。(2)过作OX轴的垂线,自起延方向量取16mm得点a,沿Z方向量取12mm得a′(如图2-6(b)所示)。(3)按点的投影规律作出a″。(4)擦去多余线条。点的立体图画法如图2-7所示。下一页返回上一页xaxaxaHY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三、直线的投影1.直线的投影直线可以由线上的两点确定,所以直线的投影就是点的投影,然后将点的同面投影连接,即为直线的投影。2.各种位置直线的投影1)投影面平行线投影面平行线特性:平行于某个投影面,在此投影面上的投影即反映该直线的实长,而且投影与投影轴的夹角,也反映了该直线对另两个投影面的夹角,而另外两个投影都是类似形,比实长要短(见表2-1)。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2)投影面垂直线投影面垂直线特性:垂直于某个投影面,在此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成一个点,而另外两个投影面上的投影平行于投影轴且反映实长(见表2-2)。3)一般位置直线一般位置直线在三个投影面上的投影都不反映实长,而且直线与投影轴的夹角也不反映空间直线对投影面的夹角。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四、直线上点的投影如果点在直线上,则点的各个投影必在该直线的同面投影上,并将直线的各个投影分割成和空间相同的比例(如图2-8所示)。[例2-2]求作c在ab直线上,使ac∶cb=1∶2(如图2-9(a)所示)。分析:根据定比性,ac∶cb=a′c′∶c′b′=1∶2,只要将ab或a′b′分成3(1+2)等分即可求出c和c′。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作图:(1)自a引辅助线。(2)在上截取三等分,得1、2两点。(3)连,过1作的平行线交ab于c点。(4)过c点做aa′的平行线交a′b′线于c′点,求出c′。下一页返回上一页1aB1aB1Bb1Bb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五、平面的投影1.平面的表示法1)投影面垂直面与一个投影面垂直,而与另外两个投影面倾斜的平面称为投影面垂直面,包括铅垂面、正垂面和侧垂面(见表2-3)。2)投影面平行面平行于一个投影面的平面称为投影面平行面。由于三个投影面相互垂直,故平行于一个投影面的平面,必同时垂直于另外两个投影面。投影面平行面又分为水平面、正平面和侧平面。投影面平行面特性:平面在所平行的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实形,其余的投影都是平行于投影轴的直线(见表2-4)。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3)一般位置平面三个投影面都倾斜的平面称为一般位置平面。综合所得平面的投影特性:平面垂直于投影面时,它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积聚成一条直线—积聚性;平面平行于投影面时,它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反映实形—实形性;平面倾斜于投影面时,它在该投影面上的投影为类似图形—类似性。[例2-3]已知点A(20,15,10)、B(30,10,0)、C(15,0,0),求作各点的三面投影。分析:由于ZB=0,所以B点在H面上,YC=0,ZC=0,则点C在X轴上(如图2-10所示)。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作法:(1)作A点的投影:在OX轴上量取=20;过aX作aa’⊥OX轴,并使=15,=10;过a’作aa’’⊥OZ轴,并使=、a、a’、a’’即为所求A点的三面投影。(2)作B点的投影:在OX轴上量取=30;过bX作bb’⊥OX轴,并使=0,=10,由于ZB=0,b’、bX重合。即b’在X轴上;因为ZB=0,b’在轴上,在该轴上量取=10,得b’’,则b、b’、b’’即为所求B点的三面投影。下一页返回上一页xaa'ZaaXoa''ZaaxaaXOb'XbbxbbYWObWOY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3)作C点的投影:在OX轴上量取=15;由于=0,=0,c、c’都在OX轴上,与c重合,c’’与原点O重合。[例2-4]如图2-11所示,已知点C及直线AB的两面投影,试过C点作直线AB的垂线CD,D为垂足,并求CD的实长。下一页返回上一页XOCcYcZ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分析:因为ab∥OX,所以AB是正平线,又因CD与AB垂直相交,D为交点,则a’b’⊥c’d’,由d’可在ab上求得d。利用直角三角形法可求得CD的实长。作法:(1)c’作c’d’⊥a’b’得交点d’。(2)由d’引垂直投影连线与ab交得d。(3)连接d和c,则c’d’、cd即为垂线CD的两面投影。(4)用直角三角形法求得C与直线AB之间的真实距离CD。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2.平面内的直线和点1)平面内的直线直线属于平面的几何条件是:过该平面内的两点,或过该平面内一点且平行于该面的一条直线。如图2-12(a)所示,相交直线AB与BC构成一平面,在AB、BC上各取一点M和N,则过M、N两点的直线一定在该平面内。其投影图作法如图2-12(b)所示。如图2-13(a)所示,相交直线AB和BC构成一平面,过点L∈AB作直线LK∥BC,则直线LK一定在该平面内。其投影图作法如图2-13(b)所示。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二节点、直线和平面的投影2)平面内的点点属于平面的几何条件是:点属于该平面内的一条直线。[例2-5]已知点K∈△ABC,且知其正面投影k’,求它的水平投影k(如图2-14(a)所示)。分析:因为K∈△AABC,所以K∈△ABC内过K点的任一直线。作图(如图2-14(b)所示):(1)连a’k’,与b’c’相交得m’。(2)求m。(3)连接am并延长,依投影关系求出k。返回上一页第三节轴测投影轴测图是一种单面投影图,在一个投影面上能同时反映出物体三个坐标面的形状,并接近于人们的视觉习惯,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但是轴测图一般不能反映出物体各表面的实形,因而度量性差,同时作图较复杂。因此,在工程上常把轴测图作为辅助图样,说明机器的结构、安装、使用等情况。在设计中,用轴测图帮助构思、想象物体的形状,以弥补正投影图的不足。下一页返回第三节轴测投影一、轴测图具有平行投影的所有特性(1)平行性:物体上互相平行的线段,在轴测图上仍互相平行。(2)等比性:物体上两平行线段或同一直线上的两线段长度之比,在轴测图上保持不变。(3)等形性:物体上平行轴测投影面的直线和平面,在轴测图上反映实长和实形(如图2-15所示)。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三节轴测投影二、图的分类按投射方向对轴测投影面相对位置的不同,轴测图可分为两大类。(1)正等轴测图:投射方向垂直于轴测投影面时,得到正轴测投影,简称正轴测图。(2)斜等轴测图:投射方向倾斜于轴测投影面时,得到斜轴测投影,简称斜轴测图。下一页返回上一页第三节轴测投影按轴向伸缩系数的不同,在上述两类轴测图中,每类又可分为以下两种。

1 / 5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