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总复习㈠:古代部分第1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分封制:必一.P6①含义:分封制又称封邦建国,武王把一定的土地和人民,分别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②目的:扩大周朝的统治范围,巩固周王朝的统治。③分封对象:功臣,王族,先代贵族(注意:功臣和先代贵族与周天子并无血缘关系)。。④权力: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统治权。⑤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⑥演变:分封制开始于周武王,西周后期逐渐崩溃,瓦解于春秋战国。西汉初期郡国并存。⑦影响:•(1)积极:西周初期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2)消极:埋下分裂割据的祸根,导致战乱和国家分裂。2、宗法制:必一.P7①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②含义:它由原始社会的父系家长制直接演变而来,是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中的地位,最终以保证王权的稳定。③实质:按血缘关系分配政治权力,形成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④最大特点:嫡长子继承制(核心)⑤影响: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3、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①宗法制是分封制实行的基础,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②他们互为表里,相互依存,成为维系统治阶级内部关系,加强奴隶主贵族世袭统治的工具。4、西周时期政治制度的特点(P4课前提示):①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祭祀);②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最基本的特点);③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二、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1、皇帝制度(P13):①由来:秦始皇从三皇五帝中各取一个字构成了皇帝。②皇帝制度的基本内涵:皇帝独尊,皇权至上(核心本质),皇位世袭。(朕、制或诏、玺)③含义:(1)专制主义:指皇帝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决策方式)。(2)中央集权:指中央与地方权力分配中,全国军政财大权归属中央,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绝对服从中央。2、秦朝的中央机构----三公九卿:①三公:丞相:皇帝的助手,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分左右两名;御史大夫:是丞相的助手,地位次于丞相,负责执掌群臣奏章,下达诏令,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但没有实权。②丞相之下设九卿,分别掌管各项具体政务,它们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九卿具体职能见必一.P10-P11)3、郡县制:P9-P10①由来:春秋时期,就已有县和郡。商鞅变法时,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②内容:地方政权机构分郡、县两级。郡,最高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任免。③作用:与分封制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在于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一概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是官僚政治代替世袭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4、分封制和郡县制的区别:西周分封制秦朝郡县制实行条件与宗法制相联,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在国家大一统的条件下实行,按地域划分。传承制度世袭(有封地)官吏由皇帝任免调迁,不得世袭(官员只有俸禄没有封地)。官吏权力拥有封地和相应的爵位官吏只有俸禄,无封地。与中央关系诸侯国有很强的地方独立性郡县是地方行政机构,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官员职责范围封地内有行政权,拥有对土地的管理权辖区内只行使行政管理权,对土地无管理权历史作用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也容易发展为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统一5、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产生的原因:①政治上:适应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维护和加强集权统治和经济利益的需要。②经济上:封建经济的产生,保护封建的自然经济(具有分散性)。(经济基础)③思想上:法家思想的产生发展奠定其思想基础(韩非子的专制中央集权和法治思想,后是儒家思想。)。6、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随着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的设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①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秦朝国力日益增强;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②秦统一后,采取的一系列措施,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中华民族的形成,都起了重要作用。③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专制统治的政治制度具有很大的开创性,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④建立了地主阶级对广大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秦的暴政造成人民处境的恶化(消极)。三、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1、汉朝郡国并行制:西汉初年,在地方上继承秦朝的郡县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郡国两制并行(注意:“汉承秦制”,并非汉代完全照搬秦朝的制度,而是基本上沿袭秦朝制度,并有所损益变化。)。2、汉朝:刺史制度(P14--P15)(1)监察机构的设置:在秦代已经受到最高执政集团的重视,在中央和地方(郡),都有专门负责监察的官员。(2)汉代:汉武帝后期,将全国划分为十三州作为监察区。每州设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时,刺史的监察权进一步加强,东汉末年,刺史执掌州的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汉以后,监察制度逐步走向健全。(3)特点:①监察范围从中央扩展到地方;②监察的程度越来越严密。(4)影响:刺史制度是一套严密的监察制度,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但随着刺史掌握州的军政大权,失去了监察的作用,形成地方割据势力。(5)监察制度的评价:中国封建社会的监察制度,对加强政府对官吏的监督,调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起了一定的作用;它成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强化皇权、巩固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但封建专制的本质决定了监察体制的实际效能是有限的。3、唐朝三省六部制(P14):①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在门下省下设政事堂,在尚书省下设六部。②评价:三省的最官长官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控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而六部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4、元朝的行省制(P16):①行省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两个单列的行政区划:一是中书省直辖的“腹里”(河北,山东,山西),一是宣政院管辖的西藏和四川、青海。②作用: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5、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①从汉到元,政治制度不断发展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②不断加强君主的个人专制,如三省的设置。(中央)③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不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地方)④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治理。四、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P17):①明太祖废丞相,权分六部,六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标志着皇权对于相权的斗争中取得了彻底的胜利(秦始皇--明太祖)。②明成祖永乐帝设内阁,作为处理国政的助理机构。③性质:明朝内阁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而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注意:明朝的内阁是皇帝的侍从咨询机构,无决策权;而英国的内阁是君主立宪制下的最高行政机构。)④评价:内阁是君主专制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2、清朝设军机处(P18):①原因:加强皇权,及时处理西北战事。②内容:雍正帝设军机处,由皇帝选择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只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③特点:军机处机构简单,办事效率较高,政策决策封闭性的特征也更为明显,保密性强。④性质:辅助皇帝处理政务的最高中枢机构。⑤影响: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五、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矛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皇权和相权的矛盾。六、发展历程:中央集权制度萌芽于战国,确立于秦朝,巩固于西汉,完善于隋唐,加强于北宋,发展于元朝,强化于明清;清雍正帝时设军机处,标志达到顶峰,辛亥革命结束了君主专制。七、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趋势:一是不断改革中央行政机构,削弱甚至废除相权,加强皇权。二是不断改革地方行政机构,削弱地方的权力,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八、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1)积极影响:(封建社会前期)①政治上: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祖国统一与领土完整,维护社会稳定、抵御外来侵略。②民族关系:在统一的环境下,有利于民族的融合,加强民族交流,防止分裂割据。③经济上:有利于组织水利工程,发展社会经济。④文化上:有利于封建文化的发展繁荣。(2)消极影响:(封建社会后期)①政治上:君主的专制容易导致暴政,并且派生了大量的官僚队伍,使政治黑暗,腐败。②经济上: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使中国落后于西方。③思想文化:导致了思想禁锢和文化专制主义,使科技的运用和发展受到抑制,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九、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不仅指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①从未中断,源流分明,沿革清晰。②以君权为中心,高度集中权力。③人治高于法治(权治、官治、独裁统治)。④完备性、周密性、成熟性。⑤宗法关系和父权观念渗入国家政治制度中。⑥主要以儒家经典作为理论基础。第2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一、农业(必二.P4—P5)1、从刀耕火种到精耕细作:①原始社会时期:刀耕火种,反映了当时生产力水平的相对低下。②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出现,但由于青铜的昂贵,在农业生产中只是少量使用。(P12)③春秋战国时期:牛耕技术开始运用(牛耕出现是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铁制工具出现(铁器使用标志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反映了这一时期生产力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显著提高。④西汉时期:铁制工具普遍使用,牛耕技术推广,二牛抬杠。(P5)⑤东汉:使用一牛挽犁。⑥唐朝: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耕犁趋于完善。⑦宋元: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2、土地制度: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封建土地所有制在中国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3)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选修《改革》P26-P27)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主要内容:A、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B、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C、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租庸调制)。意义:A、中国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B、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C、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3、小农经济的含义:①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②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③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4、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①经济形态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②耕作方